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富貴在人——尋找自己的聚寶盆(1 / 3)

《桃花源記》reference_book_ids\":[6966481848494984206,7002853724871724046,6656561731864628228]}]},\"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很多人隻注重眼前的財富,他們不擇手段的攫取財富,對財富進行著瘋狂的追逐。可能在一段時間內,他擁有了比別人更多的財富,可是用不了多久,他們的財富會越來越少,最終被別人超越。財富是重要的,但僅僅注重眼前的財富則是錯誤的。比財富更重要的,是獲得財富的能力。聰明才智可以創造財富,優秀的技巧可以收集財富。隻有讓自己成為一個能夠吸引財富的人,財富才會從四麵八方向你聚集。

點燃致富的欲望之火

永葆致富的欲望能激發強大的力量,關鍵時候則能讓你勇敢地跨過人生的每一個障礙。

這個世界上有富人,也有窮人。為什麼有的人富得流油,有的人卻窮得揭不開鍋呢?其根本原因不在於富人更聰明而窮人更愚蠢,關鍵在於他們的心態不同。

實際上,窮人之所以窮,家庭環境等在內的先天的因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問題出在他們自己身上。下麵是一個關於“窮人最缺少的是什麼”的故事:

法國一位年輕人很窮,很苦。後來,他以推銷裝飾肖像畫起家,經過不懈的努力,不到10年就成為了法國50大富翁之一,成為年輕的媒體大亨,揚名全世界。遺憾的是,命運之神不肯輕易放過這個成功者,他因前列腺癌而於1998年去世。他去世後,法國一家報社刊登了他的遺囑。在這份遺囑裏,他說:“我曾經是一位窮人,在以一個富人的身份跨入天堂的門檻之前,我把自己成為富人的秘訣留下,誰若能通過回答‘窮人最缺少的是什麼’而猜中我成為富人的秘訣,他將能得到我的祝賀——我留在銀行私人保險箱內的100萬法郎,將作為睿智地揭開貧窮之謎的人的獎金,也是我在天堂給予他的歡呼與掌聲。”

遺囑刊出後,在全法國引起了軒然大波,有18461個人寄來了自己的答案。這些答案五花八門,應有盡有。但大部分人認為,窮人最缺少的是金錢,隻要擁有金錢,就不再是窮人了。還有一部分人認為,窮人最缺少的是發財的運氣和機會,隻要給他們充足的機會,再得到幸運女神的眷顧,就能變得富有。也有一部分人認為,窮人最缺少的是技能,隻要掌握一技之長,很快就能擺脫貧窮。更有人說,窮人之所以貧窮,最缺少的就是有權勢的父母、親人或朋友。

在這位富翁逝世周年紀念日上,他的律師和代理人在公證部門的監督下,打開了他存放在銀行裏的保險箱,公布了他的致富秘訣。原來,他認為窮人最缺少的是成為富人的野心。

在所有的答案中,隻有一位年僅9歲的女孩猜對了,因此她引起了人們強烈的好奇。在接受100萬法郎的遺囑的典禮上,這位女孩道出了她的秘訣:“每次,我姐姐把11歲的男朋友帶回家時,總是警告我說不要有野心!不要有野心!於是我想,也許野心可以讓人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東西。”

謎底揭開後,震動了法國,並很快傳到了英美。對此,一些富翁均毫不掩飾地表示:野心是永恒的“脫貧”特效藥,是所有奇跡之花開放的起點。而窮人之所以窮,大多是因為他們具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缺乏致富的野心。

大多白手起家的人都是懷著強烈的致富欲望拚搏的,這是他們麵對挫折和失敗時而能堅持不懈的原動力。如果你想擺脫“貧民窟”,那麼你首先就要有致富的欲望、用之不竭的勇氣。拿破侖曾經說過,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樣的道理,不想成為富人的窮人永遠都是窮人。

“鹹蛋黃大王”龍金平是湖南衡東縣霞流鎮李花村的一位普通農民。他家緊靠京廣鐵路,鄰裏鄉親都有養鴨的傳統。由於家境貧寒,他9歲時就不得不每天用籃子提20隻鴨蛋去火車站,偷偷賣給列車員。當時,每隻鴨蛋的利潤是2分錢,他就是用賣鴨蛋的錢湊齊了自己的學費和生活費。

1980年,龍金平高中畢業後,到衡陽市一個建築隊打工。那時,他每天都要將2400塊紅磚挑上6樓。拿到第一個月的工錢16元時,他留下了激動的淚水。因為他知道,鄉下的父母辛苦半年也很難賺到這麼多錢。

一年的打工生涯讓龍金平成熟了很多,他心中有了更多美好的夢想。城裏固然很好,但龍金平深深懷念著自己的家鄉和親人,他相信在家鄉照樣能發財。於是,他辭掉了工地的工作,揣著掙的錢回到了那塊親切的熱土上,他發誓要幹出一番事業來。

那時,雖然改革開放的“春風”已經吹遍了神州大地,但一些政策仍然沒有完全開放,因此城裏人很難吃到農村的新鮮鴨蛋。敏感的龍金平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便決定和愛人一起每人挑一擔鴨蛋,坐火車到廣東去賣。他們晚上十點多才到廣東,筋疲力盡的他們在火車站旁邊的大樟樹下坐著睡著了。第二天一大早,他們又提心吊膽地把鴨蛋挑到10千米外的清平市場賣。一次來回需要一個星期,可以純賺50元,這在當時可不是一筆小錢。

龍金平當然不會滿足,他意識到:養鴨是個傳統產業,鄉親們隻是靠賣鴨蛋賺取微薄的利潤,營銷途徑也隻局限於農貿市場,利潤空間非常小。於是,他有了更大的打算,那就是開辦蛋品加工廠。

在龍金平的努力下,1997年4月,集鴨蛋收購、加工、銷售業務為一體的衡金優質農產品有限責任公司誕生了。接著,他大力引進先進技術,對鴨蛋進行深加工,大大增加了產品附加值,並帶動了鴨蛋產業的全方位發展。

如今,龍金平創建了以衡金優質農產品有限責任公司為龍頭,全國最大的鹹蛋黃加工基地。2001年,該公司共向北京、廣東、上海、香港等地銷售鹹蛋黃1980萬隻,實現產值1600萬元。在他的影響下,鴨蛋業已成為衡東縣的支柱產業,全縣共有3.1萬農民因從事相關工作而發家致富。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強烈的致富欲望是必不可少的。永葆致富的欲望能激發出強大的力量,關鍵時候則能讓你勇敢地跨過人生的每一個障礙。

一個人隻有擁有了致富的欲望,才能不斷地在潛意識中提醒自己,激勵自己,這種欲望越強烈,就證明你離財富越來越近。相反,如果連你自己都不自信,不相信自己能獲得財富,那麼你的人生也就很難有突破了。正如比爾·蓋茨所說:“如果一生隻求平穩,從不放開自己去追逐更高的目標,從不展翅高飛,那麼人生便失去了意義。”

財富源於正確的選擇

每一個成功的人,都有著明確的目標。所以,為自己的財富選擇一個正確的目標吧。

眾所周知,在蓋房子之前,我們必須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樣的房子,再根據自己的需要去買材料。腦子裏房子的樣子越清晰,越具體,建造出來的房子就越接近自己的目標。同樣的道理,在構建自己的人生大廈前,我們也必須對自己的目標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這是窮人變身為富人的必要條件。

一個明確的目標,能促進一個人的成功。每一個成功的人,都有自己比較明確的目標,他們會把自己的每一天,甚至每一個小時都進行細致的規劃,對成功的強烈渴望使他們不虛度一分一秒。而很多人之所以失敗,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他們能力不夠,而恰恰是因為他們沒有明確的目標。

17歲時,丁誌忠孤身一人來到北京打拚,很多年後,他不僅創立了安踏,還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了名副其實的富人。

丁誌忠提出要到北京發展時,家裏人都很不理解。但丁誌忠毫不動搖,他對家人說:“每天都有外地人來我們這買東西,幾乎我們所有的東西都能賣掉,我們為什麼不主動把晉江的商品拿出去銷售呢?”

那時,丁誌忠的父親剛剛開設了一間小鞋廠,所以家裏的條件並不寬裕。但經過認真的考慮後,全家人決定支持丁誌忠的想法,最終丁誌忠的父親拿出1萬多元錢,讓丁誌忠買了600雙晉江鞋到北京去賣。

為了把晉江的貨擺進北京西單商場的櫃台,丁誌忠每天都去找商場的負責人,但對他們來說,眼前這個隻有17歲的年輕人並不可信,因此沒有一個人理他。往往是丁誌忠一說出自己的想法,別人就趕緊反駁,還對他說:“你才多大啊,就跑出來做生意?”無奈之下,丁誌忠隻好撒謊,告訴別人自己已經20歲了,但很多人都不相信。盡管如此,丁誌忠還是堅持每天都去找他們,並真誠地為他們介紹晉江產品的優勢。這樣磨了一個多月,商場的人終於答應去晉江看看。丁誌忠欣喜若狂,立刻先趕回晉江作準備。後來,丁誌忠成功地為晉江的鞋廠爭取到了西單商場的櫃台,敲開了成功的大門。

丁誌忠的第一個目標實現了,銷路一下子打開了。一邊是晉江豐富的貨源,一邊是寬廣的銷售渠道,等著丁誌忠的將是源源不斷的利潤。但丁誌忠並不滿足,他還有更遠大的目標。

1991年,丁誌忠回到晉江,為了他的下一個目標而努力。在北京的幾年,丁誌忠發現了一個問題:市場上比較有名的“青島雙星”、“上海火炬”牌等鞋雖然已經有一部分是在晉江生產的,這證明晉江貨的質量可靠,但是晉江一直沒有屬於自己的名牌。丁誌忠從中嗅到了成功的氣息。

於是,丁誌忠懷揣著自己的所有積蓄20萬元,在晉江開設了一間工廠,安踏誕生。丁誌忠的目標是把企業做大,把品牌打響。1999年,一場國內鞋業的廣告大戰和體育明星大戰孕育而生,孔令輝和他的“我選擇,我喜歡”頓時成了最響亮的廣告語之一。接著,丁誌忠製訂了在央視投放500萬元的預算價格。隨著孔令輝在奧運會上的出色表現和他極具個性的“我選擇,我喜歡”,安踏迅速完成了品牌的樹立和傳播,一躍而成為中國名牌。

從2000年到2004年,安踏運動鞋的市場綜合占有率連續4年名列全國第一。取得這個喜人的成績後,丁誌忠又有了新的目標。2002年底,安踏砸重金拿下了設在匈牙利亞洲中心“晉江街”裏最大的一個攤位,丁誌忠認為非常值得。原來,丁誌忠是為了避免和耐克、阿迪達斯爭奪歐美發達地區的市場,所以才轉而把注意力放在還未加入歐盟的匈牙利,而2004年匈牙利加入歐盟又給安踏進軍歐美打開了大門。

此外,2003年安踏還開始讚助立陶宛職業籃球“近衛軍”海神籃球俱樂部,成為第一個讚助海外職業籃球隊的中國品牌,一炮而紅。11月,安踏首家海外專賣店在新加坡誕生,為安踏品牌全麵拓展海外市場,走向世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丁誌忠坦言,從創業開始,他始終堅持自己的目標,在困難和挫折麵前也毫不動搖自己的決心。事實上,堅持不懈地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不僅是丁誌忠的製勝法則,也是所有成功者的必勝信念。

美國耶魯大學曾作過這樣一個調查。學校的研究人員對參加調查的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們都有自己的目標嗎?”

結果,接受調查的百分之九十的學生都回答:“有。”接著,研究人員又問:“如果你們有了目標,會不會把它寫下來?”這一次,隻有百分之四的學生的答案是肯定的。

20年後,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跟蹤了當年接受調查的學生發現:那些有目標並且把自己的目標寫下來的學生,無論是在事業發展還是在生活水平方麵,都遠遠超過了沒有這樣做的學生。而且,這些目標明確的學生創造出的社會價值竟然是那些沒有這樣做的學生的總和。研究人員還發現,其餘的百分之九十六的人都在間接或直接地幫助那百分之四的人實現他們的目標。

如果你是窮人,請給自己製定一個明確的致富目標,那能讓你與富人的目標更接近;如果你是富人,請給自己製定一個明確的致富目標,那能讓你從眾多的富人中脫穎而出,由“小富”變成“大富”。記住:目標總是很美好的,但它從來不會主動向你靠近,隻有那些努力付出的人,才能看見目標的“廬山真麵目”。

抓住機會就是抓住財富

發現機遇,利用機遇,是創造財富的重要條件。

對一個夢想成功的人來說,機遇當然是非常重要的。機遇對我們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但是它又是稍縱即逝的,它從來不會為某個人而駐足,抓住它的人就會成功或富有,而對它視而不見或不積極爭取的人就會失敗或貧窮。

有人說,這個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在這裏,我們也可以套用這句話:這個世界並不缺少致富或成功的機遇,而是缺少發現這些機遇的眼睛。因此,要成功,要抓住機遇,一雙“慧眼”非常重要。

菲勒出身在一個貧民窟裏,他和很多出身在貧民窟的孩子一樣爭強好勝,喜歡玩,調皮甚至逃學。但是,菲勒從小就有一種善於發現財富的非凡眼光。他把一輛從街上撿來的玩具車修好,讓同學們玩,然後向每個人收取0.5美分。在一個星期內,他竟然賺到了一輛新玩具車的錢。對此,菲勒的老師無限惋惜地對他說:“如果你出生在一個富人家庭,你一定會是一個出色的商人。隻可惜,現在的你最多隻能成為一個街頭商販。”

菲勒中學畢業後,正如他的老師所說,他真的成了一名小商販。他賣過電池、小五金、檸檬水,每一樣都經營得不錯。與貧民窟的同齡人相比,他已經可以算是出人頭地了。但是,菲勒並不滿足於當一個小商販,他靠賣絲綢起家,從小商販搖身一變成了有名的大商人。

這些絲綢來自日本,足足有一噸多。由於在輪船運輸的過程中遇到了風暴,這些絲綢被染料浸染了,日本人為如何處理這次廢棄的絲綢大傷腦筋。他們想賣掉絲綢,但誰願意買一堆廢品呢?他們想把絲綢運出港口後丟棄,又怕被環境部門罰款。思前想後,日本人最終決定在回去的途中把絲綢拋到大海裏。

港口附近有一個地下酒吧,菲勒是那裏的常客。一天,菲勒喝醉了,無意中聽到了日本海員與酒吧服務員關於絲綢的談話,他頓時大喜,他知道自己發財的機會來了。

第二天,菲勒來到輪船上,宣布他可以處理掉這批絲綢。結果,他沒花一分錢就得到了這批被侵染的絲綢。他把這批絲綢製成迷彩服裝、迷彩領帶和迷彩帽子,從而獲得了10萬美元的巨大利潤。

有一天,菲勒看上了郊區的一塊地,並決定從地的主人那裏買下來,價錢是10萬美元。地的主人拿到10萬美元後,暗暗嘲諷菲勒:“這麼偏僻的地方,隻有傻子才會出那麼高的價。”出人意料的是,一年後,市政府宣布在郊區建環城公路,菲勒的那塊地的價格足足翻了150倍。城裏的一個富翁找到菲勒,表示願意用200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那塊地,因為他想在那裏修建別墅群。但菲勒拒絕了,因為他知道那塊地還會升值。果然,3年後,他以2500萬美元的天價賣了那塊地。

菲勒活了77歲,臨死前,他讓秘書在報紙上刊登了一條消息,說他即將去天堂,願意給失去親人的人帶口信,每人收費100美元。這個荒唐的消息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結果他又賺了10萬美元。如果他再堅持幾天,肯定能賺更多錢。

菲勒的遺囑也很特別,他讓秘書登了一則廣告,說他是一位紳士,願意和一位有教養的女士葬在一起。結果,一個貴婦願意出資5萬美元和他一起長眠。

從菲勒發家致富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發現機遇的眼光、抓住機遇的勇氣和決心對一個人的成功或致富極為重要。

由於機遇所具有的時間短暫性、產生的偶然性以及發現的意外性等特點,因而要求那些希望抓住機遇的人必須具備隨機應變的能力,對情況的發展變化快速作出反應。

牛仔褲自1853年問世以來,曆經一百多年而不衰,與它的創始人列維·施特勞斯及其後人善於隨機應變、及時改造產品質量是分不開的。

列維是猶太人。他20歲時被當時的淘金熱吸引到美國西部,成了一名淘金者。他挖了一段時間的礦,結果卻收入甚微。他發現,成千上萬的淘金者迫切需要生活上的供應和服務,於是他果斷地放棄了淘金的“本職工作”,開了一家日用品小商店。

有一次,他帶了一些小商品和一些淘金者搭帳篷用的帆布,乘船到外地去賣。結果小商品在船上時就全部賣光了,隻有帆布沒人要。船到碼頭後,他去向一位淘金工人推銷說:“你要買帆布搭帳篷嗎?”那個工人回答道:“我們不需要帳篷。但是我覺得你賣的這種帆布做褲子還可以。因為我們現在穿的棉布褲子不結實,很快就磨破了。”聽了他的話,列維馬上就產生一個想法:用這些帆布做成褲子賣!於是,他和這位淘金工人一起去裁縫店用帆布做了一條褲子,這位淘金工人和他的夥伴們都對這條褲子很滿意。接著,列維又用帆布專門定做了一批褲子,也很快銷售一空。

出人意料的是,定做這種帆布褲子的訂單竟源源不斷。後來,因為帆布供不應求,他不得不改用一種靛藍色的斜紋粗布做褲料。這就是最初的牛仔褲。

1853年,列維正式創建了牛仔褲公司,在舊金山開設工廠大批生產。1873年,他按照一位縫紉工人的建議,用金屬加固臀部褲袋的縫口。因為礦工們經常要把礦石樣品放在褲袋裏,用線縫不結實。褲子上的金屬扣是用銅與鋅的合金材料做的,其他重要的部分還用皮革鑲了邊,這更加顯得牛仔褲與別的褲子不同。

20世紀70年代,該公司又根據顧客的要求,對牛仔褲增加了“石磨水洗”的工藝,這樣,大大增加了牛仔褲的柔軟度和舒適度。但是,善於開拓的人並不就此停步。1979年,公司又派人到處尋找各種身材體型的人進行“合身試驗”,終於得出來一種顏色的褲子必須有45種型號的結論,從而使各種身材、體型的人都能買到合身的牛仔褲。如今,牛仔褲成了人們最喜歡穿的褲子,深受各個階層、各個年齡階段的人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