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不妨冷眼看世界(1 / 1)

48.不妨冷眼看世界

【原文】

冷眼觀人,冷耳聽語,冷情當感,冷心思理。

【譯文】

用冷靜的眼光觀察別人,用冷靜的耳朵來聽言論,用冷靜的情感來主導意識,用冷靜的頭腦來思考道理。

【解讀】

袁枚說過:“一雙冷眼看世人,滿腔熱血酬知己。”

常言道“萬物靜觀皆自得。”古人強調的“忍”、“恕”等等修身之理無不和“冷”帶些關係,因為隻有情冷才能心靜。熱情如火可以給人以生命力和無限溫暖,但是冷靜如水卻有助於思考精深判斷準確。

“冷眼看世界”是一種高超的生存哲學和處事謀略。以冷靜的眼光看人就不會被其外表所欺騙;以冷靜的耳朵傾聽別人的話語就不會偏聽偏信,更不會誤信小人的讒言被小人算計陷害;用冷靜的態度對待外界給予自己的指責或表揚,就不會大喜大悲;用冷靜的頭腦思考各種道理,更是一種智慧。

一個成熟的人是冷靜的,處世是明智的,這樣遇事才不會感情衝動不知所措,做事才會有條不紊循序漸進。

人生在世,常常會遇到令人迷惑和苦惱的境況,自己無法弄明白的時候,或無須、不值得為此自己花費太多精力的時候,要能夠學會等待,學會冷眼觀察,不要玉石俱焚,不要糾纏不清。

唐代蘇州寒山寺的兩位名住持寒山和拾得對此有過一番很精彩的對話。

一日,寒山問拾得:“今有人侮我,冷笑笑我,藐視目我,毀我傷我,嫌惡恨我,詭譎欺我,則奈何?”

拾得曰:“子但忍受之,依他,讓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裝聾作啞,漠然置他。冷眼觀之,看他如何結局?”

這可算是冷眼處世的最高境界了。雖然這種忍耐是消極避世的辦法,但“冷眼觀之,看他如何結局”,卻別有一番正氣在,包含了一種俯視人生的姿態和淡泊處之的風骨。

《舊唐書·婁師德傳》記載,婁師德是一個既有學識又氣量寬宏的人,名相狄仁傑就是他舉薦的,但狄仁傑入相後,並不知此事,還因為看不慣婁師德而經常排斥他。以致後來婁師德隻好出京城而遠到邊地去任職。武則天知道後,就拿出往日婁師德舉薦狄仁傑的表章給狄仁傑看,說你怎麼這樣對待有恩德於你的人呢?狄仁傑看了,大為慚愧地說:“他從來也不與我辯是非,也不對我說這件事,我受婁公如此包涵還不知,我比他真是差得太遠了!”婁師德在朝廷身居要職,為官幾十年,謙恭勤謹,從不懈怠,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在矛盾重重的中樞機構中從未有過幫派之爭,也未有大起大落的經曆,始終備受推崇,這與他穩重的處世風格是息息相關的。

因此,適時地“冷眼看世界”也是一種有效的自我保護措施,是一種智者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