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艱難的日出:學校的定位與成長(1 / 3)

走過六年的淮河小學,盡管還是一個新生幼兒,但她的發展曆程卻是蘊含著多少的風風雨雨和酸甜苦辣,那其中有坎坷,有障礙,有艱難;有奮鬥,有憧憬,有信念,有願景和價值守望,更有著一分收獲和欣慰。靜下心來,重新拾取淮河的成長曆程,重新分析淮河的得失成敗,重新思考淮河的何去何從。那冷靜後平靜中的重新回憶,是必然的,更是必需的。因為那是一種反思,一種診斷,一種方向的定位。

一、淮河小學的創辦與發展

(一)生長與創新:“我”從哪裏來?

2004年9月,迎著新北侖開發建設的曙光,淮河小學由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太平洋房地產公司投資興建而起了。開辦之初的小學麵臨著種種內部與外部的矛盾:雖然屬於一所城區小學,但由於位置較偏,周邊環境較差,集裝箱車直接從校門口經過,安全隱患極大;學生中有近三分之一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家長對教育的關注程度相對不高,子女的行為習慣問題突出;作為一所新生的城區小學,淮河小學在本地家長心目中的認同感低,前景不被看好。若按傳統的辦學思路,隻重視學科教學,這樣一所先天不足的學校最終將成為一所公辦的外來民工子弟學校。學校文化的根到底在哪裏?學校的文化基因應該是什麼?在學校文化生長直至成為品牌的曆史過程中,哪些人、哪些理念(思想、主張)、哪些改革舉措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時下,功利性教育導致的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學習無快樂、自信心孱弱的學校教育現狀,年輕的淮河小學是否應當繼續這條傳統的老路呢?如果答案是否,那淮小又當何去何從呢?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對教育的靈魂有真正透徹的認識:即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學生最需要什麼?尤其是承擔基礎教育的學校,它的功能和目標又是什麼?所有的這些問題都可以體現在“學校教育的真正使命是什麼”之上。

學校認為,學校教育的真正使命應當是人性的健康生長和全麵發展。我們應該回到教育的本身:使學校教育能夠促進每一個孩子獲得應有的尊嚴、個性和智慧,從而獲得幸福的人生。因此在第一個三年(2004年9月—2007年8月)中,我們首先認識到了“先天不足”的現實條件,秉承“龜兔賽跑”的生存法則,在總體總局上,提出三同六步校本教研訓、德馨園教師營養套餐、“青果子藍月亮”青藍等工程,試圖在務實的基礎上紮實學校文化的建設;在課程教學規劃中,提出“陽光城”綜合實踐活動開發、數碼藝術開發、省及全國性課堂觀摩活動等創新工程。

(二)創新與超越:“我”身在何處?

經過三年的發展,學校已在實踐中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得到了同行、家長與學生的認可。眾所周知,實踐的成就隻是短暫,要讓學校具有生命力,必須要實現理念上的突破。於是如何從實踐的特色走向理念的特色,並上升到以教育哲學引領學校發展的教育境界成為該階段所思考的主題。很明顯,與既往相比,學校生長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發生了十分巨大的變化,而這些變化是什麼?又怎樣為學校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和挑戰?在生存與發展中,學校遇到了哪些艱難,又當如何在這些不適的艱難處尋求突破點呢?

在多次討論與思考後,學校認為,行走在現實與理想之間必須找到一個平衡點。在2008年10月和2009年2月,學校分別組織進行了“特色教育與學校發展的高級診斷會議”和“學校教育模式的課題指導會”,對學校的前幾年的實踐工作進行總體性和分部門地總結、反思和台賬資料的歸類完善,並邀請全國各省市的知名專家、校長來校進行內部診斷,在會議上我首次提出了“可能性教育”這一辦學理念,將教育實踐提升到了教育哲學的境界,讓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有了靈魂的支撐和引領。即提出淮河小學從關注學生的“現實性”走向開發學生的“可能性”的理念轉變,並以學校課改的難點及亮點課程:綜合實踐課程和校本課程中進行大膽地改革和實踐,推出了“陽光城綜合實踐活動”和“兒童動漫創意課程”。這一轉變,讓學校邁出了大膽而又可貴的第一步。

二、“可能性教育”的醞釀與論證

每一所學校都有其不可言傳的獨特之處,這種獨特之處就叫做“文化”抑或“學校文化”。對於學校文化的內涵,不同的學者則是眾說不一。著名的教育學者華勒認為“學校中形成的特別的文化”;而台灣學者林清江把“學校文化”定義為“學校中各組成分子的價值及行為體係”;我國學者朱顏傑則認為,“所謂學校文化,是指一所學校內部所形成的為其成員共同遵循並得到同化的價值觀體係、行為準則和共同的作風的總和”。基於以上認識,我們認為,學校文化是學校全體師生在共同學習工作中,凝練全體師生的學校麵貌、體現製度規範及融洽氛圍等,其核心體現在全體師生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在共同的實踐中所形成的共同價值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