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馬路天使(1 / 1)

1928年,8歲的周璿此時還叫小紅。小女孩一雙烏溜溜的大眼睛,十分靈動迷人。但她的養父周文鼎卻為了籌措吸食鴉片的錢,硬要把她賣到妓院。

養母拚出一條命,以小紅嗓音不錯,可以送到歌舞團表演掙錢為由,將女兒救下。

從此以後,周璿就與歌舞團結下不解之緣。她模樣乖巧,性格活潑,歌舞團的孫老板甚是喜歡,無奈不久之後,舞團生意經營困難無以為繼,隻好關張大吉。

孫老板用最後一筆錢遣散了大夥,卻獨獨留下了聰明伶俐,有一把黃鸝嗓音的周璿。

果然,周璿來到孫老板家中,自覺承擔起所有的髒活累活,洗衣、做飯、拖地……她做得幹淨利落,從不偷奸耍滑。孫老板真是越看越喜歡。

鑒於周璿有副天生適合唱歌的好嗓子,孫老板憐愛人才,不久就將她介紹到了朋友的歌舞團。這正是黎錦暉在1927年創辦的明月歌舞團,相比孫老板的歌舞團,明月歌舞團的名氣更大。

自建成以來就創造出不少頗具影響力的劇目,並且培養出一批當時很有名氣的音樂表演人才,王人美、嚴華等多名演員都在這裏接受過比較嚴格的訓練。

明月歌舞團,開啟了周璿一生中最無憂的時光,她在這裏度過快樂的童年。

沐浴著優美的歌聲,身邊有關愛她的師長姐妹,幾年光景流逝,周璿出落成一個貞靜自守的大姑娘,她像一枝清新優雅的蓮花,悄悄冒出水麵。

周璿童年一心尋找的溫暖,在這裏得到回應。為此,她格外珍惜這寶貴的學習機會,練功越發刻苦認真。

春去秋來,就這樣練就一身歌藝,也練就一副膽識。一次,當時已有些名氣的王人美突發疾病,無法到場參加演出。

老板正愁找不到合適的替演人選,誰都沒想到,12歲的周璿自告奮勇,看她眼神篤定,老板最終決定給她一個機會。

直到當她站在台上,字正腔圓像模像樣地唱完了那首《特別快車》,進而引發全場觀眾熱烈鼓掌,黎錦暉還沉浸在夢中不能自拔。那一刻,他看到了,一顆歌唱界的新星。

很快,周璿有了名氣,江湖人稱“金嗓子。”漸漸地,擁護她的觀眾越來越多,直至改名周璿,名聲響徹天下。

她演唱的多首民歌,被灌錄成唱片,成為經典,流傳於世。1935年5月,在哥哥周履安的介紹下,周璿受聘於上海藝華影業公司,並拍攝了個人首部電影《風雲兒女》,自此步入影壇。

最初踏入影壇,周璿得到的隻是一些小角色,雖沒令她“一炮而紅”,卻使其從中掌握不少表演經驗,為此後的出演,打下紮實的基礎。

誰又不是如此呢?在功成名就一鳴驚人之前,都要重複一些無關緊要甚至是枯燥的環節。可經驗就是這麼累積來的。卓越也是這麼磨礪出的。

1937年,周璿終於等到得以令其在影壇大綻光彩的影片,《馬路天使》。

周璿之所以能夠如此順利地走紅影壇,離不開這部電影的導演袁牧之。《馬路天使》選角時,袁牧之帶著時年18歲的周璿出現在攝製組,她一出現,即引發眾人的熱議。

有人不禁提出質疑:“這個小姑娘行嗎?她可從來沒演過什麼重要角色!”

卻沒人知道,這部電影講的正是周璿的童年遭遇。女主角由她擔綱出演,正是再合適不過。

《馬路天使》的故事背景是上世紀30年代,小雲和周璿所飾演的小紅身世可憐,不幸被人騙到上海賣到妓院。小雲被迫淪為暗娼,而小紅因年紀小,又天生有一副好嗓子,便隨琴師去茶樓賣唱。

一個偶然的時機,小紅結識吹鼓手少年陳少平。影片後半部分講述了在命運的捉弄下,小紅與鼓手之間的悲慘愛情。借此表達抗戰前夕市民們的艱苦生活。

或許正是這樣一種感同身受,周璿將劇中的小紅塑造得惟妙惟肖,每一處形象皆飽滿生動,整個故事酣暢淋漓,讓人忍不住回味。

周璿成功了,她沒有辜負導演的殷切期望。觀眾非常買賬,周璿與趙丹也成為人們眼中一對熒幕情侶,很多觀眾甚至希望他們能在現實裏再續前緣。

如果說趙丹的成功來源於他得天獨厚的表演經驗,那麼周璿的成功則得益於她對人物性格、命運的深刻了解。因為她就是小紅,她有過小紅成長過程中的幾乎所有經曆。

她在電影上的哭泣、難過甚至是麵對初戀時的喜悅,都具體而真實,那一刻,她演的不是電影裏的小紅,而是童年的自己。

《馬路天使》的成功,使周璿一下登上了電影表演藝術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