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帝(前259年~前210年),嬴姓秦氏,名政,因生於趙都邯鄲(今屬河北),故又稱趙政(先秦姓氏並未統一,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故秦始皇叫趙政。);傑出的政治家、軍事統帥。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秦朝的開國皇帝,秦莊襄王之子,十三歲即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共三十七年。秦始皇建立皇帝製度,中央實施三公九卿,地方廢除封建製,代以郡縣製,為建立專製主義中央集權製度開創了新局麵,對中國和世界的曆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秦始皇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多民族中央集權製帝國的創立者。
秦始皇是一位偉大的中國皇帝。他在位期間(公元前238~前210),用武力統一了中國,實行了一係列影響廣泛的改革。隨後中國之所以一直保持著文化統一,這些改革是一個主要因素。
秦始皇用武力平定天下之後,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措施,這對於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統一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秦始皇改變了曆來的帝王稱號。他讓大臣們討論他的稱號,有的主張用“帝”,有的主張用“皇”,這主要來自遠古的傳說三皇和五帝。結果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高過了三皇和五帝,最後將皇和帝並稱為“皇帝”。由皇帝來掌握全國的政權,不再像西周那樣分封諸侯,各管一地,致使最後諸侯各自獨立,中央無法控製,這才導致了天下大亂。
為了維護皇帝的尊嚴,對名稱也做了規定:皇帝自稱用“朕”,皇帝的命稱為“製”,令稱為“詔”。皇帝的印信專門用玉做成,叫做玉璽。而且隻有皇帝的印信才能叫做璽。同時,皇帝的妻子稱“皇後”,父親稱“太上皇”,母親稱“皇太後”。
秦始皇為了將大權集於一身,每天都日理萬機,白天審理案子,晚上還要批閱公文,而且給自己定下了工作量:每天必須批完一石公文才能休息。一石在當時是120斤,相當於現在的60斤。
秦始皇對中央政治體製進行了改革。皇帝之下是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太尉和禦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長官,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同時負責對文武百官的管理。太尉則是最高的軍政長官,負責軍事事務,但他平時沒有軍權,戰時也要聽從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節才能調動軍隊,軍權實際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中。禦史大夫是負責監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皇帝的詔令一般由禦史大夫轉交給丞相去執行。
三公的下麵是九卿:奉常,掌管宗廟禮儀;郎中令,負責傳達皇帝命令,以及皇帝的警衛;衛尉,就是宮廷的警衛首領,負責皇帝住所的日常守衛;太仆,主要工作是負責侍從皇帝,掌管皇帝的車馬;廷尉,掌管全國的司法事務,負責審理重案要案;典客,負責國家的外交事務,同時負責內部少數民族的事務;宗正則是專門管理皇室事務的官員;治粟內史,管理中央財政,並負責全國的稅收工作;少府是皇帝個人的財政官員,管理歸皇帝私有的山澤湖泊和宮廷手工業。
在地方,加強君主集權的重要措施是實行了郡縣製。這是地方政治體製的曆史性變化,代替了原來的分封製。在討論時,李斯反對分封製,周朝因為分封製,將子弟封到各地為王,幾代之後,關係就疏遠了,不可能像原來那樣團結,致使周朝分崩離析。天子無法控製,徒有其名。應該設置郡縣,由皇帝親自任命官吏進行治理,罷免權也操縱在皇帝手裏。這樣就能使天下長期穩定,政權永遠掌握在中央皇帝的手裏。秦始皇采納了李斯的建議,在全國設立了三十六郡,郡下設縣。郡的長官是郡守,縣的長官有兩個名稱,一是縣令(萬戶以上),一是縣長(萬戶以下)。縣以下依次是鄉、亭、裏、什、伍,是一種準軍事化的管理體製,基層百姓五家為一個單位,由伍長負責。什則由十家組成,由什長負責。
秦朝對於官吏的管理是很嚴格的,製定了很多處罰官吏的法令。官吏犯法,不是像西周那樣享有特權,即“刑不上大夫”,而是加重處罰。這使得秦朝的吏治非常清明,政府的辦事效率極高。對於官吏要求很嚴,必須通曉法律,但也給了很高的地位,不但是政治地位,法律的學習也向官吏請教,即“以吏為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