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萊辛斯卡(1703-1768),波蘭公主和法國王後。
當時,法蘭西王的首相紅衣主教弗內利想要為國王安排一門不會為他帶來政治鬥爭的婚姻,萊辛斯卡成了最好的選擇。總的來說,她是個樸實謙恭、沒有野心和政治影響力的姑娘,況且她的身份是波蘭廢王的女兒,不會把法國卷入紛爭。不過這種身份在法國引起了激烈的爭論,因為貴族們認為他們年輕的國王應該娶一個地位高貴的女繼承人,而不是一個二等女貴族,何況這個女貴族比國王還年長七歲。
不過最終,紅衣主教勝利了。1725年,22歲的公主(她年齡不小了)和15歲的路易十五成婚。他們生活相當美滿,結婚十年生養了十個孩子。這些孩子對母親保持了高度的忠誠和尊敬,一定程度上標明了萊辛斯卡作為一個賢妻良母的影響力。
王後的婚姻起初是完美的,但隨著歲月增長,路易十五這個貪戀女色的國王就不滿足於何一個年長於自己的妻子生活在一起了。他有很多情婦,在特裏亞農宮、在羅亞爾宮、在凡爾賽宮、在盧森堡宮,國王建了很多秘密的春宮,以便他可以不受打擾的和情婦廝混。
後來,蓬巴杜夫人成了國王的寵姬,在凡爾賽,廷臣們鞠躬行禮的對象不是王後,而是侯爵夫人。對此,王後默默地忍受了,她生來不善於鬥爭,安於命運的安排。早年作為一個被廢黜的公主的生活造就了她逆來順受的性格。她天生不是瑪麗·特蕾西婭那樣的人,不是葉卡捷琳娜那樣的人,也不是瑪麗·安托瓦內特那樣的人。作為一個賢妻良母,她收到尊敬,但從沒受到崇拜。她是以一個二等貴族的身份來到法國的,雖然成了王後,但仍然生活得像一個二等貴族。
1765年,王太子路易去世了。這對王後打擊很大,此時蓬巴杜夫人也已去世,但國王根本不滿足於一個老人的平淡生活。他和年輕的、貪婪的杜巴麗夫人產生了曖昧關係。杜巴麗不向蓬巴杜夫人那樣和善優雅,她出身青樓,肆無忌憚的炫耀她的美麗和權勢,完全不把王後放在眼裏。茨威格這樣形容她“像一隻招搖過市的孔雀”。對此,王後仍然采取忍讓的態度,她已經過了花甲,平淡的生活了六十年,從沒要求過什麼,為什麼要在死前改變這些呢?
1768年,瑪麗·萊辛斯卡,法國王後和波蘭公主死於肺病。她的死給宮廷帶來了什麼?丈夫仍然尋歡作樂,但整個宮廷失去了一位值得尊敬的王後。她的子女和孫子們對祖母的去世顯示出由衷地、真誠的哀痛,如果她不是一個洛可可的時代的王後,而是生在維多利亞時代,她就會得到整個國家的讚揚。
在王後死後兩年,一位年輕的、風流賣巧的姑娘重新走上舞台,王後的位子今後要傳給她,但她那些偉大的品德、那些忍讓和謙遜的精神,那些在驚濤駭浪中保全自我、和諧的生活下去的智慧沒能傳給她,這也許這個平凡的王後最後的缺憾。
巴騰堡郡主維多利亞·尤金妮亞(1887.10.24-1969.4.15)是西班牙國王阿方索十三世的王後、大英帝國維多利亞女王的孫女。現在的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是她的孫子。
雖然亨利親王出生貴庶聯姻,他還是繼承了母親的巴騰堡郡。如此亨利的女兒就會自然承襲“Her Serene Highness Princess Victoria Eugenie of Battenberg”的頭銜。不過,在1886年12月4日,維多利亞女王發布製誥,允許亨利和碧翠斯的所有兒女都可以使用“Highness”的頭銜,因此維多利亞·尤金妮亞使用的是“Her Highness Princess Victoria Eugenieof Battenberg”。她的名字取自於她的兩位祖母和她的教母——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的遺孀,具有西班牙血統的皇後尤金妮亞。該皇後寓居於英國。名字中最後一個詞“恩娜”的來源是一她出生自蘇格蘭二是她的家係:碧翠斯公主將“埃瓦”(Eua)寫於女兒的出生證明上(蓋爾語中“EVE”),但是這被主持其洗禮的卡梅倫·裏斯博士搞錯了,誤將其當做“恩娜”(Ena)。對於她的家人,以及不列顛的公眾而言,她從此之後一直為“恩娜”。
維多利亞·尤金妮亞在維多利亞女王的家庭長大。女王作為不列顛的最高君主,她很不情願地讓碧翠斯結了婚——前提是碧翠斯依然作為女王的全日陪伴以及生活秘書。尤金妮亞因此在溫莎城堡、巴爾莫勒爾、懷特島的奧斯本宮度過了她的童年。他的父親在1896年於非洲服兵役期間死於熱病。在維多利亞女王1901年龍馭賓天之後,巴騰堡家族搬到了倫敦並在肯辛頓宮住了下來。在奧斯本的一個小天,維多利亞·尤金妮亞遇見了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的表親鮑裏斯·弗拉基米羅維奇大公。大公被美麗的不列顛郡主吸引並且他們於1905年在法國尼斯重逢。他向郡主求婚。她也打算接受這樁婚姻但是最後還是告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