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為”到“有為”
———北侖淮河小學外來工子弟班的實踐研究
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調研組
一、外來工子弟班的形成
2010年,寧波北侖區對外來工子弟學校進行了教育規劃的統整,在這項調整中,北侖淮河小學接到了特殊任務:接收2個外來工子弟班的學生。盡管在這之前,學校與外來工子弟學校有過接觸,也有一些教學上的交流和合作,但這項任務仍給淮河小學的當家人鄭巍巍出了個大難題。一方麵,一個始終堅持“陽光教育,快樂生活”的教育家當然希望能為這些特殊背景的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但另一方麵,如何為這些孩子安排合適的教育環境,如何讓他們自然地融入淮河這個大家庭,並非易事。鄭校長主要麵臨兩個棘手的問題,一是“外來班”的安置問題。她想了兩個方案。要麼把這些學生分別安排在不同的年級平行班中。要麼這些學生獨立組班,成為其他平行班的一分子。再三權衡下,她還是選擇了第二種方案。促使她下這個決心的是“外來班”的摸底考試成績。5分,10分,15分,這些在淮河小學任何學科都絕少出現的分數竟然是“外來班”的“常態”。“這些孩子的基礎和學校同級學生的基礎相差的實在太遠,而且其中一個班已經進入五年級,怎麼可能還追得上?”這種疑慮不僅存在於校長的思想中,也存在於廣大教師的觀念中,他們對“外來班”的教學普遍存在“畏難”情緒。這就給校長出了第二個難題:由誰來做班主任。鄭校長仔細斟酌後,在教師隊伍中挑選了2位老師,一位資曆深,一位是新兵,但這2位老師都有幾個突出的教學品質,即耐心、細致、有愛心。其中505班的丁月香老師還有外來工子弟學校的教學經曆。
二、從“無為”到“有為”:“外來工子弟班”的發展
解決了“外來工學生”的安置和班主任後,學校對這2個班級的發展仍沒有多大信心,當時兩個班的現狀委實不容樂觀。
1.“外來班”的初始狀態
一開始,外來工子弟班除了學習成績明顯落後外,基本素養也很成問題。作為505班的班主任,丁老師在履任之初還是有些頭疼。用她的話說:“這個班一開始野味十足”。所謂的“野味”就是孩子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常常處於一種無序的狀態,很多孩子不會遵循基本的教學規範和社交規範,對自己的行為缺乏是非的認知。此外,這些學生的家庭背景也比較複雜。學校戲稱他們是“聯合國”,在這個“國度”裏,學生的原籍在全國各地,家長常因務工原因而四處流動。家中多子、離異、空巢的現象屢見不鮮,更有甚者,還有個別學生患有自閉症、語言功能性障礙等疾病。無論在基礎上還是背景上,與其他平行班的孩子比,這些學生的“先天不足”是顯而易見的。
2.“外來班”的教學定位
鑒於“外來班”的弱勢狀態,學校一開始就沒有什麼高標準,嚴要求。相反,鄭校長一再地勸說班上的任教老師放下包袱,輕鬆上陣。為了解決教師的後顧之憂,校長還做出承諾,不將這2個班的學習成績作為教師績效考核的依據。正如她自己樸實地說:“我當時的想法隻有一個,就是讓這些孩子能在學校裏快樂的學習,我沒有對他們的學習成績提高抱有太大的期望”。其實,學校的“無為而治”還有另一層深意,如果給予這些班特殊的照顧政策,就無意間給他們打上了特殊的烙印,這在某種程度上反而會加深學生的自卑心理,影響他們的自信心養成。學校相信,對外來工子弟班的“一視同仁”,反而能幫助他們盡快融入學校整體的大氛圍中。
3.淮河特色教育的強力支撐
盡管學校沒有給外來工子弟班什麼“特殊教育”,但淮河小學本身就是一個十分“特別”的學校。淮河的特色教育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麵:
(1)理念特色:可能性教育。淮河的老師一直希望在教育中達成一種理念的創新,在校長的帶領下,他們不斷進行探索、研討,並閱讀了大量的教育哲學書籍。其中亞裏士多德枟形而上學枠第九章中對於潛能的理解對他們觸動尤深。“潛能是一種可能性的存在,通過運動使之成為可能,發現和挖掘可能(不是停留)。所以我們應該用我們的教育把兒童積極的有意義的(好奇心、想象力等)可能性給挖掘出來。根據(吻合)學生的需求,挖掘學生的潛力,達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因此,“可能性教育”成為淮河小學獨有的,並一以貫之的特色教育理念。在這種理念下,他們信任每個學生的能力,向他們提供一切可發展的機會。關注他們的未來而非現實,關心他們潛能的發揮而非現有的成就。正是在這種理念下,外來工子弟班的學生感受到了教育的平等和教育的希望,增強了自我學習的信心和動力。
(2)實踐特色:陽光城。“陽光城”是淮河小學的一個綜合實踐活動。它將學校和社區視為一個虛擬城市,把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環境整合起來,讓所有的學生作為這個城市的主人,並且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參與到“城市”的建設中去,各司其職,負責相應的組織、管理和服務工作。“陽光城”根據需要設立了自己的組織機構,其中“快樂大本營”是最高領導機構,下設“生態基地”、“綜藝廣場基地”、“綠色港灣基地”三個部門。三個基地和快樂大本營又下設不同的組織。“城市”裏的各項事務由學生自主管理,自主策劃,教師以及所在區域的各單位領導和專業人員作為“顧問”和“輔導員”參與其中。外來工子弟班的學生表示,“陽光城”讓他們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價值感,策劃、管理、協作和溝通等各種能力都在“陽光城”裏得到了很好的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