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商:商業邏輯中的新元素
“如今我們歸來,一切都將不同。”
日子充滿變數,儒學大師梁漱溟的追問“這個世界會好嗎?”,至今未有確定的答案。然而,可以確定的是,我們的世界,尤其是輿論場,變化得太快了。
故事,從一位年輕的美國小夥子說起。
26歲的臉譜網(Facebook)創始人馬克·紮克伯格,成為《時代周刊》2010年的年度人物,獲獎理由是他“完成了一項此前人類從未嚐試過的任務:將全球5億多人口聯係在一起,並建立起社交關係”。當這個穿著咖啡色連帽衫和鬆垮牛仔褲的靦腆男孩來到中國時,他同樣受到了熱捧,並見到了中國四大IT巨頭——百度的李彥宏、中國移動的王建宙、新浪的曹國偉和阿裏巴巴的馬雲。
曆數以往《時代周刊》的年度人物,有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微軟總裁比爾·蓋茨、美國士兵等,他們要麼是政界要員,要麼是財富大亨,要麼是一股作出特殊貢獻的巨大群體力量。總之,這麼一個年紀輕輕而又資曆不深的年輕人登上年度人物的耀眼寶座,多少有些令人吃驚。
可是,誰讓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化時代?誰讓這個小夥子“將全球5億多人口聯係在一起,並建立起社交關係”,為未來的創富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呢?
的確,我們生活在一個傳播更為快捷,信息也更為錯綜複雜的社會。
互聯網技術不僅讓這個世界變得扁平,還創造出了一個擁有一定秩序與精神的虛擬國度。信息流、人流以及資金流在這個虛擬世界中流動,並變得日益充盈。而且,虛擬世界越來越穿透現實的屏障,與現實世界接軌,挑戰著傳統的社會秩序。
輿論大潮此起彼伏,個人與企業的命運隨之跌宕,興衰榮辱也在沉浮間交替輪換。
企業家如果還在固守經營、市場、環境這樣的三維視角,忽視輿論這第四個迅速崛起並在未來還會急劇膨脹的維度,那麼,他可能會輸得一敗塗地。
在輿論奔流的背景下,企業家或企業必須擁有進退得當的輿論博弈能力。
第一,要學會借輿論之勢行商業之事。
輿論的放大鏡效應,使得企業品牌塑造的時間一再壓縮,而空間延伸的廣度也很容易覆蓋到整個地球村。而且,企業頑強的生命力與無孔不入的生存法則,在輿論場上仍然適用。所以,企業應該學會從社會媒體中尋找合適的支點,以最快的速度占據輿論先機。不要等到多年後,才幡然醒悟,對當初明顯落後於時代的思維感到後悔。
第二,還要懂得小心翼翼避開輿傷的雷區。
社會化媒介的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表達權力掌握在普通公眾手中。在民間權力稀缺的時代,一旦權力向群眾傾斜,“權力暴富者”往往會無所適從,不知該如何使用這些權力。於是,難免會出現權力的錯位。《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對人們驟然獲得權力的心態有著入木三分的解釋:“對任何受到橫暴的族人和貪婪的債主逼迫的人來說,這一權力為他們提供了某種解脫;對害怕受到迫害的人,它提供了一塊盾牌;對想得到好處的人,它提供了一種獎賞;對妒忌者,它是一種補償;對惡棍,它是一種力量;對虐待狂,它則是一種樂趣……”至今,在仇富情結尚未真正消失的情況下,驟然放大的輿論表達權,難免會給企業帶來輿傷。
一方麵,企業家要潔身自好,不留被輿論“灼傷”的機會。因為,在大部分時間裏,公眾依靠企業家的言行來判斷企業家的道德生態,而公眾又會根據企業家的道德生態來判斷,到底該對企業用腳還是用手投票。因此,企業家說出什麼樣的“金玉良言”,至關重要。
另一方麵,當輿傷洶湧而至,企業家要學會縱橫捭闔,正確引導輿論為己所用,甚至化危為機。
套用管理學宗師彼得·德魯克的一句話:“新媒體的滌蕩正在摧毀和掃除那些對新生力量無招架之力的、因缺乏工業生活背景或習慣而絲毫不能緩解這股衝擊勢力的社會和文明。”
夜正長,路也長,企業和企業家更需攜帶輿商這股新生內在力量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