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與同級交往的藝術(1 / 3)

《紅樓夢》reference_book_ids\":[7267077385848097832,6890728374843477006,6838936275928484877,7255203659015785531,7233628637428190242,7257455404240604215,701251799213093993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交流有藝術,融洽好相處

有研究顯示,會交談的人能增進彼此間的感情,消除彼此間的生疏與隔膜,不僅有利於開展工作,對處理好人際關係也很有益,能更好地有助於人的事業發展。

在日常交往中,我們在交談中需要注意把握以下幾個方麵,來建立融洽的人際關係。

1. 謹言慎行,相互尊重

我們每一個人都渴望被別人尊重,所以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每一個人必須先“俯下身子”去真誠地尊重別人、體諒別人,這樣才能換來別人對我們的尊重,人與人之間營造出平等與尊重的和諧氛圍。尊重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人與人之間,不管能力和水平有多大的差異,都應對他人有必要的尊重,尤其要在平時注意自己的言辭。對那些你認為水平比你高、能力比你強的人,也不要表現出缺乏自尊與自信的樣子,這樣往往會讓他人瞧不起。對那些你認為不如你的人更不要盛氣淩人,因為這樣會因為你對他不尊重而導致正常交往的失敗。不要在他人麵前說大話、空話,不要掃他人興,不要以質問的口氣對他人說話,這些都是對別人的不尊重。

2. 求同存異

人與人之間由於經曆、立場等方麵的差異,對同一個問題,往往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引發一些爭論,一不小心就容易傷和氣。

因此,與同事有分歧時,不要過分爭論。客觀上,人接受新觀點需要一個過程,主觀上,人往往有“好麵子”“好爭強奪勝”的心理,彼此之間誰也難服誰,此時如果過分爭論,就容易激化矛盾而影響團結;但也不要一味“以和為貴”。要在發生分歧時努力尋找共同點,爭取求大同存小異。實在不能一致時,不妨冷處理,表明“我不能接受你的觀點,但我保留我的意見”,讓爭論淡化,又不失自己的立場。

3. 真誠相待

人與人相處具有相近性、長期性、固定性,彼此都有較全麵深刻的了解。要特別注意的是要真誠相待,不能“以禮行虛”。

一個人如果給同事的印象是“虛禮”,他就很難贏得同事的信任。

信任是聯結人與人之間友誼的紐帶,真誠是人與人之間共事的基礎。人與人之間工作受阻,或遇到挫折和不幸時,往往是考驗相互之間真誠和信任的重要時機,在這種關鍵時刻要特別留心,把對方的境遇掛在心上,及時給對方真誠的關心和幫助,這樣才能使同誌式的友誼地久天長。當然,在相等的條件下,雙方的喜好、愛憎都較接近,彼此容易熟悉起來,因此,處理各種事情時,要設身處地替他人著想,在自己的言語付諸行動之前想一想他人這樣對待自己時會怎樣,將心比心。

4. 信守承諾

言必信、行必果,在人與人的交往中非常重要。人要有責任感,沒有把握或做不到的事,不要信口允諾,不要空口說大話。

允諾了的事不管多麼困難,也要千方百計地去兌現。如果因意外的原因未能辦成,應誠懇地向對方解釋說明,並致以歉意,不可不了了之。在做事或交往中,凡經過考慮成熟的事就要善始善終,絕不可中途鬆懈,虎頭蛇尾。這樣,在人際交往中能表明你是個有見地、有能力、可以信賴的人。

5. 少說多做

“禍從口出”,在他人麵前,不該說的不要說,特別是涉及單位別的同事、工作任務等方麵的話題,不要發牢騷。最穩妥的辦法是少說多做,用行動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對看不慣的現象,說多了,會引起別人的反感。比如,你看不慣同事總遲到,如果你善意地提醒他注意準時上班,他或許會認為你多管閑事,倒不如你每天提早10分鍾上班,把衛生打掃幹淨,整理好材料,幾天下來,你的無聲的“批語”相信會令他汗顏的。

6. 多“補台”不“拆台”

人與人之間要多聯係、多交流、多協調,少猜疑、少指責、少說怪話,要相互“補台”而不“拆台”,切實做到不利於團結的話不說,不利於團結的事不做。特別是在與外單位的人接觸時,要形成維護“團隊形象”的觀念,多“補台”

少“拆台”,不要為自身小利而損害集體大利,最好做到“家醜不外揚”。

7. 虛心求教進步快

經常向他人學習和求教會讓自己受益匪淺。這不僅有利於攻克難關,確保工作的順利進行,也能促使自己不斷上進,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水平;同時,會讓他人對你的“請教”產生好感,促使彼此關係友好、和諧,使彼此交往更加順利。相反,如果你不懂得虛心請教和學習,很可能造成與他人交談和共事的障礙。

有些人自命不凡,瞧不起他人,更不願意與他人主動交流。

其實,遇到問題時不要不懂裝懂,擅自下結論或者匆忙表態,應該多虛心求教於他人。

多向他人學習和請教是一個人實現自我提升的有效途徑,也是發展彼此良好關係的客觀需要。對於一個人來說,虛心求教主要有兩方麵的好處:一是使人進步。人生有涯而學海無涯,一個人不管怎樣聰明博學,他的知識與人類整體的知識相比都隻不過是滄海一粟。“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才識越高的人,越明白這個道理。二是虛心求教能贏得好感。謙虛的人言談舉止謙恭有禮,不專斷、不傲慢、不自以為是,在工作中比較容易獲得他人的好感,容易得到忠告、幫助和真誠的合作,他的事業之船等於懸掛了順風之帆,其成功也就不言而喻。

所以,在工作中,我們要時刻保持謙虛的態度,多向有經驗的人學習業務知識,學習他們身上好的品質。

“和稀泥”也是交往方式

現實生活中,“和稀泥”這個詞語常常含有貶義的色彩。一聽到“和稀泥”,人們就會在腦子裏出現這麼一幅景象:一個好好先生,滿臉笑容地對辯論的雙方做出一種公允之態,既不說甲錯,也不說乙錯,反而提出一大通理論,說甲對乙也對。於是辯論停止,而真理始終沒有出現。有些人會覺得“和稀泥”的人常常混淆黑白,沒有堅持原則,可是換個角度來想,到底又有多少事情非要弄個涇渭分明,非要列出“甲方乙方”呢?如果非要為了一些小事爭個高下,豈不傷了和氣?

在“和稀泥”的過程中,什麼才是決定性的因素?是水。當把水泥、沙土及其他添加物攪和到一起時,如果沒有水作為媒介,各種物質表麵看是混合到了一起,實際上卻依然各自分離。此時水的融合特性就顯得十分關鍵。隻有用水來“和”,這些物質才能真正黏合在一起,也才能形成堅固的建築構件。這時,水的融合特性就顯露無遺了,因為水在融合各種物質時,沒有偏好,不會厚此薄彼,所以各種物質在水的作用下,就會服服帖帖地處於“和而不同”的最佳組合中了。

其實“和稀泥”是一項高超的交談藝術和交往本領,如果你能在雙方僵持不下時巧妙地為他們打打圓場,勸對立的雙方顧全大局、以“和”為貴,就能讓劍拔弩張的雙方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這樣雙方都會對你心存感激。

人們常說當局者迷,有時交談的雙方會在一些無關緊要的話題上爭個麵紅耳赤,這時候如果能有一個會交談的人從中“和稀泥”,往往就能避免爭端,這樣既顧全了大家的“麵子”,又避免了日後的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