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語”就是那些在一定時間、一定範圍裏高頻率地運用於人們口頭交際中的鮮活新潮的詞句。它和著時代的脈搏,折射著生活的靈光,為人們的日常言談增添了趣味的魅力與色彩。
流行語並不一定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共同語、規範語,它有較強的地域特征。例如,在香港,人把談戀愛稱為“拍拖”;廣東人逢人稱“阿哥”;北京人談吃喝用“撮”……有些流行語在傳播中擴大了範圍,如北京人把閑談聊天叫“侃”,現在其他不少地方也用開了。不同的流行語都在不同的人群中流行,他們擁有較為相似的職業、年齡和文化水平。比如在商業界,“看好”“看漲”“看跌”“滑坡”“走俏”等詞語運用得很普遍;在演藝圈,“走紅”“領銜”“性感”很流行。流行語多數是現有詞句的一種比喻、替代、延伸,例如,知識分子把從商稱為“下海”,把改行叫作“跳槽”,把撰寫文章、搞創作戲稱為“爬格子”。
流行語具有較強、較濃的時代色彩,沉澱著一定時期內的政治色彩、文化特點與生活氣息。比如,對別人稱自己的妻子,舊時代是“內人”“太太”,現代則有“愛人”“那口子”“另一半”等說法。說一個人樣子好、氣質佳,以前是“眉清目秀”,後來是“健壯有朝氣”,現在是“瀟灑風流”“有魅力”等。
在日常談話、交往活動中,恰到好處地使用流行語可以起到多方麵的作用。
流行語可豐富、更新自己的談話色調。一個人的談話色調既包括話題、語調、聲音的選擇,也包含詞句的篩選與錘煉。現實生活中有些人與別人交談時老是一種腔調,老運用一些自己重複多遍、陳舊蹩腳的詞句、口頭禪,毫無新鮮明朗的氣息,給人的感覺是迂腐而沉悶的,如魯迅筆下的孔乙己,“之乎者也”不斷,又像《編輯部的故事》中的牛大姐,官腔套話不離口。跟緊時代的步伐,注意吸收運用流行的詞句,可以使自己的談吐變得豐富多彩,永遠保持談話色調的生機、活力,使話語常講常新。使用流行語可溝通聯係他人,贏得別人的好感。愉快順利的交談活動,往往離不開時代語的使用。比如稱呼別人,以前多是“師傅”“同誌”“××長”,現在多用“女士”“先生”“老板”,這樣更能增強談話雙方的親近感、尊敬感,使交談始終處於輕鬆自如的狀態下,不至於因過於拘謹、正兒八經而影響溝通,引起別人反感。
平時應該搜集、學習幽默語
從流行歌曲中學。許多流行歌曲不但能唱出人們的真情、心聲,而且唱詞通俗,生活氣息濃。如“不是我不小心”“我的未來不是夢”“你知道我在等你嗎”等,結合講話的場合、語境、心境,信手拈來,適時穿插,一定情趣斐然。
借助健康的富於生命力的“流行語”,你可以在搞好人際關係這方麵更加如魚得水,“流行語”是語言不可或缺的“調味劑”,是為生活增添趣味的色彩魔棒。
使用時代語可增添生活情趣。生活是五彩斑斕的萬花筒,人們常在一起聊天、談笑,少不了時代語的點綴。一位男生發現一位女生新穿了一件連衣裙,故意驚呼道:“哇!真3.14。”這3.14是圓周率π的近似值,與流行語“派”諧音,因而立刻博得大家一陣會心的大笑。
流行語是怎麼來的?其實,流行語不是哪位名人或語言學家創造發明出來的,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留心於生活,留心於別人的言談,並借鑒、發揮,推陳出新,啟動靈感,隨口說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