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最好的說服技巧並不是說服的過程本身,能夠想辦法引誘對方做出承諾,讓對方自己說服自己,這才是真正的說服術。
登門檻效應:步步為營,走進對方內心
“登門檻效應”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是想給他人留下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對方更高的要求。這種現象,猶如登門坎時要一級台階一級台階地登,這樣能更容易、更順利地登上高處。
這個效應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裏德曼與弗雷瑟在1966年做的“無壓力的屈從——登門檻技術”的現場實驗中提出的。
實驗過程是這樣的:
首先,研究人員會隨機登門拜訪一組家庭主婦,請求她們幫一個小忙:在一個呼籲安全駕駛的請願書上簽名。這是社會公益事件,而且需要做的隻是簽個字而已,於是,除了少數人以“我很忙”為借口拒絕了這個要求之外,絕大部分家庭主婦都很樂意在請願書上簽上自己的名字。
兩周後,弗裏德曼又派出另一名研究人員,再次挨家挨戶地去訪問那些家庭主婦。不過,這次的拜訪對象,除了上次被要求簽名的那些家庭主婦之外,又另外隨機選取了一組與上一階段試驗毫不相關的人。
這一次,研究人員提出的要求是,請求那些家庭主婦把一塊呼籲安全駕駛的大招牌豎立在她們各自院子的草坪上。這個招牌又大又醜,與周圍環境極不協調。按照一般的經驗,這個有點過分的要求很可能被這些家庭主婦拒絕。
果然,在第二組(未參與第一階段實驗的)家庭主婦中,高達83%的人拒絕了這個要求。但是,在第一組家庭主婦(參與第一階段實驗並在當時的請願書上簽了字)中,隻有45%的人拒絕了,遠遠低於第一組。
對此,心理學家的解釋是,人們都希望給別人留下前後一致的好印象,為了保證這種印象的一致性,人們有時會做一些理論上難以解釋的行為。例如,在弗裏德曼的實驗中,答應了第一個請求(在請願書上簽名)的家庭主婦為了保持自己“關心交通安全”的形象,才會進一步同意在自家院子裏豎一塊粗笨難看的招牌。
“登門檻效應”可以說是對承諾一致性原理的進一步運用,但是做出了更進一步的推論:一個人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小要求之後,如果他人在此基礎上提出一個更高一點的要求,那麼,在承諾一致性原理的影響下,他就會傾向於接受更高的要求。
在現實生活中,登門檻效應的運用十分廣泛。因為當我們對別人提出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時,對方往往很難拒絕,否則會顯得不近人情。而一旦接受了這個要求,就仿佛跨進了一道門檻,向他們提出一個更高的要求時,這個要求就和前一個要求構成了順承關係,讓這些人容易順理成章地進一步接受。
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是,在許多服裝店售貨員的推銷話術中,都要求售貨員在顧客登門的第一時間內不是介紹衣服,而是邀請顧客試穿一下衣服。很多顧客會想,自己並不一定要買,既然售貨員主動邀請自己試穿,那麼,試一下無所謂。
可是,一旦顧客這樣想了,那他可就落入了登門檻效應的“圈套”了。因為從顧客答應售貨員的第一個要求開始,顧客就需要花費更大的力氣才能拒絕下一個要求了。而隨著推銷活動的推進,顧客可能最後就會買下這件自己本來並不打算購買的衣服。
不僅僅是推銷員,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會在有意無意中大量應用“登門檻效應”。例如,男孩在追求自己心儀的女孩時,不是“一步到位”地提出要與對方共度—生,而是先提出一起看電影、吃飯、遊玩等小要求,然後一步步地達到結成親密伴侶的目的。
“登門檻效應”給我們最大的啟示是,在人際交往中,當我們要提出一個比較高的要求時,最好的方法是先提出一個小要求。另外,我們自己在做事情的時候,也可以把一個大的、較難實現的目標分解成一些小的、容易實現的階段性目標,通過這些小目標的逐步達成,最終實現大的目標。這其實也是“登門檻效應”的一種應用。
門麵效應:用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給對手下套
人類的心理充滿了玄妙,有時候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居然能夠用來實現同一個目標。
“登門檻效應”是通過小要求最終讓對方答應更高的要求,而社會心理學中還有一個“門麵效應”,則與之正好相反。它是指先提出很高的要求,接著提出較小的要求;對方拒絕你更高的要求的同時,麵對你再次提出的那個小的要求,就會更傾向於接受。
就像我們原先打算在一座悶熱的房屋裏開個天窗,必然會招來一部分人的反對。但是,如果我們先要求掀掉屋頂,等反對者張皇失措的時候,再提出保留屋頂隻開個天窗,那麼,提議被接受的概率就大大增加了——“門麵效應”於是又被稱為“拆屋效應”。
“門麵效應”其實是兩種心理學現象的綜合利用,首先是一種補償心理。對於任何人來說,拒絕所帶來的心理壓力都是遠遠高於讚同的,所以,拒絕別人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也會讓人們產生負疚的心理。這時候,人們通常希望再做一件小的、容易的事來平衡內疚心理,這就是所謂的“補償心理”,即通過同意第二個較小的要求,來彌補拒絕第一個大要求時的負罪感。
而“拆屋效應”能夠起作用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則可以聯係到“沉錨效應”。
以“拆屋”這個故事為例,當我們首先提出“掀屋頂”的時候,等於在對方潛意識裏種下了一個錨點,那就是掀屋頂是絕不能忍受的底線。那麼,當第二次提出隻開一個天窗的時候,等於就是高於這個底線了,也就有了商量的餘地。但是,其實自始至終所謂的底線也不過是實現一個高一點的錨點而已。因為這個錨點提高了對方的底線和忍耐度,所以,對方也就更容易接受一個平常不會接受的要求。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心理學名譽教授羅伯特·西奧迪尼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首先假扮成青年谘詢計劃部門的工作人員,在大學校園裏宣稱自己發起了一項活動——招募大學生誌願者陪一群年齡各異的少年犯去參觀動物園,而且也沒有任何報酬。然後,西奧迪尼逐一詢問大學生們是否有興趣參加這個活動。這種毫無吸引力的活動自然響應者寥寥,83%的被詢問對象都拒絕了這個要求。
接著,西奧迪尼又去了另一所大學,但這次他更改了策略,號稱自己發起的活動是招募心理谘詢誌願者——在至少兩年的時間裏,誌願者需要每周花兩個小時的時間為少年犯們提供谘詢服務。當然,所有人都拒絕參加這種活動。
然後,西奧迪尼又提出一項活動:陪少年犯逛一天動物園。這一次,由於參觀動物園的要求是以讓步的形式提出來的,於是成功率明顯地提高了——有46%的大學生同意參加這個活動。
西奧迪尼的這一實驗,便是對“門麵效應”的完美詮釋。由於為少年犯提供心理輔導本身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社會公益項目,對於大學生來說,拒絕參加便意味著拒絕自己的社會責任,因此,盡管從理性上他們不願意參加這種活動,但心理上的負疚感和不安卻無法避免。
與此同時,這個要求還在大學生的心裏種下了一個錨點,讓他們覺得:“隻要不用在那些少年犯身上花兩年的時間,其他的事情都不是那麼難以接受的。”於是,在這兩種心理的驅使下,讓他們同意陪少年犯逛動物園也就不再是什麼難事了。
“門麵效應”在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但它也是一把雙刃劍。對其善加利用可以使溝通、交流事半功倍;但使用不當就會變成道德綁架,那時候即使對方出於“補償心理”同意了不合理的要求,心理上的反感也是無法避免的。
禁果效應:越“禁”越“誘惑”
蘇聯心理學家普拉圖諾夫寫過一本《趣味心理學》,在書的前言中,他特意提示讀者請勿先閱讀第八章第五節。然而,有趣的是,事實上,絕大多數讀者采取了與作者的告誡相反的行動——先翻閱了第八章第五節。普拉圖諾夫會在書中開這個小小的玩笑,正是為了闡釋心理學上的一個有趣的現象——“禁果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