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沒有後顧之憂的俞善發動政變,1萬多支持俞善的人馬將夫餘王的王宮包圍,要求他退位讓賢。夫餘王痛罵俞善是瘋狗,是賣國賊,誓死不讓他篡權。俞善大怒,下令猛攻王宮。王宮內隻有1000多近衛,雖然武藝高強,但是猛虎架不住群狼,1個多小時的激戰,近衛們拚盡了最後一滴血,怎奈實力相差懸殊,他們全部喪命,夫餘王被擒獲,其王室成員也都毫發無損的被抓。宋哲交代過俞善,要留下夫餘王一家性命,畢竟他們對宋哲有恩。
宋哲原計劃是將夫餘王囚禁在哈爾濱或東北某地,被荀彧否決。理由是不尊重大漢皇帝,並且給夫餘民眾一個持續造反叛亂的理由。哈爾濱乃至東北將永無寧日,隻有將他交給大漢皇帝處理,並建議內遷到南方去,做個逍遙侯爺即可。宋哲再次受教,深感自己當初選擇的正確,欣喜荀彧能力之強。
政變成功,俞善坐上了王位。並得到了東北漢部和大漢朝廷的認可。夫台及其所有王室成員都被送到了哈爾濱。有近萬忠於夫台的民眾自發來到哈爾濱周邊搭起帳篷,居住下來。宋哲一陣後怕,要沒有荀彧的計策,自己肯定會陷入相當長時間的被動之中。宋哲不想多生事端,馬上啟動了夫餘王氏內遷計劃。他早就跟靈帝申請了此計劃,並得到靈帝同意。而近萬夫餘人也跟隨著夫台踏上了遷徙大漢之路。
宋哲在夫台遠行當天給夫台送行,誠懇的向夫台表達了歉意,告訴夫台他也是身不由己,大漢靈帝有聖旨要他謀劃東北,他不得不做。夫台作為多年的王者也能體諒宋哲的苦心,能夠在政變者的手上將對手解救下來,足見宋哲對他的照顧了。兩人喝了三碗酒,灑淚而別。
夫餘新王俞善剛剛坐上王位,羽翼未豐就對東北漢部的領導表示質疑,要求漢部的軍隊撤離夫餘,並派人秘密去接觸高句驪及部分未臣服宋哲的異人村落,以求得組成反宋同盟。但是他沒想到,他的兩麵三刀已經使他失去了人心。夫餘族人已經自發的組織起來反抗俞善的統治,而高句驪王根本就不承認俞善的夫餘王地位。其他異人村落發現俞善在東北漢部3萬鐵騎麵前根本就沒有任何聯合的價值,所以俞善沒蹦躂幾天就老實下來,向漢部靠攏。
宋哲可沒那耐心跟這個當麵一套背後一套的人瞎混,讓他退位,讓俞敏當夫餘王。俞善不得已,隻好選擇退位讓賢。俞敏親政,立刻承認夫餘為東北漢部之屬地。自己不再是什麼夫餘王,而隻是夫餘族的族長。所有夫餘人必須全麵服從漢部的領導,不得再有反叛的事情發生,要抓緊生產,保證秋收。他要帶領夫餘人走上健康富足的道路,漢部的幫助是夫餘人改變生活質量的重要保證。
宋哲對俞敏的所作所為很滿意,任命俞敏為吉林州州牧,夫餘都尉。而漢部的農業專家和各類支援相繼到達。夫餘人早就見識了漢部軍事力量的強大,而漢部與夫餘人之間長期以來的經濟交往,也讓他們比較能接受漢部的領導。夫餘迅速安定下來,一切恢複正常秩序,宋哲也將夫餘軍隊進行整編,委派大批中級軍官充實到夫餘軍隊中去,一支由3萬遊騎兵組成的軍隊很快形成了戰鬥力。麵向鮮卑方向形成了防禦線,以避免鮮卑突襲。
如今中原勢力已經徹底放棄了與東北漢部爭鋒的念頭,半個月時間征服揖婁和夫餘,123個東北異人村落投靠,使得東北漢部的實力已經迅速膨脹,現在已經沒有任何一支非官方勢力可以與之抗衡。
高句驪方麵仍然在進行緊張的擴軍備戰之中,現在作戰人員已經達到了4萬人,但是武器和物資極其匱乏,漢部的經濟滲透和打擊使得高句驪也麵臨揖婁及夫餘同樣的問題。他們沒有力量發起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而他們也沒有勇氣麵對漢部的優勢兵力出境作戰。現在高句驪周邊有30餘漢部的村落,已經將高句驪徹底包圍,各村都出動了一到二千名不等的部隊形成了將近5萬人的部隊與漢部出動的3萬軍隊彙合,組成8萬人的軍團,由章龍統帥,分左右兩路軍,分別由許延東和張遼率領。已經分別在高句驪東西兩側集結,隻要宋哲下令,就會東西對進,直撲高句驪王城。
剩下的37個異人村落中有12個宣布投降,另外25個村落的軍隊很快向高句驪王城集中,他們全都放棄了自己的村莊,要也沒用,他們根本就抵擋不住宋哲的大軍。
一場決定東北最終歸屬的決戰即將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