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得人恩果千年記(1 / 1)

21.得人恩果千年記

【原文】

我有功於人不可念,而過則不可不念;人有恩於我不可忘,而怨則不可不忘。

【譯文】

自己如果幫助過別人,不要總想著;假如做了對不起他人的事,應盡快承認錯誤。別人如果對我有過幫助,就不能輕易將恩情忘記;如果有人做了對不起自己的事情,試著忘記。

【解讀】

恩與仇,往往大家都容易記住仇恨,所以就有“忘恩負義”、“恩將仇報”、“過河拆橋”等等說法,過去的人卻有“以德報怨”、“湧泉相報”的傳統,認為一個人為別人做了好事,應當忘記,不要總是記著,更不能希望別人能給予報答。

過去到現在,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晉人所撰《神仙傳》上記載:

戰國時候,在廬山有個叫董仙,以治病就醫養家糊口,但他給人家治病,卻不向患者要金錢報酬,也不問患者的名字,隻求患者回去後栽種杏樹。如果是輕病就種一棵,重病就栽五棵,若幹年後,一共種了杏樹10萬棵,綠樹成蔭,為後代造福。所以人們後稱杏樹為“董仙杏樹”,並作為董仙的美譽別稱。董仙幫助了別人,但他需求的報酬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了他人,為了社會。

如今,我們是不是應該把古人說的“有功於人不可念”,作為當今待人處世的座右銘呢?一個做好事,本來是件好事,但是對自己的善行念念不忘,如此的好事也許已經變了性質。

我們除了做好事不要掛念,我們還應該受到幫助不要忘記別人對自己的恩典。人不能忘本,更不能忘卻自己何以生,何以樂,何以得福,飲水思源,這是做人走的正路。

基督教教導主徒要感謝上帝,因為是上帝創造了人類,指點在人類成長過程中走出迷途,其實,在人的一生中,每時每刻都要存有感恩的心。感恩是無處不在的,並不是誰幫助了你、關懷著你才要感恩。感恩不光是一種心態,同樣也是一種境界。

當然,我們要感謝幫助我們的人。但是,能隻因為還人情而報答,生活中一切事物和事情都存在著感恩的情結,父母的恩情、朋友的情誼、戀人的愛情、大自然的一花一木、生活中的挫折的境遇、自己的追求和信仰……這些難道需要我們用感恩的心態感知和對待嗎?

一生會被許多情纏繞,比如愛情,親情,友情,成功,得失,進退,榮辱……總有一些帶給你苦痛,總有一些帶給你欣喜,苦樂酸甜才是人生。隻有不斷懷有感激的心態,才能活的幸福。

世界有“三情”它們是親情,愛情,友情,沒有先後,一樣的重要。人的一生都在“親、友、愛”上。人其實不過是一副空殼,有了這三者才豐富了血肉,變得飽滿和充實起來。如果沒有它們人類真的就隻是個皮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