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沒人能一輩子逃避責任(1 / 1)

人生加油站

社會是比學校更複雜、更深廣的大集體。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會發現這世界原來是如此複雜,很多事情除了喜歡與有趣之外,背後都有許多現實利益的考量與算計……然而,除了在承擔成年人所應承擔的責任之外,我們還應在心裏保持一塊童稚的淨土,讓夢想有所寄托。經過一番人生的曆練後,你也許會發現:社會並不是洪水猛獸,也有溫暖之處。但這需要你用心去體會、去發現,在天真和複雜間尋求一種平衡。

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長大

長大後世界就沒有花

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情願長大,不願搬離自己從小生活的舒適巢穴,托詞通常如下:受“經濟危機”影響,找工作不易;在外麵租房子貴。有的男孩子甚至把女友也接進自己家與父母合住,一起蒙受親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國的父母為孩子操勞最多,堪稱全球父母的典範。他們不僅要撫養、培育孩子,還為他們成年後的生活憂心,甚至還負責撫育下一代的下一代,更甚者還要撫育下下一代……這就是我們偉大的父母。但過於富有犧牲精神的父母往往會嬌慣出“扶不起”的後代。現在是競爭異常激烈的21世紀,溫室裏培育出來的花朵是否能快速適應複雜的世界、成為社會的棟梁之才,成為大家談論的熱點。

社會在進步,人類正在為更好地生存而努力進取,然而,其中有些青年人卻放棄了自力更生,開始重回“老家”,走上與父母窩在一起的老路。

在某些招聘會上擁擠的人群中,我們注意到有些年邁的老人,手上拿著好幾份招聘單位的資料,他們並不是要發揮餘熱為社會作貢獻,而是幫自己即將畢業的孩子求職。隻是有時候結果令人失望,有的老人就說:“我的孩子學的是計算機專業,但這次招聘會提供的計算機類崗位太少了。除了上海工程大學、南京審計學院,其他有關單位都是需要遊戲、軟件設計方麵的人才,計算機理論方麵的崗位幾乎沒有。”老人說完,一臉失望,其他家長也在旁邊紛紛點頭表示有同感。在他們眼裏,自己的孩子一直在學校裏學習,沒出來曆練過,也沒什麼社會經驗,因此,他們甘當“馬前卒”,先試試深淺,感受一下職場的脈搏。不僅有父母替子女求職的,也有一家三口齊齊亮相招聘會的;有的父母會代替兒子給用人單位打電話,原因是兒子有點膽怯、不自信;有的父母還會直接致電用人單位的人力資源部門,詢問麵試結果;有些父母不僅是兒女求職的“馬前卒”,還是他們的“租房大使”。

小新是2010年畢業的,在北京四環外的一個村子裏租住著一間平房。她一直覺得父母為孩子求職的事都是記者們編造的,一個念了那麼多年書、已經成年的人怎麼可能那麼不自信、那麼缺乏勇氣呢?

這天她終於親眼見到了這樣一幕——

一位六十來歲花白頭發的老人向她打聽這個村子的房源、房價情況。小新一邊向老人介紹情況,一邊跟他攀談了起來。原來這位老人的兒子今年7月份畢業,已經與北京的一家公司簽好就業協議,談好了上班時間。但是他覺得兒子來北京的話,人生地不熟,就隻好自己先行,前來找地方。

望著年紀一大把、一個人在北京奔波著為兒子找房的老人,小新才明白,原來她聽說的那些事情都不是空穴來風。她不由得長長地歎了一口氣:如果年輕人連這點小事都無法“擺平”,連這點闖蕩的勇氣都沒有,那以後如何經受職場的風雨、人生的風雨?

招聘會上有父母代兒女填寫報名表、替孩子給人力資源部門打電話的,生活中有父母為孩子租房的,這反映了什麼問題?難道是父母曆事多,臉皮比孩子厚?或者是父母比孩子能力更強,更有自信?父母替孩子辦事,孩子的確可以享受成果,但他們肯定得不到成長。為什麼這些年輕人拒絕獨立麵對社會、拒絕成長?

有些年輕人缺乏自理能力,上大學了也得讓父母一周或一個月來一次學校,為他們洗好衣服,買好一個月所需的生活用品。這些孩子到社會上,唯唯諾諾、膽小怕事,什麼都不敢做,怕被偷、怕被騙。這種心理完全是不想成熟、拒絕長大的表現。總有一天,父母會老去,那時,你必須自己照顧自己,自己打點一切,更要承擔起養家糊口、贍養父母的責任。所以,今天拒絕成長,就意味著將來拒擔責任……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拒絕長大,拒絕有責任感、成功的人生?

所以,不管是與父母“蝸居”在一起,還是讓父母代勞打用人單位電話,都隻能推遲你長大的時間,但有一個事實無法改變——作為一個社會人,你早晚要承擔應該承擔的責任。你可以暫時偷懶,但不可能一輩子逃避責任,因為這是你應該承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