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一家啤酒廠為了在南方某市開發新市場,精心從廠裏挑選出幾位“行家”派到該市坐鎮。行家們到了那座南方城市,沿用在北方老家的成熟辦法進行操作,誰知結果卻是賣力不討好,市場反應極為冷淡。當有人向廠長彙報時,這位廠長答道:“萬事開頭難。他們都是專家,不用擔心,應該相信他們。”抱著這種思想,盡管長時間見不到投資效益,廠長卻表現得極有耐心。等來等去,等了一年,又等了一年,等到第3年,這位廠長按捺不住了,他信任的那幾個專家在南方的廠子,投出去一堆金子,抱回來的卻是一堆磚頭。職工怨氣衝天,廠長亦自感無法交待,隻好打發那幾位灰溜溜的專家回家待崗。近年來,經常會有一些自稱專家的人在各種媒體發布消息:“在未來若幹年內,某某類型的產品將更符合時代的要求,成為領導消費潮流的主導力量。”總會有很多人認為機不可失,在未進行市場調查時,就趕緊投資上馬生產這一產品麵對周圍人疑惑的目光,他們總會朗朗解釋道:“這可是某某專家說的,絕對不會錯。”所以,一年到頭總會有許多這樣那樣的專家在媒體上指點江山,也總會有許多聽了專家的話而投資失敗的倒黴蛋指著專家罵娘。專家不是萬能的。投資者對專家在投資中的作用往往不能準確定位。對專家的話偏聽偏信,當專家出現失誤時,因他們是專家而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結果往往造成投資失敗。創業者不能過分迷信專家,既要聽他們在說些什麼,又要以自己的智慧加以判斷、甄別;對專家既要大膽使用,又要合理地監督。隻有這樣,才能發揮專家在投資中的功效,增加投資的成功率。
四、合作夥伴要謹慎選擇
國內一家生產消毒液的知名企業,在去春“非典”之前。就麵臨著市場需求與企業生產能力不足的矛盾。麵對這種情況,有人提議找“外援”,以“合資”方式彌補資金缺口和化解投資風險。但該企業老板卻擔心無法控製合作夥伴,同時認為有那些找夥伴、談合作的工夫,不如自己慢慢滾動發展,因而將此建議束之高閣。去春突然出現的“非典”疫情和急劇放大的消毒液市場,終於讓這位保守的老板吃到了苦頭,不但沒有賺到本來應該賺到的錢,而且被其他幾家同類企業借著“非典”契機一舉超過,淪為業內的二流企業。投資者在投資活動中,既要講獨立,也要講合作。適當的合作(包括合資)可以彌補雙方的缺陷,使弱小企業在市場中迅速站穩腳跟。如果創業者不顧實際情況,一門心思單打獨鬥,就很有可能延誤企業的發展。畢竟,分享利潤總比誰也沒有利潤好。春秋時代戰國七雄尚講合縱連橫,投資者還是需要有一定胸襟。
為了在合作項目中擁有更大的“話語權”,享受說了算的痛快,兩年前,蘇北某知名造紙廠放棄了與許多大企業及頗具實力的投資機構的合作機會,而決定與一家小型企業洽談合作,共同投資一個新項目。誰料在合作項目執行接近尾聲時,突然出現一個意外情況——該工程的排汙項目驗收不合格,需要再投入一筆資金進行改造。這家造紙廠向合作方提出共同承擔排汙項目的改造資金,但對方卻向他們道歉,表示自己做這一項目已經是勉為其難,再拿出更多的資金已是力不從心。該造紙廠隻好轉而向銀行尋求貸款,但所貸到的資金離項目所需仍有相當距離。該造紙廠於是尋求其他的合作夥伴來解決資金難題。新找到的合作夥伴希望該廠原來的合作夥伴退出該項目,而後者則堅決不肯退出。三方僵持不下,最後該造紙廠隻好忍痛放棄了這一項目。
某科技開發公司發明了一項專門用於檢測蔬菜水果農藥殘留量的新產品——檢測液,但因其嚴重欠缺開發資金而無法投入生產。一位投資者十分欣賞他們的研究成果,決定與其合作,投資50萬元,扶助其產品投產。新產品生產出來後,問題卻出現了,投資方對生產方的市場運行方式有著完全不同的看法。自視為“救世主”的投資者,在不了解行情的情況下強行要求對方改正,而對方又覺得自己沒有什麼不對,執意不肯聽從,雙方僵持不下,遲遲達不成共識。拉鋸戰影響到公司生產和市場運作,更重要的是影響到公司士氣,使人心渙散。公司很快陷入麵臨破產的險境,投資者的50萬元也因此而灰飛煙滅。作為一個投資者,需要的是耐心與細心。不能認為自己是投資者,就頤指氣使,將自己當成救世主和百事通,這樣極容易引起合作者的反感,激化矛盾,導致兩敗俱傷。一個理智的投資者,應學會尊重合作方的意見,並盡力彌補對方在管理、市場等方麵的不足,做到有節製、有分寸,遇到問題充分交流,必要時要能夠求同存異,克己從人,以爭取雙方利益的最大化。
避開誤區
誰都想說了算,誰都想當“主人”,但主人不是誰都能當的,不是誰都能夠當好的,當家做主意味著更多的付出和更大的責任。創業者在尋求合作夥伴時一心追求話語權,但軟弱的合作者卻可能在你需要時,不能給予你及時和有力的幫助,反而有可能使一些更強大的潛在合作夥伴卻步不前,棄你而去,使你喪失更多的機會。
創業金言
尤其是對於剛出道的創業者,在以股權融資的時候,一定要考慮雙方力量的平衡問題。雖然不能一心想著“製住”對方,但也一定要隨時警惕被對方“製住”。
幾個剛畢業的大學生決定自主創業。他們看好了一個很有市場的投資項目,但因自己剛畢業,經濟基礎薄弱,不得不尋求投資合作夥伴,以求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經過多方考察,他們選擇了一家極具實力的大型企業,對方為這一項目投入了足夠的資金,同時也占據了大部分的股權。資金問題解決了,但在經營、管理、人力等諸多問題上卻達不成共識。由於對方是大股東,根本不按這幾個大學生的思路運作,結果不僅項目失敗,還挫傷了幾個大學生的創業信心,使其在破產的邊緣徘徊。這幾個初出茅廬的大學生們抱有“大樹底下好乘涼”的想法,單純認為隻要有了資金,其他問題都好解決。而事實上,由於合作夥伴過於強大,攬權、搶權意識強烈,幾個人雖然有知識有想法,卻陷入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尷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