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次矛盾反映的是同一個事物內部不同矛盾之間的關係。
矛盾的主次方麵反映的是同一個矛盾內部不同方麵之間的關係。
比如說當前的中國社會存在許多矛盾,比如社會供給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之間需要之間的矛盾,城鄉矛盾、區域發展矛盾、改革和發展之間的矛盾等。
社會供給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之間需要之間的矛盾是當前的主要矛盾,其餘的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決定了事物的發展,當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決定了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而同一個矛盾內部往往有幾個方麵,他們之間經常也是不平衡的,處於主要地位的矛盾決定了矛盾的性質。比如改革和發展的矛盾,有時改革居於主要地位,就要集中力量搞改革。比如改革初,許多人下崗、企業破產,犧牲發展,力搞改革。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時間是有限的,很多的事情不能在短時間內做完的,需要我們有一個比較詳盡的計劃,分時段分別來完成。越大的越宏偉的計劃就越是如此,這時必定要學會合理的安排時間,學會分清主次,該幹什麼和不該幹什麼,這也是為什麼有長遠計劃的人最終要比沒有計劃的人實現的目標遠大,成功的幾率越高的原因。
事有輕重緩急,知道自己“應該做的”和“想要做的”是什麼,搞清楚現在自己應該做的是什麼,才是達成目標的關鍵。
事分輕重緩急,因此不要把全部的時間都去做那些看起來“緊急”的事情,一定要留一些時間做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
最近有朋友問我,為什麼你可以每天工作那麼久的時間,在沒有周六和周日的情況下,依然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和身體狀態?這是個好問題,很多人辛苦工作,可總是覺得自己沒有成就感或者疲於奔命。如何長時間工作並且保持效率?我願意將自己的心得與大家分享。
我以前讀博士時,基本上一天工作16小時。如何在艱苦的工作中,激勵自己、讓自己能做到更多從而發揮自己的潛力,我認為大家應該考慮的是:要做你真正感興趣、與自己人生目標接軌的事情。
我發現我的“生產力”和我的“興趣”有著直接的關係,而且這種關係還不是單純的線性。如果麵臨我沒有興趣的事情,我可能會花40%的時間,但是真正產生的結果可能隻有20%的工作效率;如果遇到我感興趣的事情,我可能會花100%的時間而得到200%的工作效率。
其次,不要成為“緊急”的奴隸。要關注“關鍵”的問題。事分輕重緩急,因此不要把全部的時間都去做那些看起來“緊急”的事情,一定要留一些時間做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管理自己時間的問題,尤其是要分清何為“緊急的事”、何為“重要的事”。幾個輔助的建議:
第一,排序。每天對該做的事排好優先次序,並按照這個次序來做。我感到在工作和生活中每天都有幹不完的事,唯一能夠做的就是分清輕重緩急。有的年輕人會說“沒有時間學習”,其實,換個說法就是“學習沒有被排上優先級次序”。
第二,時間管理與目標設定、目標執行具有相輔相成的關係,時間管理與目標管理是不可分的。每個小目標的完成,會讓你清楚地知道你與大目標的遠近,你的每日承諾是你的壓力和激勵,每日的行動承諾都必須結合你的長遠目標。所以,要想有計劃地工作和生活,需要你管理好自己的時間。這一點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就不那麼簡單。
第三,在時間管理中,必須學會運用80%:20%原則,要讓20%的投入產生80%的效益。要把握一天中20%的經典時間(有些人是早晨,也有些人是下午或夜裏),專門用於你對於關鍵問題的思考和準備。有的人以為,安排時間就是做一個時間表,那是錯誤的。人的慣性是先做最緊急的事,但是這麼做有可能使重要的事被荒廢。每天管理時間的一種方法是,早上定立今天要做的緊急事和重要事,睡前回顧這一天有沒有做到兩者的平衡。
有那麼多的“緊急事”和“重要事”,想把每件都做到最好是不實際的。建議你把“必須做的”和“盡量做的”分開。必須做的要做到最好,但是盡量做得盡力而為就可。建議你用良好的態度和胸懷接受那些你不能改變的事情,多關注那些你能夠改變的事情。以終為始,做一個長期的藍圖規劃,一步一步地向你的目標邁進。這樣,你就能一步步地看到進展,就會更有動力、自信地繼續做下去。
其實學習和工作的狀態是一樣的道理。別人曾經問我,如何在長時間內保持高效的學習狀態。我的建議是,第一要精神好,全神貫注,心無雜念。第二要給自己時間放鬆。第三要給自己一些壓力。不要讓自己一直處於鬆弛的環境中。第四,不要太長的時間做同樣一件事情。因為重複多了容易感覺枯燥和疲勞,效率就會變差。第五,不要沒有準備就開始幹活。第六,反複的練習、回憶、記憶是非常有用的。這些道理都很符合做事情的狀態。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年輕時拚命工作或許沒有太大關係,但是年紀較長後,你就必須要照顧自己的身體,要平衡好工作、嗜好、家庭等各方麵的需求。我不認為“鍛煉身體”能夠從根本上改變你的工作狀態和身體狀態—雖然鍛煉身體是好事,多運動也會讓你更有精力,但我相信能改變你的狀態的關鍵是心理而不是生理上的問題。真正投入到你的工作中才是一種態度、一種渴望、一種意誌。
2、忙閑平衡生
我們先來看“忙”這個字。“忙”這個字很有意思。左邊一個心,右邊一個亡,加起來就是亡心,即找不到本心,找不到真正地追求了。
我們再來看“閑”這個字。外麵是個門字,裏麵是個木字,木在此處為栓,人要活得悠閑,就得心在家中,而且不能開門,應把門關緊,否則心一外出,就一刻也不得閑了。
《菜根譚》說:“天地寂然不動,而氣機無息稍停;日月晝夜奔馳,而貞明萬古不易。故君子閑時要有吃緊的心思,忙處要有悠閑的趣味。”
意思是:恰如我們每天所看到的,天地好像是一動也不動,其實天地的活動一時一刻也不停止。早晨旭日東升,傍晚明月西沉,可見日月晝夜都在旋轉。然而宇宙在不斷的運動之中,日月的光明是永恒不變的。所以一個聰明機智的君子,平日就應該效法大自然的變化,當閑暇時心中要有一番打算,以便應對意想不到的變化,當忙碌時也要能做到忙裏偷閑,享受一點生活中應享受的樂趣。這就是我們所要講的“忙閑平衡”。
宇宙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動靜相間,才能完成宇宙的永恒旋轉,這就是宇宙變幻無窮的根本法則。人生之道也是如此,一個聰明的君子,要在閑散無事之時存有應變之心,又要忙裏偷閑多爭取日常生活中的雅趣。所謂閑時吃緊,就是一種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遠慮功夫。所謂忙裏偷閑就是臨事不亂心平氣和的修養功夫。總而言之,做人的基本原則必須要具備定力,有定力的人才能做到“吃緊時忙裏偷閑,悠閑時居安思危”的境界。
可以說,麵對現代生活最大的弊端就是有太多的行動。行動,再行動,直到進入墳墓劃上句點為止,很少有人能夠花上五分鍾在靜謐中好好鬆弛一下自己。
今天,人能以兩倍音波的速度搭超音速飛機旅行。在陸地上,也能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搭乘所謂的“子彈列車”旅行,或乘氣墊船呼嘯海麵。在這些人類活動中,目的在以更短的時間,從事更多的活動。來去匆匆,因為生活在現代社會中不得不——匆匆忙忙吃飯,解決一餐之後又加入每天的競爭中。跳上床,輾轉難眠到夜半,當正要入睡時,鬧鍾卻響了,又得起床開始另一天的生活。現代人已經把身心摧殘得體無完膚了。人的神經狀態是禁不得起這種的生活步調,所以崩潰是遲早的事。大自然從來不趕場,我們應該也是一樣的。
現代人往往工作過於忙碌,以至在睡夢中也會說夢話或夢遊。現代人生活的步調宛如他們所製造出來的機器般,頻頻發出怒吼。緊張精力的消耗、精神泉源的浪費在侵蝕人的身心。
其實,人活世上,閑適與忙碌是其中的兩極。在這方麵,古人得益於閑適,從而在精神世界上有實在的領受——讀讀《老子》、《論語》、《莊子》和各種佛經……百十代過去了,我們還能領受著其中智慧清風的蔭涼。而洪應明時代的“今人”,與我們不少的現代人,境遇卻還是一樣的,忙忙碌碌地過了一生,總是耽空逐妄,既對種種時過境遷的現象看不破,也在終極精神的追求上留下了空白,多少也就虛度了一世。
所以,在人生閑與忙、靜與動、暗與明的兩極中,洪應明提出的理想態度是:在閑適中能不放縱,在忙碌中有受用;在寧靜中心不落空,在運動中有受用;在暗室中不欺隱自我,在明堂大眾中有受用。
麵對木落草枯、花開花落、鶴夢悠閑……油然而生的是一種秋的思緒;人生的閑適、逍遙、豁達、超脫……則是一種秋的智慧。
當然,閑適不等於無所事事,一點都不緊張,適度緊張是必要的。要做的工事非常多,這是顯而易見的,千萬不要無所事事,一事無成。當我們行舟的時候遇到逆風,我們改變航向迂回前進就行了。可是,假如海麵上波濤翻滾,但我們又想停留在原地不動,那應該拋錨。小心啊,掌舵的人,別鬆了你的纜繩,別動搖你的船錨,不要在你還沒有明白以前,船就順水漂走了。
而無所事事並不是不讀書寫小說,也不是整天隻顧畫畫不管數理化。不是看課外書也不是拉小提琴甚至不是談戀愛,唯一有點與之相像的是就是隻知道吹口哨的那種。不過也不完全。
無所事事其實就是無聊。拿著遙控器使電視從這個台調到那個台幾個小時沒找著能看的也不離開,或者看幾個小時的廣告;上網聊天和一個從來不認識的人聊幾個小時,聊完走人,要不然幹脆用兩個賬號自己和自己聊也成;和一群韓寒所說的“要好”的朋友一起站在學校走廊上搖來晃去幾個人互為笑柄;課堂上看著窗外什麼都不想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鍾,這些,都叫無聊。
到底什麼是無聊?說穿了,無聊就是不幹事浪費時間,讓歲月像電腦RAM中的數據擬的轉瞬即逝不留任何痕跡,像影片裏年複一年四處惹事權當取樂成為公敵的惡少(這種人在現實中也存在),就這樣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揮霍青春,就這樣沒有理想沒有目標地漂流。
笨!
這種人,隻用這一個字就可以概括。為什麼?你知不知道有多少人羨慕你年輕?你知不知道有多少人到了中年想幹一番事業卻力不從心?你有健康的身體,青春的活力,不畏一切挑戰困難的勇氣,最活躍最有創造性的思維。為什麼不利用這種優勢來做點有意義的事而要讓它無端流逝?
許多人也就是如此,年輕時消磨時間,到老後悔莫急。過去的人想到要成就事業的時候總是他已經不再擁有最美好的時光的時候,這是過去的人的悲哀。現在的人沒有看清這個道理而還在不斷步以前人的後塵,這是現代人的悲哀。而我們這一代,若還要繼續這樣下去,那麼大而言之,是整個中國的悲哀,全人類的悲哀。小而言之,是你自己的悲哀,是你一生的悲哀,是你一生也補不回來的悲哀。這絕對不是在開玩笑。
無所事事不會帶來什麼,但它卻會帶走很多,一個人生命中最美好的東西。
如何解救,最好的辦法就是找一個單子,寫出你一生要做的事情,把單子放在皮夾裏,經常拿出來看。人生要有目標,要有計劃,要有提醒,要有緊迫感。一個又一個小目標串起來,就成了你一生的大目標。生活富足了,環境改善了,不要忘了皮夾裏那張看似薄薄的單子。
的確,日子在屁股後麵追著你跑是挺迫不得已的。當然也沒必要把一分鍾掰成兩分鍾來用,拚命給自己加壓;也無須盲目攀比,連別人的作息表都想COPY。要知道,他是他,你是你,適合他的不一定適合你。緊張是一根弦,繃得太緊是會斷的。
戴維?科寧斯這個初出茅廬的校報記者對埃莉諾?羅斯福夫人的采訪報道,獲得了全國學生新聞報道獎。書上的話是這樣說的:“然而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羅斯福夫人提出並被我引為座右銘的人生哲學——走向生活。”得到的獎勵並沒有使他永迷不出,他是把迷戀曆史——新聞報道獎的精力全集中到了在采訪中,集中到了羅斯福夫人提出的人生哲學。他隻所以會這樣做,可能他也認為生活中所有事情的過程才是最美的吧!從頭腦中依稀記得一位作者寫的一句話:“為理想而奮鬥的過程才是最美麗的風景。”
人總是習慣給自己定下一個很遠的目標,然後就為了這個目標奔波忙碌。他們把自己所有的快樂都寄托於這個目標,而忘記了體會那奮鬥過程的美妙。結果,就算他實現了理想,有時也會不知所措地說:“我辛苦了這麼多年,就是為了今天這點成績嗎?”因為,在他“成功”的心中,充滿了一種可悲的東西——失落感。
作家史鐵生說過:“人生如一條河,事業是一條船。可船不是目的,船隻是在航程中才給人提供創造的快樂和享受的機會。”起點令人欣喜,終點固然誘人,而許多人更鍾情那過程的美。那漫長的旅程中洋溢著對理想的執著,對美的追求。它使你的生命變得充實。珍重過程——這是生活教給我們的真理
有時要想欣賞品味花兒自然的芳香,唯一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鼻子湊近了去聞,隻有這樣你才能有美的感受。可是在生活中,我們為工作和各種責任忙得焦頭爛額,已經忘掉了去辨別花兒是什麼香味,除了女人身上的香水味之外。因此,我們很有必要學會在工作中喘口氣,慢下來幾分鍾,去接近大自然,享受它自然的氣氛。
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深味“閑時吃緊、忙時悠閑”的辨證關係。
談到“忙閑平衡”,我們就不得不正視現在社會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那就是“過勞死”。
關於“過勞死”一詞至今仍有爭議,簡單的解釋就是超過勞動強度而致死。它是指“在非生理的勞動過程中,勞動者的正常工作規律和生活規律遭到破壞,體內疲勞淤積並向過勞狀態轉移,使血壓升高、動脈硬化加劇,進而出現致命的狀態”。
“過勞死”的共同特點是由於工作時間過長、勞動強度加重,以致筋疲力竭,突然引發身體潛藏的疾病急速惡化,救治不及而喪命。“過勞死”又可視作一種疾病過程或身體非正常狀態。主要表現有:經常出現身體乏力、睡眠不穩、記憶減退、頭痛頭昏、腰痛背酸、食欲不振、視覺紊亂等疲勞症狀。但到醫院檢查,卻又沒有明顯的病症。
“過勞死”與一般猝死幾乎沒什麼不同,但其特點是隱蔽性較強,先兆不明顯,這點很容易為一般人所忽視。“過勞死”最常見的直接死因有:冠心病、腦出血(高血壓)、心瓣膜病、心肌病和糖尿病並發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