上海成為通商口岸不久,精明過人的大衛就來到了上海,於1845年建立了沙遜洋行。這個洋行靠從事非法的鴉片貿易起家,沒有多久就牟取了巨額的暴利。沙遜洋行先後在倫敦、香港、上海、橫濱、長崎等地開設了分行,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國際商業帝國。後來大衛又轉向金融業,他與其他幾家洋行於1864年共同創辦了著名的彙豐銀行,在上海和香港兩地同時經營。到大衛·沙遜1864年底病死時,這個家族的財產已多達400萬英鎊。沙遜家族從19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40年代,在上海經營了整整100年,經曆了四代人,到該家族的第四代繼承人維克多·沙遜時,沙遜集團達到了鼎盛時期,成為上海首富。沙遜集團有上海地產有限公司、漢彌爾登信托有限公司、中國國際投資信托公司等多個公司。舊上海共有10層以上的大樓28座,沙遜集團擁有其中的6座。到中國抗日戰爭爆發時,沙遜集團在上海的投資涉及紡織、食品、建築、交通、金融等13個行業的24家企業,總資產達50億中國法幣。中國抗日戰爭爆發之前,沙遜集團開始將其財產從上海向國外轉移。
到上海解放前夕,新沙遜洋行將其總部從上海遷往巴哈馬群島的拿騷,結束了沙遜家族在中國100年的曆史。
另一個傳奇人物就是本書中我們已經多次提到過的阿隆·哈同。他的發家經曆和經營技巧,我們在前麵已分別做過詳細介紹,這裏就不再贅述了。他去世時,遺產中僅不動產部分就有土地近500畝,各種建築1300餘所,遍布上海的繁華地段。哈同的傳奇不僅由於他經營的能力,而且還由於他同中國社會的密切關係。大部分來上海的外國冒險家多數都不打算在這裏定居,他們的目的隻是在這裏發財享樂。即使沙遜家族這樣以上海為基地的大財團也在世界其他許多地方建立了分支機構,一旦中國情況有變,馬上就把其財產轉移到國外,一走了之。而哈同則不同,他不但在中國發了財,而且還深深地進入了中國社會,在上海安居樂業。人們對哈同熱心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社會各界建立廣泛的關係有很多的說法。有人認為他已在思想上完全接受了中國文化,也有人認為這隻是他的一種謀略。但不管怎麼說,這些活動說明他已深深地融入了中國社會,而且他的這些活動在客觀上對近代上海的文化事業、市政及經濟建設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上海的猶太富豪中,除了沙遜家族和哈同外還有很多的猶太商人,他們的財富雖然沒有沙遜、哈同那樣巨大,但其中許多有名的百萬富翁,在近代的上海經濟中占有一席之地。比較著名的有嘉道理家族、埃茲拉家族以及安諾德家族等。
日本侵華戰爭爆發以後,上海猶太商人的活動也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並從此走向衰落。早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沙遜集團等一些猶太企業就開始將其資產從上海轉移到其他的國家。日本侵略軍占領上海租界後,對各國外商的財產進行了掠奪性的接管,這些猶太商人也未能幸免。之後,中國又開始了內戰,時局非常混亂和動蕩。上海的猶太商人意識到在中國內地發展的機會很小了,紛紛開始撤出資產,沙遜集團將其總部遷到了巴哈馬群島,嘉道理家族將其經營中心搬到了香港,還有一些遷到了美洲、歐洲、澳洲。
在近現代,中國的哈爾濱曾是猶太人在東亞地區的最大的聚居中心和精神中心。猶太人在哈爾濱進行政治、經濟、文化活動,對哈爾濱的經濟繁榮、城市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猶太人在哈爾濱居住的幾十年裏,經濟活動十分活躍,創辦了眾多企業,為哈爾濱近代工業經濟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這些工業包括采礦、冶金、金融、流通、賓館、林業、麵粉、製油、釀酒、製糖、煙草、建築、印刷、出版、倉儲、運輸、畜牧等行業和領域。猶太人還通過他們的貿易才華,開創了中國大豆輸出歐洲的曆史先河。
猶太人最初是隨著中東鐵路的開工而移居哈爾濱的,這條鐵路的修建對猶太人來說,是不可多得的商業契機。哈爾濱猶太人借助與中東鐵路公司內上層猶太人的關係,承包了中東鐵路工程、林場、煤礦,開辦航運公司,並為從事中東鐵路建設的俄國工人和中國工人提供生活服務,不少人因此大發其財。
著名的斯季德爾斯基家族就是這樣發跡的。1903年,他獲得了韋沙河等五片森林的采伐權,1909年開始經營紮責諾爾煤礦,1924年又獲得穆棱煤礦的經營權,成為中東鐵路燃料的主要供應商。
另一個重要的猶太家族索斯金家族則開辦了航運公司。
自中東鐵路修建後,哈爾濱猶太人先後在麵粉、製油、釀酒、製糖、煙草、畜牧、建築、印刷、出版、倉儲等行業中創辦了眾多企業,為哈爾濱近代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