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教育(8)(2 / 3)

“學店”的生意為什麼這麼好?

有買賣就有店鋪,小的店鋪叫鋪子,大的店鋪叫商場,購物中心,購物廣場,但本質上都是店,買賣東西的地方,一邊進貨,一邊售出。據報道,武漢大學附近,出現了“學店”,專門買賣論文,一邊代寫出售,一邊幫忙聯係發表,一手托兩家,一家是需要買文章的人,一邊是眾多的學術期刊,明碼標價,買家遍及全國各地。

說實在的,聽到這消息,我一丁點兒都不感到奇怪,真要奇怪,是奇怪我們的媒體怎麼這麼遲鈍,這麼滯後。這還是新鮮事嗎?早在八九年前,我就聽說網上有這樣的服務,包寫論文包發表,按論文質量和發表的期刊等級隨行就市,隨後,我還見過價目表,期刊等級,字數多寡,價目一清二楚。也知道一些貧寒而能寫的學生,是靠這個掙生活費的,連一些中國最牛大學的博士論文,都是這種公司的產品,實際上應該打上“Made in Xuedian”的標記才是。記得前年,北大的汪丁丁先生實在氣不過,還在《讀書》雜誌組織開了一個小型的討論會,與會者發了些牢騷,恨恨連聲,最後不過是徒呼負負。

出現了論文買賣的“學店”,人們很憤憤,好像天都塌下來了似的其實,這種“學店”,僅僅是更大“學店”的小兄弟。試想,是哪個製了論文買賣的市場?是這些買賣論文的小店嗎?當然不是。現在看來,文市場的源頭有三,其一是研究生強大需求。自打研究生招生恢複以後都跟西方發達國家一樣,論文發表了更好,但不發表,跟畢業與否沒有關係。可是,進入21世紀之後,不知怎麼一來,各個大學突然強行規定,研究生(有的大學是博士研究生)必須在核心學術期刊發表兩篇(有的更多)以上的文章,才能畢業,否則,不許論文答辯。現在的中國,光博士就有幾十萬,發表需求之大,可想而知。其二是各大學對教師的量化管理。這種管理指標,最核心的就是定期發表的論文數,教師,尤其是那些沒有什麼名氣的青年教師,挖空心思也得完成工作量,完成不了,別說以後評職稱別想了,就是眼前的位置都保不住。其三,就是全國各行各業大評職稱,無論什麼職稱,都要論文,連政工人員也要評職稱,也得有公開發表的論文。三者之中,大學占了兩項,而且是分量很重的兩項。大學逼學生和老師發論文,能寫出來還好,寫不出來,那就隻好花錢買,況且,現在的學術期刊,有哪個不賣版麵,或者變相賣版麵呢?一個人,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隻要你要發文章,隻要你沒有什麼名氣,稿子寄過去,多半立刻就會收到一份用稿通知,但對不起,後麵要求你支付幾百上千甚至數千的版麵費,不交,文章就發不了。大學尚且如此,社會的職稱論文,可想而知,離了買和賣,根本玩兒不轉。

既然存在這麼大的需求,自然就會有市場。對於想要發文章的人和期刊而言,這種買賣畢竟見不得陽光,單線聯係,一對一,既不安全,也不經濟,雙方相互亂碰,碰出事來,也未可知也,所以,在市場中出現了專門的公司,對於交易雙方來說,是大好事,有了公司,專業化運作,可以很好地整合期刊資源,買賣雙方都很方便。如果公司足夠多,那麼價格還可能降下來,有了公司,那些出身貧寒,靠代人寫論文掙學費生活費的學子們,工作就畢竟有保障了。單就論文市場而言,公司的存在,實在是雙贏、三贏的局麵。隻是,這種多贏的局麵,對於中國學術,卻是災難。這樣的災難,把我們的大學變成了大個的“學店”,買賣文憑的“學店”。豺狼當道,安問狐狸?有大學店在前,我們怎麼能單單譴責附在大學店旁邊的小學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