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運河兒女終享團圓 治河功臣位列仙班(1 / 3)

兩騎紅塵自遠處飛奔而來,來到宋禮等人麵前,兩名太監翻身下馬,說道:“聖旨到——,宋禮等人接旨!”

宋禮下跪。

太監打開聖旨,讀到:“命工部尚書宋禮速回北京,督建紫禁城。欽此。”

宋禮叩頭說:“臣領旨。”

中官太監又說:“潘叔正接旨。”

太監讀到:“敕封潘叔正為濟寧州知州,並賜詩一首:‘潘卿去浚河,功多怨亦多,百年千載後,功在怨消磨。’欽此。”

潘叔正叩頭致謝:“臣謝主隆恩!”

周長著急地問道:“公公,皇上他老人家沒提我的事兒嗎?”

太監說:“周長接旨。”

周長高興地下跪,說:“皇上聖明,他老人家還想著我呢!”

太監讀到:“都督周長督造運河,勞苦功高,然煽動造反,罪當該誅,功罪相抵,死罪免除,削職為民。欽此。”

周長驚得一下子坐到地上:“啊,怎麼是這樣?末將什麼時候煽動造反了?”

太監說:“聖上說是你在瘟疫流行時,曾煽動造反,有錦衣衛上報。”

周長悲憤地說:“臣領旨謝恩。”

宋禮、潘叔正都來勸慰他。

周長說:“我這才理解了,白先生不願做官,隻想當布衣百姓的原因了!我是個直爽的人,不適合做官,也罷,還是回我的老家,當我的鄉民去吧!”

大家都為他的遭遇唏噓不已。

周長和大家拱手作揖,含淚離去。

宋禮過來摸摸大牛的頭,問:“大牛,你怎麼樣啊,是留下來,還是跟我和你娘、妹妹一起去北京?”

大牛跪下,說:“兒子不孝,就不走了,給幹爹,不,是嶽父白老人守陵,看護運河,您就當沒有這個兒子吧。”

宋禮慢慢扶起他來,說:“哪裏的話啊?你是我的好兒子,也是白老人的兒子,還是大運河的兒子!等我百年之後,也要埋在這運河邊上,我們還會相守在一起。”

宋禮和百姓們拱手致謝,騎馬隨太監而去。

永樂十五年,皇帝下令,廢除海運,興建北京城的物料,全部經運河漕運,送往北京。

大運河岸邊,楊柳吐綠,大地返青。大運河裏,南來北往的船隻來來往往。大批的磚瓦、沙石、木料通過大運河運往北京城。

清明節。汶上彩山村村外的官路上,克俊全家正準備去給父親白英老人燒紙祭拜。

克俊媳婦說:“孩子他爹,你看看誰來了?”

克俊說:“今天是清明,家家戶戶都要給先人上墳燒紙,你管人家幹嘛?”

克俊媳婦扭著他的耳朵,生氣地說:“我的話也不信了,你睜開眼看看,那邊來的是誰?”

克俊仔細一看,宋大牛挎著一個大籃子,白秀蘭抱著一個小孩兒,後麵還跟著小運河,正在向這邊走來。

克俊高興地說:“原來是妹妹、妹夫一家來了,我們等一等,一起去給父親燒紙吧。”

說話間,大牛就和秀蘭來到了眼前。克俊媳婦要抱抱秀蘭懷裏的小男孩,說:“南旺,你娘抱著你走一路了,讓你娘歇一歇,讓妗子來抱抱!”

小男孩把嘴一撅:“不嘛,我要讓娘抱——”

宋大牛說:“南旺,像哥哥那樣,下來自己跑。”

小運河拉著小南旺的手,說:“來,弟弟,咱倆一起走。”

他們結伴來到河邊一處墳前,墳前立著一方石碑:鄉官老人白英之墓。

克俊和媳婦、大牛和秀蘭分別從各自帶來的籃子裏拿出祭品,一一擺好,一起給白英老人的墳墓磕頭,燒紙錢。

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皇宮落成。北京皇宮以金陵皇宮為藍本,而規模更勝一籌。新修的北京城周長四十五裏,呈規則的方形,符合《周禮》中理想的都城形製。

永樂十九年的春節,北京紫禁城奉天殿前,擺了上百桌酒宴,永樂皇帝大宴群臣。

在太監的引導下,在黃傘的遮蓋下,在文武百官的萬歲聲中,永樂皇帝緩緩來到主桌前,他高聲說道:“今天,我和諸位臣工一起過年,在這裏祝賀遷都和北京奉天大殿落成,我們這座北京城是一座從運河上載來的京城,修造大運河,興國利民,功勞齊天。”

百官歡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朱棣繼續說:“從今天起,我大明國將正式遷都北京,正式改金陵應天府為南京,改北京為京師,但在金陵也保留中央六部等機構,稱南京六部。”

百官歡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宋禮、陳瑄來到永樂皇帝麵前,下跪稟告:“啟稟皇上,有鄉官老人白英為修造大運河貢獻神思妙想,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實為我大明王朝之榮光,請予以封賞!”

朱棣點點頭,歎了一口氣,慢慢說道:“鄉官老人白英身處岩穴,心懷天下,功在治河,利在漕運,然天不假歲,英年早逝,真是悲天憫悼,嗚呼哀哉!朕敕封白英為功漕神!”

永樂皇帝給白英的封號傳到了老百姓那裏,都覺得拗口,直接稱呼白英為“白大王”。

後來,漕運總督陳瑄來到濟寧督辦漕運事務,已經是濟寧州知州的潘叔正出城迎接,二人相見,分外親熱。

傍晚,潘叔正拉著陳瑄到運河邊上的一家酒樓去喝酒,找到一張臨窗的桌子,二人坐了下來,慢慢品酒。

喝到酒酣之時,潘叔正感覺有點兒熱了,就順手打開窗戶,隻見運河裏一河夕陽,碎金萬點,號子聲聲,百舸爭流,好一番繁忙的景象!

陳瑄高興地說:“惟獻兄,看到這大運河這般興旺,足下有何感想啊?”

潘叔正一邊飲酒,一邊吟誦:

“千裏運河萬裏船,

千家血汗萬家歡,

功過千秋何足道,

造福蒼生萬萬年!”

陳瑄讚歎地點點頭,說:“說得好!本督武將出身,不會作詩,但是,心和你是一樣的,這大運河是千百年來,百姓們心血和汗水的結晶,到了我們手裏,不僅要疏浚好,還要管好用好,為黎民蒼生造福!我已經奏請皇上,從江南杭州府到北京通州,在運河沿岸廣植楊柳,設立四十個轉運糧倉,便於漕糧轉運。又在沿線設置五百六十八個漕運館舍,維護河道,導舟避淺。”

潘叔正說:“好啊,濟寧位於運河之脊,位置最為重要,糧倉和和館舍的事,本州一定辦好。”

陳瑄拱手道:“那就有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