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關於製度變遷的經濟學理論(1 / 3)

誘致性變遷與強製性變遷

林毅夫

本文借鑒西方經濟學近年來在信息、產權、交易費用、誘致性創新、家庭生產、公共選擇以及國家理論等領域內所取得的進展來分析社會製度的功能,以及製度選擇和製度變遷的機製。這樣做的用意在於表明:製度能提供有用的服務,製度選擇及製度變遷可以用“需求-供給”這—經典的理論構架來進行分析。文中對經濟製度變遷中國家的作用給予特別的注意。

對製度及其演進過程的研究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重點之一。與此相反,傳統的新古典經濟學卻把現代西方經濟的製度視若當然。在建立經濟模型時,明確界定的產權、完備的信息和無摩擦交易一般均被當作暗含的假設。再加上對生產和效用函數特征——即所謂“古典環境”所作的假設,福利經濟學上兩個有名的最優定理在市場經濟中似乎就有可能實現了:首先,如果存在完全競爭,資源配置就會是帕累托最優;其次,任何在技術上可行的特定的帕累托最優都可以通過建立自由市場和適當的要素所有製來實現。在這種情況下,企業被縮減為生產函數的同義詞(參考書目71),除市場之外的製度安排沒有考慮的必要(因為市場能更有效地執行資源配置功能),而政府的幹預也隻有在“古典”環境因受侵犯而導致市場失靈時才被允許施行。

然而,即使在最先進的經濟中,也存在著與市場並列的不同製度。大型現代科層製企業作為一種可供選擇的協調生產和配置資源的製度,與市場發生競爭。已經有人指出,現代科層製企業的發明是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一發明不能簡單地歸因於擴張壟斷權的欲望(參考書目70)。政府也遠不是那種其功能隻限於提供法律和秩序以及保護產權的“最小國家”。製度市場中不同的製度之間會發生競爭。正如舒爾茨所指出的;“顯然,特定的製度確實至關重要,它們動不動就變化,而且事實上也正在變化著,人們為了提高經濟效率和社會福利正試圖對不同的製度變遷作出社會選擇。”傳統經濟學將現行的市場製度當作既定不變的假設條件,這就極大地限製了它在對付多種經濟問題時的可用性。

無摩擦交易、完備的信息和明確界定的產權等假設條件,在處理不發達地區(那裏的要素和產品市場不完全)的許多經濟問題和理解曆史的演進過程時顯得尤其不適當。在過去幾年裏,一些經濟學家試圖擴展新古典學派的分析構架以便把製度當作內生變量進行處理。信息和交易費用在確定市場經濟原始社會和農村經濟中的有效製度時所起的作用,已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同樣的分析構架也被擴展後再用來解釋製度隨時間推移而產生的變遷。本文也試圖在已有的諸多文獻的基礎上再作出進一步的討論。

本文的基本論點如下:在任何社會(無論原始社會還是資本主義社會)中,個人都麵臨不確定性和災難發生的可能性,除此之外,他擁有工作能力的生命周期又很有限。他希望活下去,並希望達到高層次的滿足。製度可以定義為社會中個人所遵循的行為規則。製度可以被設計成人類對付不確定性和增加個人效用的手段。從這個意義上講,製度,無論它是市場的還是非市場的都可以提供有用的服務。與任何其他服務一樣,製度性服務的獲得要支付一定的費用。在技術條件給定的前提下,交易費用是社會競爭性製度安排選擇中的核心,用最少費用提供給定量服務的製度安排,將是合乎理想的製度安排。從某種現行製度安排轉變到另一種不同製度安排的過程,是一種費用昂貴的過程;除非轉變到新製度安排的個人淨收益超過製度變遷的費用,否則就不會發生自發的製度變遷。製度變遷通常需要集體行動。因此“搭便車(freeriber)”是製度變遷所固有的問題。而且,製度安排一旦被創始就會成為公共貨品。所以,由自發過程提供的新製度安排的供給將少於最佳供給。社會中各種製度安排是彼此關聯的。不參照社會中其他相關的製度安排,就無法估價某個特定製度安排的效率。因此,在一個社會有效的製度安排在另一個社會未必有效。在社會所有製度安排中,政府是最重要的一個。政府可以來取行動來矯正製度供給不足。然而,需要有一個關於國家的理論來說清楚政府是否有這樣做的激勵。隻有在政府收益高過費用時,政府才建立新製度。政府在建立最有效的製度安排方麵導致失敗的原因很多,例如:意識形態方麵的原因、集團利益衝突以及社會科學知識的限製等等。經濟增長將由於製度性服務供求變動而廢棄某些現行的製度安排,新的製度安排將因此而創始以捕捉伴隨經濟增長而至的獲利機會。所以,製度變遷在發展過程中是不可避免的。

本文的內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說明為什麼魯賓遜世界僅僅是一種虛構。在這一部分中對個人行為及其麵臨的環境提出了明確的假設,對社會製度安排的決定因素也作了專門的說明。第三部分用供求理論分析了誘致性製度變遷,說明了製度不均衡的原因,並討論了誘致性製度變遷動力學。第四部分提出了一種國家理論,著重強調了為什麼政府通常不能成功地建立有效的製度安排。第三和第四部分,對誘致性製度變遷和強製性製度變遷作出了區分。誘致性製度變遷指的是一群(個)人在響應由製度不均衡引致的獲利機會時所進行的自發性變遷;強製性製度變遷指的是由政府法令引起的變遷。雖然自發性製度變遷通常也需要政府行動來加以促進,但為了便於分析起見,本文將這兩種變遷類型作了區分。第五部分是結束語。

製度的功能

從最一般的意義上講,製度可以被理解為社會中個人遵循的一套行為規則。不幸的是,經濟學教科書中講得最多的故事是關於魯賓遜的故事。盡管這個故事說明了每個決策者麵對的選擇和約束,但用它作為探究經濟行為的起點卻會把人引入歧途。魯賓遜世界不需要製度,但人從其曆史起源來看卻始終生活在一個社會中,並且不得不和其他人發生關聯。傳統觀點也說人是“社會動物”,或稱人們具有一種加入團體的“本能”。這兩種說法都沒有增加對製度的認識。與其說因為人必須在團體中生活才需要製度,不如說是以物換物、易貨貿易和用一種東西交換另一種東西的需要才使得製度不可或缺。如果“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與其他人交換貨品,那麼一般來說每個人的結果將不僅僅取決於他自己的行動,而且還取決於其他人的行動”(參考書目69,第11頁)。因此,要使交換成為可能,就需要有管束個人合作和競爭方式的行為規則。本文將在製度功能和製度決定因素範圍內進行研究,但首先有必要對導致製度出現的個人行為特征以及環境特征作一專門的說明。

製度需求

要解釋為什麼製度對人是不可或缺的理由,必然要依托人能力的有限性和人生活環境的特征。經濟學最基本的假設之一:“人是理性的。”所謂理性,經濟學家指的是當個人在交換中麵對現實的選擇時,他將挑選“較多”而不是“較少”。按貝克爾的說法,這種分析人的行為的方法把經濟學從其他社會科學中區分出來。實際上,近幾十年來經濟學上大多數的進展都可以歸因於對這種解釋的再解釋,以及把那些過去認為是“非理性”和超出經濟學探究視野的行為並入理性分析構架的做法。這種再解釋通過引入信息費用和執行費用等而得以完成。仿效貝克爾的方法,本文假設個人具有穩定的偏好,“它們由生活的基本方麵,如健康、聲望、官能快樂、仁慈或忌妒來決定”,這些基本方麵可表示為商品。個人可以用買來的貨品,以及用他自己的時間來生產這種商品以求他自己偏好的最大化。因此,個人並不隻關心物質收益和貨幣收入。對健康、聲望、快樂以及其他非物質商品的追求,可能誘致個人摒棄他可得到的最大物質收益。個人並不一定是利己的,然而,隻有在他的利他主義的報酬超過他作為利他主義者的費用時他才利他。理性並不意味著個人不犯錯誤。盡管如此,理性人在發現錯誤,並發現改正錯誤的費用小於改正錯誤的收益時,他將不會再犯同樣的措誤。雖然個人是理性的,但他的理性受到接收、儲存、檢索以及處理信息的神經物質能力的限製,也受到讓其他人理解他的知識和感覺的語言能力的限製。由於有界理性的緣故,個人偏好的全局最大化在複雜環境下將得不到保證。不能達到全局最大化的另一個原因是信息費用昂貴。需要時間、努力,有時還要花錢才能獲得數據資料並充分理解它們的含義。因此,如果額外信息的預期收益低於獲得額外信息的費用,那麼不擁有完全信息是理性的。

光有有界理性並不構成製度不可或缺的充分條件。魯賓遜在進行他的生產和消費決策時也是理性的。一方麵,個人的生命周期、健康和生產過程的不確定性以及自然災害;另一方麵,技術規模、經濟效益和外部效果也都是製度存在的必要條件。由於人的生命周期和他麵對的不確定性,也由於人“局限於知識、預見、技巧和時間”,人需要用製度來促進他與其他人的合作,從而為確保年幼和年老時的安全作好準備,拉平隨時間而變化的收入和消費水平,並獲得對風險和災難的保障。本文稱這些功能為安全功能。製度存在的另一個理由是來自規模經濟和外部效果的收益。作為生產單位的個人是太小了,以致於他不能把這些經濟中的大部分內在化。為開拓這些收益需要有集體的行動,這些功能本文稱為經濟功能。正是出於安全和經濟兩方麵的原因,人們才需要彼此交換貨品和服務並使製度成為不可或缺。

製度的經濟學研究

在作進一步研究之前,有必要把涉及製度的兩個相關概念之間的區別講清楚。

製度安排的定義是管束特定行動模型和關係的一套行為規則。製度安排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不正式的。正式的製度如家庭、企業、工會、醫院、大學、政府、貨幣、期貨市場等等。相反,價值、意識形態和習慣就是不正式的製度安排的例子。經濟學家用“製度”這個術語時,一般情況下指的是製度安排。第二個概念是製度結構,它被定義為一個社會中正式的和不正式的製度安排的總和。本文下一部分將說明製度變遷在大多數情況下,僅僅指某個特定製度安排的變遷(結構中的其他製度安排不變),而不是指整個結構中每個製度安排的變遷。由於沒有搞清楚這兩個概念之間的區別,在論述製度變遷作內生變量可能性的文獻中曾引起過一番爭論。

安全和經濟是製度安排,從而也是製度結構存在的兩個基本原因。出於安全目的而存在的製度安排有家庭、合作社、保險和社會安全項目。實現經濟功能的製度安排有公司、灌溉係統、高速公路、學校和農業試驗站。以上所列隻是製度安排中的幾個例子。應該指出的是,像家庭和合作社這樣的製度安排可以同時實現多種功能。

製度安排是獲取集體行動收益的手段。由於個人理性並不必然暗含著團體理性,個人會為自己的利益去尋找對自己最有利的結果,因此有可能產生利益衝突。個人常常不得不對其他人的工作質量或貢獻作出評價。在很多情況下,有關質量的信息是昂貴的、不確定的或甚至是不可能得到的。集體行為因而會產生某些當個人單獨工作時所不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包括欺騙、“磨洋工”、搭便車以及道德危險。產權經濟學家、交易費用經濟學家以及公共選擇經濟學家都強調了這些問題。為了減輕這些問題的影響,產生了一些製度安排以實現監督、強製執行等功能。等級、合同和法律都是這方麵的製度安排。磨洋工、搭便車和道德危險問題也增加了供給基本的製度安排服務的費用。因此也有某些製度實排,它們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減少供給基本的製度服務的費用。私人產權、貨幣、合同、習慣、倫理、道德和意識形態就是這些製度安排中的幾個例子。私權、法律係統、貨幣等製度安排的存在都以假定國家的存在為條件。沒有一個國家理論,對製度的討論是不完整的。然而,本文在第四部分之前暫不考察國家問題。

意識形態的製度性作用

意識形態是減少提供其他製度安排的服務費用的最重要的製度安排。長期以來,意識形態一直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關心的主題。或許正因為這個緣故,直到最近西方主流經濟學家才較多地注意這一問題。然而,正如阿羅所指出的那樣:“雇員聽從命令和市民服從法律的程度,遠大於以控製機製為基礎所作的解釋”。為了彌補這一不足,需要有一種關於意識形態的實證理論。

意識形態可以被定義為關於世界的一套信念,它們傾向於從道德上判定勞動分工、收入分配和社會現行製度結構。正如諾斯簡潔的概括那樣,意識形態具有三個特征:

1.意識形態是個人與其環境達成協議的一種節約費用的工具,它以“世界觀”的形式出現從而使決策過程簡化;

2.意識形態是與個人對其所領會的關於世界公平的道德和倫理判定糾纏在一起的;

3.當個人的經驗與他的意識形態不一致時,他會改變意識形態上的看法。實際上,他是試圖發展一套新的、能更好“適應”其經驗的合理解釋。然而,重要的是要強調一下……在個人改變他的意識形態之前,必然有一個經驗和意識形態不一致的積累過程(參考書目44,第19頁)。

文獻中提到意識形態大多是因為它具有確認現行製度結構合乎義理或凝聚某個團體的功能。確實,一個社會或一個團體,如果它成員中的大多數對係統的公正原則不具有相同的感覺,那麼它就不能長久地存在下去。一個社會不同階級之間的意識形態差別如果足夠大,那麼有可能會引起革命。形成社會或組織可以開拓個人不可能獲得的收益,但是,對個人行為理性的假設中也暗示著:任何大組織生來就受到搭便車問題的困擾(參考書目49)。因此,成功的意識形態也必須能克服搭便車問題。因為意識形態是一種節約認識世界的費用的工具,所以為了使意識形態有效率,它必須相當好地合乎個人對世界的經驗。隨著世界的改變和個人經驗的積累,個人對公平世界的認識也會改變。成功的意識形態必須足夠地靈活,使它不僅能贏得新的團體成員的信賴,而且也能保持老團體成員的忠誠(參考書目44)。

意識形態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世界是複雜的,而人心的理性是有界的。如果世界是簡單的或個人的理性是無界的,那麼個人也不會抄近路用意識形態這種形式來評判他周圍世界的公平性。意識形態最初的功能因而可視作節約信息費用的一種工具。但意識形態是憑借什麼機製實施檢查搭便車和減少強製執行法律和法院決議的費用呢?本文認為,成功的意識形態可以通過給個人提供有選擇性激勵來實現這些功能。正如貝克爾明確指出的那樣,個人用市場貨品及服務、自己的時間、人力資本以及其他投入品來生產一整套被定義為生活的基本方麵的商品,其目的在於使他的偏好最大化。虔誠——被邊沁認為是十五種簡單快樂中的一種——應該是那些進入個人偏好函數的商品之一。生產虔誠這種商品的能力,相比其他而言尤其依賴於個人的意識形態資本。個人意識形態的信念(ideologicalconviction)強,說明他的意識形態資本大,因而生產虔誠的影子價格低。他配置到虔誠上的時間邊際效用高,為此他會配置較多的時間來消費虔誠。奧爾森曾指出(1965年),對任何大組織而言,它都應該能向它的成員提供一些有選擇性的激勵。在這一點上他是正確的。但是,奧爾森對效用函數的定義較窄,所以他不能解釋為什麼大多數人參加投票。諾斯指出,大多數人投票是出於意識形態的原因,但他未能認識到投票是一種生產個人消費商品的活動。個人投票是因為投票能生產他所看重的某種虔城商品(Pietycommodity)。然而,隻有在他的收益超過費用時,他才投票。這正是為什麼下雨時投票人數大大減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