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有主見,唯一值得在乎的是你自己的想法(1 / 1)

拿破侖說:“如果你讓別人來決定你的人生,你的內心永遠不會感到踏實。”一直以來,我們都活在團體的社會裏,學會了“集思廣益”。與此同時也漸漸地丟失了自己的主見,一旦遇到事情我們唯唯諾諾,寸步難行。凡事心中常有個指南針,任憑外麵大風大浪,我自巍然不動。

三國時期,著名的官渡之戰後曹操大敗袁紹,不久袁紹就死去。曹操乘勝追擊,出兵討伐袁紹的三個兒子袁譚、袁熙、袁尚,所向披靡。此時曹營的文武官員都建議趁著士氣大作,一舉殲滅殘留的敵人,年輕的謀士郭嘉力排眾議認為應該退兵,休養生息,讓他們自相殘殺。

曹操最終采納了郭嘉的建議,向南作攻擊劉表之勢。果不其然,袁譚和袁尚為爭奪冀州開戰,袁譚落敗出走平原,並派人向曹操求降。曹操趁機進攻鄴城,擊退袁尚,不久又擊敗了袁譚,封郭嘉為“洧陽亭侯”。

從鄴城逃走的袁尚又跑到烏桓,很多人勸曹操烏桓這個地方貧窮偏僻,不必興兵討伐。這時郭嘉又提出不同的意見,他認為袁氏父子對烏桓人有恩,是烏桓舊主,放任袁尚遠逃烏桓會有後顧之憂,終有一天他會東山再起。

此時曹操正在謀劃對南方用兵,袁尚一旦興兵,曹操則腹背受敵,必須斬草除根,防患於未然。此時又有人說南方的劉表可能會派劉備偷襲許都,郭嘉卻認為劉表和劉備看似和而實不和,不會掀起大的風浪,此時用兵的重點還要放在殲滅袁紹殘餘勢力。

曹操又一次采納了郭嘉的建議,迅速發兵烏桓,一路追殺袁尚。袁尚和袁熙節節敗退,投奔了遼東太守公孫康,公孫康將二人殺死並表示願意歸附曹操,自此北方被曹操所統一。

學會傾聽與接納很重要,它可以彌補個人存在的種種缺陷。在人生道路上,它可以讓我們通過借鑒別人的經驗而少走很多彎路,但提建議的人多了難免出現“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意見難以達成一致。

凡事心中有杆權衡利弊的秤,斤兩自在心中。以自己為主,把別人的意見僅當作一種參考,分清主次,聽出話外之音,做到別人的建議為我所用,卻又不能完全左右我的選擇,這樣我們的人生才能牢牢地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爺孫二人牽著毛驢出門趕集,剛走到村口,就聽見了村裏人的哄笑聲:“這祖孫二人腦子不靈光,牽著驢子卻不知道騎。”爺爺聽罷,轉念一想,村裏人說得對,他便讓孫子騎上了毛驢。

沒走多久,路上迎麵走來一個路人,他見了祖孫二人便破口大罵:“這當孫子的沒良心,讓老人家牽著驢,你倒好優哉遊哉地騎著驢去趕集。”孫子聽了心中難受,便讓爺爺騎上毛驢。

祖孫倆又走了一陣,路上的行人漸漸多了,他們聽見路人對他們指指點點:“這爺爺真狠心,自己騎著驢子卻忍心讓這麼小的孫子走路。”祖孫倆聽了這話麵麵相覷,不知該如何是好。

二人思索毛驢不騎也不是,二人分開騎也不是,可這小小毛驢也承受不住兩人的重量,這可怎麼辦?

祖孫倆商量許久,最終決定要想讓別人不說閑話,隻能讓驢子騎他倆。兩人四處找來繩子和扁擔,把驢子綁了吊在中間,祖孫二人一人一端,抬著驢子向集市走去……

老話常說“牆頭草,隨風倒”,沒主見的人就像一顆長在牆頭上的小草,風往哪裏吹它就往哪裏倒。別人做什麼他也跟著做什麼,別人說什麼他也跟著說什麼,沒有自己的目標也沒有自己的方向。

這樣的人在生活中遇事慌慌張張,手忙腳亂。首先想到的是向別人尋求幫助,我們難以向他們委以重任。工作中他們效率低下,左右搖擺,別人的意見左右了他們的決定,因為自己沒了主心骨,所以他們每走一步都心中充滿了不安。

學會獨立思考,做一個有主見的人。遇到事情要認真地去思考,權衡利弊要靠著自己去完成。自己不明白的,要去聽取別人的意見,在別人的意見裏分清優劣、主次,選擇那些足夠優秀的建議去采用。

勇於去承擔起事情背後的責任,我的事情我要負責到底。很多沒有主見的人,就是害怕承擔責任,遇到事情總想著讓別人幫著作決定,這樣風險也被別人分去了一部分。卻不知有的時候責任也是價值所在,推掉了責任也就失去了自身的價值。

做人要有主見,不自負也不隨風倒,明確自己最真實的想法,果斷堅決,一以貫之。做事要有主見,尊重事實,不唯上,不唯書,不唯悠悠眾人之口,隻唯實,要集思廣益也要拿定主意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