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元任(1892—1982),江蘇武進人,國際知名的語言學大師,也是中國現代首屈一指的語言學大師,長期任前中央曆史語言研究所語言組主任。趙元任為世家子弟,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的苗裔,清代著名學者趙翼(鷗北)的六世孫,他13歲時父母相繼過世。1910年,18歲的趙元任以優異成績考取庚子賠款第二批留美官費生,在被錄取的72人中名列第二。胡適名列第55。他與胡適同船赴美,同進康奈爾大學,1914年同期畢業。1919年趙元任在哈佛獲哲學博士學位;1920年返國,應聘為清華大學心理學及物理學講師;1921年,英國著名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羅素來華講學,找他做翻譯。同年,他在北京結識了日後成為他妻子的楊步偉女士。楊的曾祖父與曾國藩是同年進士。楊步偉曾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在北京開私營森仁醫院。1921年6月1日,趙楊結成伉儷。婚後,趙重返哈佛進修語言學理論。1925年清華大學成立國學研究所,聘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和趙元任為導師,趙全家返京。1938年,趙赴夏威夷任教,一家又赴美,後轉往耶魯大學、哈佛大學,他在加州大學一直任教到退休。
1973年4月,趙元任曾偕夫人第一次回大陸訪問,受到周恩來總理接見。1981年6月,90歲高齡的他重訪大陸,北京大學授予其名譽教授證書。1982年2月24日他在美國病逝,享年91歲。
趙元任學的是數學,但於哲學、物理學、音樂、語言學等均有極深造詣。他精通樂理,名曲《教我如何不想他》即由劉半農作詞,趙元任譜曲,由他作曲的作品達100多首。但他一生成就是在語言學上,是罕見的語言學天才,能說33種方言,精通多國文字,出版語言學專著18部、發表論文90篇,是開辟中國現代語言學、語音學的前驅者。
中國語言學界一向尊趙元任為“漢語言學之父”,本文不準備敘述趙元任是如何攀登語言科學高峰的,而是擷取他多彩人生中的幾件逸事趣聞,以饗讀者。
趙元任會說各地漢語方言,一方麵是他有會話方麵的天賦,一學就會,過耳不忘;另一方麵是他從小就跟做官的祖父趙執治生活。祖父常換差事,差不多一年換一個地方。趙元任1892年出生於天津,第二年就搬到北京,不久就到保定,沒多長時間又去了磁州。4歲的他已慢慢記事,他記得:4歲住磁州,5歲住祁州,6歲到保定,7歲到冀州,8歲又回保定,9歲遷回冀州,10歲才回常州(祖輩是從常州出來的)。所以小時候他說的是北方話,腔調還是京腔,一半是南邊音,一半也是跟著保定、冀州那些地方的口音學來的。他從小就特別喜歡學各地方的口音,對於各種口音向來留心,什麼口音一學就會。回常州後,很快又學會了常熟話、常州話和蘇州吳語。此外,趙元任結婚生女之後,一家多次往返於歐、美、亞三大洲之間,成為洲際旅行的常客,又熟悉了多國語言。
趙元任曾表演過精彩絕倫的口技“全國旅行”:從北京沿京漢鐵路南下,經河北到山西、陝西,出潼關,由河南入兩湖、四川、雲南、貴州,再從兩廣繞江西、福建到江蘇、浙江、安徽,由山東過渤海灣入東北三省,最後從東北入山海關返北京。這趟“旅行”他一口氣說了近一個小時,“走”遍大半個中國,每“到”一地,便用當地方言土話介紹名勝古跡和土貨特產,表演得惟妙惟肖、令人捧腹。
1921年英國學者羅素來華巡回講演,趙元任當翻譯,每到一個地方,他都用當地方言來翻譯。他在途中向湖南人學長沙話,等到了長沙,已能用當地話來翻譯了。每當講演結束後,竟有人跑來和他攀老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