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修天道:包容造就開放人生(2)(1 / 3)

我們應該還對那著名的“艾滋病村”記憶猶新,如今又有“麻風病村”,一提起這些人們就“談虎色變”。想起溫家寶總理深情擁抱一個失去親人的艾滋病孤兒,我們不覺得慚愧嗎?總理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世人表明“對待每一個生命要包容”的態度,我們是不是也該行動起來了呢?

山之所以青,得益於樹木的生長。雖然樹木吸取山的養分,但是山還是包容了樹木。因為山知道,如果沒有樹木,那她自己就不會有美麗青春和亮麗嬌容。假如沒有木秀,還會不會有山青青?

看看身邊的勾心鬥角,想想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無情,再看看人們對無辜者的歧視態度,多麼的令人惋惜與痛心!心的距離不拉近,人與人之間就難以融合,整個社會、整個國家的和諧就隻能是一場夢。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隻要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會不同的聲音發出。雖然“一人一個調”,但隻要真誠地包容,那它就能彈奏出和諧與美妙的樂章。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她們卻編織了自然的美麗與神奇;也正是因為有了人與人的思想相異,才會有智慧與財富的光芒照亮人類世界,並續寫著生生不息的傳奇……

包容是和諧的需要。人與人之間,你包容我,我包容你,那將是一個多麼美好的社會,一個多麼和諧的社會!多一份包容,就多一份和諧。不管是國與國之間、種族與種族之間抑或是在個人之間,隻有同舟共濟,彼此了解,才可能帶來幸福、進步和安樂。

和諧社會所具有的“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安定有序、充滿活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特征不會從天上掉下來,隻有在不斷的付出與創造中才能實現。眾人拾柴火焰高,隻有以包容之心待人,以包容的行為感染人,大家目標一致、情同手足,那麼社會方可進步,國家方可發展,和諧方可成真。

4、包容是平等的需要

在漢語文獻中,“平等”是一個古已有之的詞語。這反映出中國人與其他民族一樣早就意識到:作為人類,一切人之間存在著相同性。正如恩格斯所說,一切人,作為人來說,相互之間都有一些共同之點,在這共同點所涉及的範圍內,他們是平等的——這樣的觀點自然是自古就有的。

CCTV的《經濟半小時》中播出了一個節目,講的是關於在京的農民工子女的讀書問題,看到那些對於知識渴求而不畏嚴寒艱苦的小朋友,看到那位為了孩子而堅持留下默默奉獻的女老師,而再想想那些因不具備辦學資格而被勒令撤掉的學校……。讓人不禁想到了作為一個法律人所奉為圭臬的“平等”,想到了如何去實現一個最基本道德層麵上的平等。

教育權是憲法賦予我們每一個人的基本權利,法律麵前人人平等,所有每個人作為中國公民,都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不管是一個城市本地居民的孩子,還是來自於農村的移民子弟,因為大家都是中國人,都在中華大地的上生活,陽光賦予我們每個人同等的健康成長。

道理就像一個群體對另一個群體如果有偏見,那就會先入為主,看什麼都不順眼,正如一個人帶著由下有色眼睛看別人,那些看到的現象都將被冠以“素質低下”。於是在一個偏見的社會生成的是畸形的人與人關係,城市人討厭農村人,農村人害怕城市人,城市人排斥農村人,農村人不信任農村人。在這樣的社會中,平等被扭曲,平等被唾棄。

其實,很多年前,很多人,直到現在都在講,城市人如果想想,高樓大廈甚至城市人所賴以居住的商品房,無一不是來自於農民工的辛勤勞動;城市的繁榮,正如深圳起先的經濟崛起,依賴的不也是廉價的勞動力嗎,而現在的製造型城市,東莞到現在都是靠一批批的外來務工人員的心情汗水來積累其繁榮,推動其發展;乃至到我們的出口外彙,還不都是依賴我們的農民工廉價的勞動力,鋪設的低廉價格產品的道路賺得的嗎!

如果這些我們的社會都可以否定的話,那有一點我們卻是脫離不了關係的——農民是我們每個人的衣食父母,這些事實從我們小學時候背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時候,就已經承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