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過於勤儉就是吝嗇
【原文】
儉,美德也,過則為慳吝、為鄙嗇,反傷雅道。
【譯文】
中華的美德其中有一項就是儉樸,可是儉樸過分就是吝嗇小氣,成為斤斤計較的守財奴,過多的計較會耽誤交到真心的朋友。
【解讀】
節儉可以讓一個人修身養性,提高自身的修養,是事業和生活通向順利的必經之路。但勤儉不等於摳門,過於勤儉便是吝嗇,人的財富有進有出,當用則用。花錢要花到正道上,花在刀刃上,如果隻想進錢而不想花錢,豈不成守財奴了嗎?
清朝的時期,有一位皇帝,一輩子“勤儉節約”,身上所穿的龍袍補了又補,丟了皇室的顏麵。但是他並沒有因此而治理好自己的國家,他將精力都用在收錢之上了,這時國家已開始衰亡了。他的勤儉節約過於嚴重,已經變成了一種吝嗇了。
巴爾紮克守財奴的作品代表是葛朗台。葛朗台在臨終前還誇張的叮囑女兒別忘了到另一個世界交賬單。《儒林外史》也有類似的一個人——嚴監生,他臨死前看見家裏的燈裏有兩根燈草在燃燒,所以死不瞑目,可家人不知原因,直到他的妻子突然看見油燈裏是兩個燈草,於是就滅掉一根,嚴監生才閉上了雙眼。
財富包括很多,房產、股票還有紙幣,不去就等於沒有。流落到孤島上的魯賓遜麵對一大堆換不到任何東西的錢,這些錢沒有體現出它們應有的價值,把錢裝在罐子裏,埋在地下,也許寶藏就是這樣形成的,不會給任何人帶來幸福。
財富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東西,擁有再多的財富又有什麼用呢,隻要不浪費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