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自覺:即對自己行動的目的和意義有明確認識,並能主動地支配和調節自己的行動,使之符合於預定目的。自覺性強的人既能獨立自主地按照客觀規律支配和調節自己的行為,又可以不屈從於周圍環境的壓力和影響,堅定地達成目標。懶惰、盲從和獨斷是與自覺性相反的意誌品質。
③自製、自控:是指善於促使自己執行已采取的決定,排斥與決定無關的行為,克製自己的負麵情緒和衝動行為。
④堅韌:堅持自己的決定,百折不撓、克服困難以達成目標。
協調的行為指標是:
①行為大多數受理智控製而盡量不受情感和非意識支配。
②能夠采取彈性方式處理問題,不固執僵化。
(6)和諧的人際關係。和諧的人際關係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也是維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之一。
人際關係和諧有以下的具體表現:
①在人際交往中,心理相容,互相接納、尊重,而非心理相克,互相排斥和貶低。
②對他人情感真摯、善良,而非冷漠無情、傷害別人。
③懂得奉獻,以集體利益為重,而非損人利己……
(7)心理特點符合心理年齡。每個人都有三種年齡:實際年齡、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實際年齡是指人們的自然年齡。生理年齡是指人生理發育成長所呈現出來的年齡特點,與實際年齡往往有差別,如人營養不良,那麼其生理發育就遲緩,將導致生理年齡小於實際年齡。
心理年齡是指人的整體心理狀況所呈現出的年齡特征,與實際年齡也不完全一致。人的一生可以分為8個心理年齡期:胎兒期、乳兒期、幼兒期、學齡期、青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人在不同的心理年齡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點。例如,人在幼兒期天真活潑;青少年期自我意識增強,身心飛躍突變,心理活動往往動蕩劇烈;到了老年期,心理傾向成熟穩定、老成持重,但身心功能彈性降低,情感容易變得憂鬱。
心理特點符合心理年齡,主要有兩方麵的標準:
①個體的實際年齡應當與心理年齡、生理年齡相符。
②個體在不同心理發育期應表現出相應的心理特征。
2.心身統一觀
首先,是我國的傳統心身統一觀。中國醫學即中醫學,博大精深,經幾千年而不衰,一直深深影響著我國乃至世界醫學的發展。“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心身統一觀是中醫學的理論基礎和整體醫學思想。這種理論基礎和思想與現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所倡導的思想是一致的。
我國中醫學者用現代語言將《黃帝內經》中關於心身關係的內容概括為以下8個方麵:
(1)生命活動與精神活動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如《靈樞·天年》之“五髒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
(2)不同的情誌活動可以相互影響。如《素問·陰陽應象》之“怒勝思”、“恐勝喜”等。
(3)精神活動與機體活動密切相關。如《素問·陰陽應象》之“人有五髒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素問·宣明五氣》之“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精誌”。
(4)心主宰精神活動,尤其是有目的、有意誌的活動。如《靈樞·口問》之“心者,五髒六腑之主也”。
(5)人的情緒活動是機體整個“氣”的活動狀態的變化,不一定固守某個髒器。
(6)基本體質不同,人會表現出不同的性格、氣質類型。如中醫有陰陽五態人、陰陽二十五人等說法。
(7)精神狀態的調整有利於疾病防治,肉體痛苦的解除有助於精神狀態的改善。
(8)身體與心理交互作用可引起不同疾病。如《靈樞·本神》之“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素問·陰陽應象》之“怒傷肝”、“喜傷心”、“恐傷腎”等。
但中醫學的心身統一觀也是存在缺陷的,如帶有很大推測性,缺乏科學實驗證據,不能解釋生理活動與心理活動之間的聯係機理等。
其次,是現代醫學理論中的心身統一觀。
現代醫學理論認為,人腦的機能是心理活動的實質,心理是人腦對外界事物的反映,所以說人腦是心理產生的物質基礎,是心理活動的物質載體和主宰。心理體驗的形成過程是這樣的:外界的各種刺激通過外周神經係統的各種感覺神經元傳入中樞神經係統,即大腦和脊髓,然後大腦對各種傳入的信息進行接受、加工、保存、整合、程序編製等過程,形成各種心理體驗。心理體驗通過傳出神經傳到各組織器官,便會完成各種生理功能。
下麵以情緒和情感心理活動為例來說明心理與生理的統一性。
現代醫學理論認為,情緒和感情活動中所發生的機體變化和外部表現,與神經係統的多種水平的機能密切相關。
(1)情緒與植物性神經係統。人們早就發現,情緒是在植物性神經係統的控製之下的。
植物性神經係統是整個神經係統的一部分。它的主要機能是支配有機體的消化、呼吸、循環、生殖等內部器官的活動,調節內髒、平滑肌和腺體的功能。植物性神經係統起源於下丘腦,它的神經聯係從下丘腦下行到脊髓,在脊髓的一些部位離開脊髓,通過植物性神經節到達各內髒器官。它是在大腦皮層的控製之下進行活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