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中有一條規律:我們對別人表現出來什麼樣的態度和行為,對方往往會作出同樣方式的反應和回答。西方有句諺語說得好:“把對方想象成天使,就不會遇到魔鬼。”當我們因做錯事情而損害他人的利益的,更應該以知錯求改的幽默態度來和對方交流,以爭取對方的諒解。
用幽默緩和緊張的氣氛
人都生活在社會之中,任何時候都麵臨著同別人“交際”的問題,人是不能“離群索居”的。為了順利進行交際,適當使用幽默就顯得非常必要。
任何人的交際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遇到在緊張的氣氛中進行交際時,就需要用幽默的方法進行調節,使氣氛變得輕鬆和諧。這時我們不僅要製造出笑聲,更需要與別人一起笑,正確地對待別人的笑。有個盲人和眾人坐在一起。眾人看見了可笑的事,就一起大笑起來。那個盲人也跟著大家一起笑。眾人就奇怪地問他:“你看見了什麼而發笑?”
盲人說:“你們所笑的,一定不會錯。”眾人笑的一定不會錯,所以不要吝惜你的笑聲,跟著大家一起笑吧!在人際交往中,如果不能正確地對待別人的笑,就會給自己帶來煩惱。正確的態度應該是當我們遇到別人發笑時,要像舞台上的小醜一樣,對自己有充分的信心,不要怕別人嘲笑、訕笑、大笑……有了這種心境,才能保持內心的安定,避免不必要的煩惱。
在遇到交際氣氛沉悶的時候,不妨說上一段荒謬的故事。荒謬的故事也能因其趣味性而增進個人的幽默感,從而活躍交際的氣氛。比如,你可以講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盲人,兩隻眼睛看不見東西,但能用鼻子聞出文章的氣味。有個秀才聽說了,就拿了一本《三國誌》讓他聞。盲人說:“這是《三國誌》。”秀才問:“你是怎麼知道的?”盲人回答:“我聞著有些刀兵氣。”秀才又拿出一本《西廂記》讓他聞,盲人說:“這是一本《西廂記》。”秀才又問:“你是怎麼知道的?”盲人回答:“我聞著有些脂粉氣。”秀才覺得很奇怪,就把自己的文章讓他聞,盲人說:“這是你自己的大作。”秀才佩服地說:“你是怎麼知道的?”盲人說:“我聞著有些臭氣。”在交際中,任何人都難以避免無意中犯下錯誤,這就需要我們用幽默的態度去寬容別人。如在公共汽車上被人踩到腳是很常見的事情。如果你遇到這種情況時,“火冒三丈”就有可能爆發一場無休止的戰爭;但是如果你能幽默地說上一句:“對不起,是我讓你沒能‘腳踏實地’。”這樣,對方就隻有自我檢討的分了。而對於自己的偶犯錯誤也應該采取積極的態度,不要把事情搞得更糟,就像這位先生:某人赴宴遲到,匆忙入座後,發現烤乳豬就在他座位麵前,於是高興地說:“還算好,我坐在乳豬的旁邊。”話剛出口,他卻發現身旁坐著一位胖女士,正對他怒目而視,便急忙賠著笑臉說:“對不起,我是說那隻燒好了的。”“某人”的失誤有兩點:一是說話不注意語言所指與交際環境的協調性;二是語言表達缺乏明晰性,他的兩句話都有歧義;如果說前一句可以作兩可解釋的話,那後一句就是明確說對方是“沒有燒好的乳豬”了。這兩句話都會使現場氣氛非常緊張,還可能引發更激烈的爭吵,其實那位先生絕對不會有意攻擊對方,所以,如果那位“胖女士”對前一句話不是“怒目而視”,而能夠幽默地加以對待,甚至回敬他一句“難道你不怕也被烤熟了嗎”,就會緩和當時的緊張氣氛,也會使某人及時認識自己說錯了話,就不會再犯第二個錯誤。
在多人交際的場合中,像這位先生這樣由於粗心大意而出現類似顧此失彼的現象是屢見不鮮的。要避免出現氣氛緊張的局麵的方法之一,就是在發表“高論”之前,先審視一下交際環境;因為這類錯誤大都是不看交際環境和溝通對象而造成的。有一個無賴,經常三餐不繼。一天他偶然路過一戶人家,見人家正在辦喪事,而門口有人在議論某老先生的為人長短。於是他走進門對著靈柩就放聲大哭。大家都不認識他,他說:“這位老人生前和我是好朋友,幾個月不見,沒想到竟有這麼大的變化。剛才路過才知道,所以未來得及準備祭品,先進來哭哭,以表達我的懷念之意啊!”這家人感激他的情意,就留他吃飯喝酒。在回家的路上,他遇見了一個窮人,就把自己混飯吃的經過告訴了對方。第二天,那個窮人也到一戶辦喪事的家去大哭。人家問他是怎麼回事,他回答說:“這死去的人生前和我相好。”話剛說完,大家都往他臉上打。原來,這家死的人是位少婦。講話不分場合,不分講話和對象經常是使交際氣氛緊張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