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禮儀是人類文明的產物,它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逐漸形成的,是人們步入文明社會的“通行證”。人類自誕生那天起便開始了對文明與美的追求,禮儀體現了人類社會不斷擺脫愚昧、野蠻、落後,促使整個社會進化的過程,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開化、進步與興旺的標誌。
我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禮儀對於我們來說,更多的時候能體現一個人的教養和品位。知禮懂禮,守禮行禮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基本前提,是走向社會獲得自尊與自信、理解與支持的重要手段;是成就事業,獲得成功的重要條件;是現代人的處世之本,立業之基。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作為服飾表演專業的學生既是禮儀工作的從事者,更是禮儀文化的傳播者。因此更有必要學習和掌握一定的禮儀知識。
第一節禮儀的起源與發展
中國自古以來就以“禮儀之邦”聞名於世,其漫長的禮儀發展史大致可以分為禮儀的萌芽時期、禮儀的形成時期、禮儀的發展和變革時期、現代禮儀時期四個階段。禮儀的形成和發展經曆了一個從無到有、從低級到高級、從零散到完備的漸進過程。
一、禮儀的萌芽階段
禮儀起源於原始社會時期,在長達100多萬年的原始社會曆史中,人類逐漸開化。在原始社會中、晚期(約舊石器時期)出現了早期的禮儀萌芽。例如,生活在距今約1.8萬年前的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就已經知道打扮自己。他們用穿孔的獸齒、石珠作為裝飾品,掛在脖子上。而他們在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鐵礦粉,舉行原始宗教儀式,則是迄今為止在中國發現的最早葬禮。
進入新石器時期,人類不僅能製作精細的磨光石器,並且開始從事農耕和畜牧。在其後的數千年歲月裏,原始禮儀漸具雛形。例如,在今西安的半坡遺址中,發現了生活在距今約5000年前的半坡村人的公共墓地,墓地中坑位排列有序,死者的身份有所區別,有帶殉葬品的仰身葬等。此外,仰韶文化時期的其他遺址及有關資料表明,當時人們已經注意尊卑有序、男女有別;而且長輩坐上席,晚輩坐下席;男子坐左邊,女子坐右邊等禮儀日趨明確。
二、禮儀的形成階段
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771年,中國由金石並用時代進入青銅時代。金屬器的使用,使農業、畜牧業、手工業生產躍上一個新的台階。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財富除消費外有了剩餘並逐漸集中在少數人的手裏,因而出現了階級及階級對立,原始社會由此解體。
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15世紀的夏,中國開始從原始社會末期向早期的奴隸社會過渡。在此期間尊神活動日漸升溫。在原始社會,由於缺乏科學知識,人們對一些自然現象不理解,猜想照耀大地的太陽是神,風有風神,河有河神……因此,他們敬畏“天神”,祭祀“天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早期禮儀是指原始社會人類生活的若幹準則,又是原始社會宗教信仰的產物。禮的繁體字“禮”,左邊代表神,右邊是向神進貢的祭物。因此,漢代學者許慎說:“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說文解字》)
以殷墟為中心展開活動的殷人,在公元前14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活躍在華夏大地。他們建造了中國第一個古都——殷都(今河南安陽),而他們在婚禮習俗上的建樹,被其尊神信鬼的狂熱所掩蓋。
推翻殷王朝並取而代之的周朝,對禮儀建樹頗多。特別是周武王的兄弟、輔佐成王的周公,對周代禮製的確立起了重要作用。他製作禮樂,將人們的行為舉止、心理情操等統統納入一個尊卑有序的模式之中。全麵介紹周製度的《周禮》,是中國流傳至今的第一部禮儀專著。《周禮》(又名《周官》),本為一官職表,後經整理,成為講述周朝典章製度的著作。《周禮》原有六篇,詳細介紹了六類官名及其職權。六官分別稱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和冬官。其中天官主管宮事、財貨等;地官主管教育、市政等;春官主管五禮、樂舞等;夏官主管軍旅、邊防等;秋官主管刑法、外交等;冬官主管土木、建築等。
春官主管五禮即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和嘉禮,是周朝禮儀製度的重要方麵。吉禮,是指祭祀的典禮;凶禮,主要指喪葬禮儀;賓禮,指諸侯對天子的朝覲及諸侯之間會盟等禮節;軍禮,主要包括閱兵、出師等禮儀;嘉禮,包括冠禮、婚禮、鄉飲酒禮等。由此可見,許多基本禮儀在商末周初已基本形成。此外,成書於商周之際的《易經》和在周朝大體定型的《詩經》,也有一些涉及禮儀的內容。在西周,青銅禮器是個人身份的表征。禮器的多寡代表身份地位的高低,形狀的大小顯示權力的等級。當時,貴族佩戴成組飾玉成為風氣。而相見禮和婚禮(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徽、請期、迎親“六禮”)成為定式,流行民間。此外尊老愛幼等禮儀,也明顯確立。
三、禮儀的發展、演變階段
西周末期,王室衰微,諸侯紛起爭霸。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承繼西周的東周王朝已無力全麵恪守傳統禮製,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麵。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的時期。在此期間相繼湧現出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巨人,發展和革新了禮儀理論。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國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首開私人講學之風,打破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麵。他刪《詩》、《書》,定《禮》、《樂》,讚《周易》,修《春秋》,為曆史文化的整理和保存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編訂的《儀禮》,詳細記錄了戰國以前貴族生活的各種禮節儀式。《儀禮》與前述《周禮》和孔門後學編的《禮記》,合稱“三禮”,是中國古代最早、最重要的禮儀著作。
孔子認為,“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篇》)“質勝文則野,問聲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他要求人們用道德規範約束自己的行為,要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動”。(《論語·顏淵》)他倡導的“仁者愛人”,強調人與人之間要有同情心,要互相關心,彼此尊重。總之,孔子較係統地闡述了禮及禮儀的本質與功能,把禮儀理論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戰國時期儒家主要的代表人物。在政治思想上,孟子把孔子的“仁學”思想加以發展,提出了“王道”、“仁政”學說和“民貴君輕”學說,主張“以德服人”。在道德修養方麵,他主張“舍生而取義”(《孟子·告子上》),講究“修身”和培養“浩然之氣”等。
荀子(約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38年)是戰國末期的大思想家。他主張“隆禮”、“重法”,提倡禮法並重。他說:“禮之正於國家,如權衡之於輕重也,如繩墨之於曲直也。故人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國無禮不寧。”(《荀子·大略》)荀子還提出,不僅要有禮治,還要有法治,隻有尊崇禮,法製完備,國家才能安寧。荀子重視客觀環境對人性的影響,倡導學而至善。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最終吞並六國,統一中國,建立起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在全國推行“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秦朝製定的集權製度,成為後來延續2000餘年的封建體製的基礎。
西漢初期,叔孫通協助漢高帝劉邦製定了朝禮之儀,突出發展了禮的儀式和禮節。而西漢思想家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把封建專製製度的理論係統化,提出“唯天子受命於天,天下受命於天子”的“天人感應”之說(《漢書·董仲舒傳》)。他把儒家禮儀具體概括為“三綱五常”。“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漢武帝劉徹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家禮教成為定製。
漢代時,孔門後學編撰的《禮記》問世。《禮記》共計49篇,包羅萬象。其中,有講述古代風俗的《曲禮》(第1篇);有談論古代飲食、居住進化概況的《禮運》(第9篇);有記錄家庭禮儀的《內則》(第12篇);有記載服飾製度的《玉澡》(第13篇);有論述師生關係的《學記》(第18篇);還有教導人們道德修養的途徑和方法,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學》(第42篇)等。總之,《禮記》堪稱集上古禮儀之大成,是上承奴隸社會、下啟封建社會的禮儀彙集,是封建禮儀時代禮儀的主要源泉。
盛唐時期,《禮記》由“記”上升為“經”,成為“禮經”三書之一(另外兩本為《周禮》和《儀禮》)。
宋代時,出現了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兼容道學、佛學思想的理學,程顥、程頤兄弟和朱熹為其主要代表。“二程”認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無所逃於天地間”。(《二程遺書》卷五)“禮即是理也。”(《二程遺書》卷二十五)朱熹進一步指出,“仁莫大於父子,義莫大於君臣,是謂三綱之要,五常之本。人倫天理之至,無所逃於天地間”。(《朱子文集·癸未垂拱奏禮·二》)朱熹的論述較之“二程”“天理”說更加嚴密、精致。
家庭禮儀研究碩果累累,是宋代禮儀發展的另一個特點。在大量家庭禮儀著作中,以主撰《資治通鑒》而名垂青史的北宋史學家司馬光(1019年—1086年)的《涑水家儀》和以《四書集注》民揚天下的南宋理學家朱熹(1130年—1200年)的《朱子家禮》最著名。
明代時,交友之禮更加完善,而忠、孝、節、義等禮儀日趨繁多。
滿族入關後,逐漸接受了漢族的禮製,並且使其複雜化,導致一些禮儀顯得虛浮、繁瑣。例如,清代的品官相見禮,當品級低者向品級高者行拜禮時,動輒一跪三叩,重則三跪九叩。(《大清會典》)清代後期,清王朝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古代禮儀盛極而衰。而伴隨西學東漸,一些西方禮儀傳入中國,北洋新軍時期的陸軍便采用西方軍隊的舉手禮等,以代替不合時宜的打手禮等。
四、現代禮儀階段
辛亥革命在推翻了封建帝製的同時,也結束了封建禮製,“五四”新文化運動使中華民族開始了新文化建設征程。
隨著無產階級的覺醒,社會主義禮儀具備了雛形。無產階級是曆史上最先進、最革命的階級,以解放全人類為己任,他們具有高尚的情操。為了處理其內部以及與其他勞動階級的關係,完成共同的曆史使命,我們更需要講究文明禮貌,更需要有自己的禮儀規範。
早在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區別於國民黨部隊的顯著標誌之一就是講“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其中的“說話要和氣”,“買賣要公平”,“不許打人罵人”,“不許調戲婦女”,“不虐待俘虜”等,都是適應當時鬥爭需要的紀律,也可視為公德、禮儀的組成部分,當時在各解放區均形成了一種新型的人際關係和新的道德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