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話說半句留半句
【原文】
事事留個有餘不盡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損我。若業必求滿,功必求盈者,不生內變,必召外憂。
【譯文】
做事都要給自己或他人留有餘地,就是不要做得太絕,這樣遺物的上帝不會嫉妒我,鬼神也不會傷害我。假如一切事物都要求達到盡善盡美的地步,一切功勞都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即使不為此而發生內亂,也會因為這導致招來外麵的傷害。
【解讀】
要友善的與人交往,做事不能太絕。因此,有碰觸的地方不妨退一步,讓對方先過;寬闊的道路,分給別人三分便利未嚐不可呢?。
再給大家講個故事,處長把一項采購工作交給這位朋友,這件采購工作是有相當困難的,處長問他:“有沒有問題?這件事辦砸了是要扣工資的喲!”他拍著胸脯回答說:“沒問題,包你滿意!”過了三天,沒有任何動靜。處長問他進度如何,他才老實說:“不如想像中那麼簡單!”雖然處長同意他繼續努力,工資還是扣了。
還有一位朋友和同事鬧不愉快,他向同事說:“從今天起我們斷絕所有關係,彼此毫無瓜葛……”說完話還不到兩個月,他的同事成為他的上司,這位朋友因講過這樣的話,無奈辭職了。
上麵尷尬的例子都是話說太絕早成的。把話說得太絕就像杯子倒滿了水,再也滴不進一滴水,再滴就溢出來了;也像把氣球灌飽了氣,再也灌不進一絲絲的空氣,再灌就要爆炸了。當然,也有人話說得很絕,而且也做得到。不過凡事總有意外,使得事情產生變化,而這些意外並不是人人能預料的,話不要說得太絕,就是為了容納這個“意外”,為了自己,為了他人,說話前想一想。
各國政府開新聞發布會的時候,新聞發言人麵對記者的詢問,都偏愛用這些字眼:“可能、盡量、或許、研究、考慮、評估、征詢各方意見……”諸如此類,都不是肯定的字眼,他們之所以如此,並非不負責任,而是為了留一點空間好容納“意外”,否則一下子把事情說死了,結果卻發生了意外,就會很尷尬,說的難聽點,自己在打自己的臉。
因此以下幾方麵是你在說話時不得不注意的。
做事方麵:
別人向你求助的時候,如果能夠做到,可以答應,但不要“保證”,應該說“我盡量,我試試看”。如此,即使將來不能幫別人辦成事,別人也不會對你有什麼想法。
給領導辦事的時候,當然要接受,但不要說“保證沒問題”,應該說“應該沒問題,我會全力以赴”。這是為了防止萬一自己做不到所留的後路,事實上這樣說並無損你的誠意,反而更能讓領導覺得你是一個謹慎的人,成熟的人,所以,事情辦成了,就會更信賴你;即使事沒做好,也沒有什麼。
做人方麵:
朋友之間不要把話說死了。特別是不要說出“勢不兩立”之類的話,除非你與對方有深仇大恨。不管誰對誰錯,最好是閉口不言,或者即使說話也留有餘地,不要把對方一棍子打死,防止將來與你為敵。
不要急於對別人說出自己的評價。比如說“這個人完蛋了”、“這個人一輩子沒出息”之類的話,都是不合適的,人一輩子很長,有很多變數,誰知道一個人哪天碰到好運氣呢?同樣的,也不要說“這個人前途無量”或“這個人能力高強”,總之,應多用“考慮……不過……假如”之類的話語,為以後長期做個打算。
雖然有時話說必須要說絕,但是除非必要,還是保留一點空間的好,這樣既不會得罪人,也不會使自己陷入困境,總之,多用些中性的、不確定的詞句,讓你可進可退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