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你不知道的動物之最(2 / 3)

最大個體重達550公斤,幼年生活在我國東部沿海,性成熟後洄遊入江河繁殖,產卵場主要分布在長江,另在珠江也發現有少數中華鱘產卵。在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修建前,中華鱘的產卵場位於長江上遊幹流和金沙江的下段,由於葛洲壩樞紐的阻隔,不能溯遊到上遊產卵場的中華鱘,在緊接葛洲壩下的宜昌長航船廠至萬壽橋附近約7公裏江段上,形成了新的產卵場,麵積大約330公頃。為了補償葛洲壩工程對中華鱘的不利影響,成立了宜昌中華鱘研究所,從1983年起每年向長江放流人工繁殖的幼鱘,但由於培育技術和養殖規模的限製,每年隻能培育出長度為8~10厘米、重3~5克的達到設計規格的幼鱘1萬尾左右。因此,中華鱘種群的補充,主要依靠在宜昌產卵場自然繁殖的幼鱘。

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是魚類的共同祖先—古棘魚的後裔,距今有一億四千萬年的曆史。和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中華鱘在分類上占有極其重要地位,是研究魚類演化的重要參照物,在研究生物進化、地質、地貌、海侵、海退等地球變遷等方麵均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難以估量的生態、社會、經濟價值。但由於種種原因,這一珍稀動物已瀕於滅絕。保護和拯救這一珍稀瀕危的“活化石”對發展和合理開發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維護生態平衡,都有深遠意義。從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進化的某些痕跡,所以被稱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

它們生在江河裏,長在海洋中,在那裏成長、發育,成熟期約需9-12年。完全成熟後,再遷移到我國淺海地區進入河口,在那裏肥育、棲息。秋季,順長江逆流而上,直至長江上遊的金沙江一帶產卵繁殖。幼魚孵出後,便跟隨著親魚遠征,向河口、海洋遊去。中華鱘魚的壽命很長,可活一二百年。魚體可長達2米以上,雌魚體重約二三百千克。中華鱘魚肉質肥美,卵可製魚子醬,是珍貴食品;鰾和脊索可製魚膠,所以過去一直遭到過度捕撈。許多水利工程由於忽視生態平衡,也使這種魚類自然資源遭受嚴重影響。現在,中華鱘魚有瀕於滅絕的危險,因此要求嚴加保護。

中華鱘是溯河洄遊性魚類,一生主要生活在海洋中,產卵洄遊時進入長江,上溯數千公裏抵達長江上遊進行產卵繁殖,其生物學特性決定了中華鱘資源一旦遭到破壞將不易恢複。由於水土流失、工業廢水、生活廢水、農藥殘留物等造成的水汙染;航運業對其的威脅和漁業捕撈的嚴重過度;尤其是葛洲壩截流阻斷了洄遊路線,三峽工程位於葛洲壩上遊,不再存在阻隔中華鱘洄遊路線問題。

但三峽工程在每年10月份開始蓄水,將使下泄流量比天然流量有所減少,這就有可能幹擾中華鱘在葛洲壩工程下遊的棲息和產卵活動。造成長江中中華鱘的數量急劇下降,導致中華鱘已成為瀕危物種。中華鱘有一億多年的悠久曆史,如此古老魚類已經不多。如不采取堅決果斷的保護措施。不出50年,中華鱘將有可能滅絕。

中華鱘的險惡生存處境引起了中國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目前,長江的中華鱘已被列入國家級保護動物,在我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被列為I級保護動物;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魚類》中被列為易危種。為了保護中華鱘資源,國家有關部門在湖北省荊州和宜昌先後成立了長江水產研究所及葛洲壩集團中華鯨研究所,並進行了一係列艱苦的工作。[6]目前人工投精繁殖幼鱘取得成功,增殖放流成效顯著。為保護這一珍貴動物,采取多項同步措施的工作正在進行中。

中華鱘保護工作急需解決的幾個的問題

第一,葛洲壩截流後出生和放流的中華鱘洄遊產卵繁殖的數量極少。

第二,目前中華鱘放流的規模和規格過小,中華鱘增殖放流實際效果不明顯。

第三,一旦三峽大壩截流,葛洲壩下的產卵場水位將降低,可能給中華鱘造成致命的威脅。

蜂鳥——世界上最小的鳥類

蜂鳥

蜂鳥(hummingbird)是雨燕目蜂鳥科動物的統稱,是世界上已知最小的鳥類。蜂鳥身體很小,能夠通過快速拍打翅膀(每秒15次到80次,取決於蜂鳥的大小)而懸停在空中。蜂鳥因拍打翅膀的嗡嗡聲(humming)而得名。蜂鳥是惟一可以向後飛的鳥。

在所有動物當中,蜂鳥的體態最妍美,色彩最豔麗。精雕和玉琢的精品也無法同這大自然的瑰寶媲美,蜂鳥是世界上最小的鳥,“以其微未博得盛譽”.小蜂鳥是大自然的傑作:輕盈、迅疾、敏捷,優雅、華麗的羽毛--這小小的寵兒應有盡有。它身上閃爍著綠寶石、紅寶石、黃寶石般的光芒,它從來不讓地上的塵土玷汙它的衣裳,而且它終日在空中飛翔,隻不過偶爾擦過草地;它在花朵之間穿梭,以花蜜為食.

各種蜂鳥分布在新大陸最炎熱的地區,主要在南美洲,它們數量眾多,但仿佛隻活躍在兩條回歸線之間,有些在夏天把活動範圍擴展到溫帶,但也隻作短暫的逗留;

在鳥類動物中,最小的蜂鳥體積比虻還小,體重隻有2克,粗細不及熊蜂,卵重0.2克,和豌豆粒差不多。它的喙是一根細針,舌頭是一根纖細的線;它的眼睛像兩個閃光的黑點;它翅上的羽毛非常輕薄,好像是透明的;它的雙足又短又小,不易為人察覺;它極少用足,停下來隻是為了過夜;它飛翔起來持續不斷,而且速度很快,發出嗡嗡的響聲。它雙翅的拍擊非常迅捷,所以它在空中停留時不僅形狀不變,而且看上去毫無動作,像直升飛機一樣懸停,隻見它在一朵花前一動不動地停留片刻,然後箭一般朝另一朵花飛去.它用細長的舌頭探進它們懷中,吮吸它們的花蜜,而且仿佛這是它舌頭的惟一用途。

人們看見它狂怒地追逐比它大二十倍的鳥,附著在它們身上,反複啄它們:讓它們載著自己翱翔,一直到平息它微不足道的憤怒。有時,蜂鳥之間也發生非常激烈的搏鬥。

吸蜜蜂鳥(Mellisugahelenae)重1.8克,是世界上最小的鳥。還有一種典型的北美蜂鳥,紅喉北蜂鳥(Archilochuscolubris)重量約3克左右,身長7.6公分。蜂鳥中體型最大的是巨蜂鳥(Patagonagigas),其體重也隻有20g。

蜂鳥的飛行本領高超,也被人們稱為"神鳥"、"彗星"、"森林女神"和"花冠"。

蜂鳥的起源

蜂鳥的體型太小,骨架不易保存成為化石,它的演化史至今仍是個謎。現在的蜂鳥大多生活在中南美洲,在南美洲曾發現100萬年前的蜂鳥的化石,因此科學家認為蜂鳥是源自更新世。然而在德國南部科學家卻發現了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蜂鳥化石,距今已有3000多萬年的曆史,由此可知,蜂鳥的祖先遠在漸新世的時候就已經出現。

生態環境

蜂鳥居住的範圍十分廣闊,從高達4000米的安第斯山地一直到亞馬遜河的熱帶雨林,有的蜂鳥生活在幹旱的灌木叢林,也有蜂鳥生活在潮濕的沼澤地。

分布地域

蜂鳥隻在美洲有發現,從南加拿大和阿拉斯加到火地島,包括西印度群島。黑頦北蜂鳥是美國和加拿大的西部最常見的種類。隻有紅喉北蜂鳥在北美洲東部繁衍,但是其他種類的蜂鳥的個別成員("accidentals"inbirdingjargon)也可以在北美洲東部看到,有時是來自古巴或巴哈馬群島的遊民。

蜂鳥在中國全境沒有分布,有些大型的天蛾(如蜂鳥鷹蛾)在白天活動取食花蜜時會被誤認為是蜂鳥。在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的標本室裏有蜂鳥的標本,是一位美國傳教士在20世紀初帶到輔仁大學(後並入師大),全部為隨假剝製標本。經過近百年的陳放,但標本保存得很完好,依然可以見到羽毛的亮彩。

形態特征

蜂鳥的羽毛一般為藍色或綠色,下體較淡,有的雄鳥具有羽冠或修長的尾羽。雄鳥中,絕大多數為藍綠色,也有的為紫色、紅色或黃色。雌鳥體羽較為暗淡。

驚人的記憶力

盡管蜂鳥的大腦最多隻有一粒米大小,但它們的記憶能力卻相當驚人。來自英國和加拿大的科研人員最近發現,蜂鳥不但能記住自己剛剛吃過的食物種類,甚至還能記住自己大約在什麼時候吃的東西,因此可以輕鬆地吃那些還沒有被自己“品嚐”的東西。

路透社報道,自然界中的蜂鳥都擁有自己的勢力範圍,它們不但能清楚記住自己曾采過哪些鮮花的蜜,甚至能判斷光顧這些花朵的“大概時間”,進而根據不同植物的重新分泌花蜜的規律來尋找新的食物。這樣,當蜂鳥再次出動的時候,就能做到不去“騷擾”那些花蜜已經被自己采空的植物了。研究人員指出,這些驚人的舉動讓蜂鳥成為惟一一種能記住“吃東西地點和時間”的野生動物。此前,科學家認為,隻有人類才會具有類似的判斷能力。

據悉,這種加拿大蜂鳥每年冬天都要從寒冷的落基山脈飛行數千公裏抵達溫暖的墨西哥地區越冬,等到了來年春天,它們還要再次千裏迢迢地返回落基山繁育後代。科學家因此推測,蜂鳥擁有驚人記憶力的原因是,由於自身個體太小,年複一年的長途跋涉又需要很長時間,它們不能將寶貴的時間花費在尋找食物的工作上。研究人員宣稱,小小的蜂鳥最多能分清楚八種不同類別鮮花的花蜜分泌規律。上述成果發表在一本名為“CurrentBiology”的生物學期刊上。

新陳代謝

為適應翅膀的快速拍打,蜂鳥的新陳代謝在所有動物是最快的。它們的心跳能達到每分鍾500下!蜂鳥每天消耗的食品遠超過他們自身的體重,為了獲取巨量的食物,它們每天必須采食數百朵花。有時候蜂鳥必須忍受好幾個小時的饑餓。為了適應這種情況,它們能在夜裏或不容易獲取食物的時候減慢新陳代謝速度。進入一種象冬眠一樣的狀態,稱為“蟄伏”在“蟄伏”期間,心跳的速率和呼吸的頻率都會變慢,以降低對食物的需求。

飛行速度

蜂鳥飛行的速度是90公裏/小時,如果是俯衝的話,時速可以達到100公裏。

壽命

對於蜂鳥壽命的研究資料比較少,大部分專家認為蜂鳥的平均壽命為3~4年。在人工飼養下,蜂鳥壽命可達10年,野外記錄的藍胸蜂鳥的壽命僅有7年。

繁殖

雄鳥不參與築巢,由雌鳥單獨作巢,蜂鳥的巢是杯狀的織物,通常懸掛在樹枝上、洞穴裏、岩石表麵或大型的樹葉上。蜂鳥一次產兩個非常小的白色的卵,但是與鳥的身材比起來還是比較大的。卵的孵化期通常為15-19天。

蜂鳥的喂養

蜂鳥喜歡有花植物(尤其是紅色花),包括小蝦花,倒掛金鍾(又名吊鍾花),釣鍾柳類的植物等。蜂鳥采食這些植物的花蜜。他們也是重要的傳粉者,特別是對那些長筒花來說。大多數蜂鳥也以昆蟲為食。

蜂鳥會使用“奶瓶”,特別是紅色的奶瓶。合適的人工花蜜由一份蔗糖和四份水組成。蔗糖最容易在沸水中溶化,然後完全冷卻,再拿給蜂鳥。除了白糖以外的其他事物,如蜂蜜,發酵太快,因此會傷到鳥。也有一些出售的蜂鳥食品,但是通常含有不需要的紅色色素,有報道稱色素會使蜂鳥中毒。用紅色的花形器具就會有很好的招引效果。那些出售的蜂鳥食品也包含少量的營養物,但是蜂鳥顯然通過捕食的昆蟲來獲取營養,所以營養物也是不需要的。因此白糖和水可以做成最佳的花蜜。

蜂鳥的“奶瓶”應每周清洗和更換糖水,如果氣候暖和的話,要更頻繁些。最少一個月更換一次,或發現黑色黴菌出現時必須更換,“奶瓶”應在氯漂白粉溶液中浸泡。蜂鳥不願意使用肥皂清洗過的“奶瓶”,它們不喜歡肥皂的氣味。

蜂鳥有時會誤入車庫並被困住。因為它們將懸掛的門閂手柄(通常為紅色)誤以為是花朵,雖然有時蜂鳥也會被不含任何紅色的圍欄所困住。一旦被困在裏麵,蜂鳥可能無法逃脫,因為它們在遇到威脅或被困住的時候本能反應是向上飛。這將威脅到蜂鳥的生命,它們會因為體力耗盡而在短時間內死亡,可能短於一個小時。如果蜂鳥被困在裏麵,它可以輕易地被抓住並釋放到室外。被抓在手中時它會保持安靜直到被釋放。

蜂鳥的保護

由於蜂鳥的羽毛十分華麗,在19世紀的時候,歐美婦女常用蜂鳥的羽毛作為帽飾,還有商人收購蜂鳥皮,對於蜂鳥的生存造成很大威脅。在現代社會中,隨著森林的砍伐、耕作的發展,蜂鳥賴以生存的棲息地逐漸被破壞,有的蜂鳥也麵臨滅絕的危險。

產卵最多的魚——翻車魚

翻車魚

在中國沿海尤其在南海諸島的遼闊海域,生活著一種形狀怪異、體態碩大的翻車魚,這種魚看上去好象是有頭無身的魚,故又名“頭魚”。翻車魚學名翻車,它體高而側扁、亞圓形、身體好象被削掉了一半似的,全身隻有前半部,魚尾就看不到了。它的頭很小,吻圓鈍,眼睛也很小,在上側位。它生有背鰭,為尖刀狀,另有較大臀鰭,與背鰭相對,後延,在體後端相連,形成“舵鰭”,邊緣呈曲線狀。它無腹鰭,尾鰭;胸鰭短小。背側為灰褐色,腹側銀白色,鰭多為灰褐色。可以說是長得顛三倒四的奇魚。但據研究,這種魚在胚胎期與其它魚種並無異樣,隻是長大後才逐漸變成這副怪模樣的。

說來有趣,魚大都遊泳速度快,但翻車魚竟沒有什麼遊泳能力,僅僅依賴兩片特長的背鰭和臀鰭的擺動來控製方向,緩慢前進或任其隨波漂流。它還有個奇怪特性,當天氣好時,便會將背鰭露出水麵作風帆,隨風向漂浮,並在海麵上曬太陽;但當天氣變壞時,便側身平浮於水麵以背鰭和臀鰭劃水遊動。

翻車魚個體較大,最大者體長可達3米至5米,體重更可重大1.5噸-3.5噸。有趣的是,這麼大的魚,卻長著櫻桃似的小嘴,看來很不相稱。不過,它憑著這張小嘴卻能攝食養活自己的巨大身軀。它食性很雜,既食魚類和海藻,也攝食軟件動物、水母及浮遊甲殼類。它多棲息在熱帶亞熱帶海洋。翻車魚雖然數量不多。但它卻是魚類產卵冠軍,一般魚類產卵幾百萬粒算是多了,而翻車魚卻能產3億粒卵。不過,由於所產的卵是浮性卵,易被別的魚類吞食,所以盡管產卵很多,但能真正活的數量卻很少,因而捕到翻車魚是難得的事。

翻車魚的繁殖過程也非常有趣。每當生殖季節來臨時,雄魚則在海底選擇一塊理想的場地,用胸鰭和尾巴挖開泥沙,築成一個凹形的“產床”,引誘雌魚進入“產床”產卵。雌魚產下卵之後,便揚長而去。此時,雄魚趕緊在卵上射精,從此就擔負起護卵、育兒的職責,直到幼魚長大。

有幾項醫學實驗表明,翻車魚能分泌一種奇特的物質來改善四周的環境,可以用來治療周圍魚類的傷病,科學家也沒發現這種奇特現象的原因,但無可厚非,翻車魚的的確確可以算的上是魚裏麵的大夫。

翻車魚缺少真正的尾巴,它隻有一個巨大的頭,因而它得到了一個德文綽號Schwimmenderkopf,意為遊泳的頭。它的拉丁名字“翻車魚”是偉大的瑞典自然學家林納所命名。翻車魚還有一個常見的英文名字叫太陽魚,原因是它們經常側著身體在水麵上,邊休息邊曬太陽。有些生物學家相信,這樣的曬太陽——是與劍魚和皮背海龜共有的特點——可能是一種溫暖身體以加速消化的方法。另外小魚和海鳥還可以啄食附在翻車魚體上的寄生蟲。

在所有熱帶和溫帶所發現的翻車魚都愛吃小魚、海馬、甲殼動物、海蜇、膠質浮遊生物和海藻,但他們最喜歡吃的食物還是月形水母。海洋翻車魚能在深水中追尋食物。1987年在巴哈馬540米深處的潛艇曾拍攝過翻車魚覓食的鏡頭。

翻車魚是河豚科的巨型親戚,是所有多骨魚中最重的魚種,體重可達3000千克。早在30年代,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的魚類學家古格就曾對翻車魚進行過研究,並宣稱巨大的翻車魚是動物界的生長冠軍。它們的幼魚僅有0.25厘米長,而長到成年魚時可達3米長,體重比幼魚時增加了6000萬倍。雖然翻車魚體重可達2噸半,但它性情溫和可接近。雌魚可帶2000-5000萬枚卵。有人曾發現,有一條雌翻車魚帶有3億枚卵,這可能是世界之最了。但是由於一部分魚卵不能受精而死亡,一部分魚卵和孵化出來的幼魚又會被凶猛的魚類吃掉,再加上剛孵化出的小魚非常脆弱,一場風暴來臨,驚濤駭浪也會使一部分幼魚喪生。經過種種災難,最後能長成大魚的就不多了。因此,翻車魚雖然產卵很多,但海洋中的翻車魚卻寥寥無幾,十分罕見。

盡管它們的體形大,形狀奇特,但是翻車魚能和諧地拍打長長的背鰭和另一邊的臀鰭,就這樣交替使用兩鰭在水中遊泳。翻車魚身體的後部幾乎難以稱其為尾巴,對遊動幾乎毫無用處,它起的作用很像一個舵。

翻車魚擁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厚皮,它的皮由厚達15厘米的稠密骨股纖維構成。19世紀時,漁民的孩子們會把厚厚的翻車魚皮用線繩繞成有彈性的球玩。翻車魚皮上可以有多達40多鍾不同的寄生蟲,就連它們身上的寄生蟲身上也有寄生現象。

翻車魚性情溫順,因而常受到人類、虎鯨和海獅的襲擊。入夏時節,當大量年幼的翻車魚隨著充足的食物、溫暖的洋流進入蒙特雷灣時,加利福尼亞海獅就經常襲擊它們。海獅常常撕咬翻車魚的背鰭和胸鰭,並向水麵上攻擊它們。如果海獅撕不開翻車魚厚而硬的皮,它們便把失去活動能力的翻車魚,像玩飛盤一樣拋向水麵,成為凶殘的海鷗的美餐。大自然安排的食物鏈就是這樣殘酷。

翻車魚經濟價值較高,除了作科學研究和觀賞外它還是名貴食用魚類。它骨多肉少剝皮後魚肉約為體重的1/10,但其肉質鮮美,色白,營養價值高,蛋白質含量比著名的娼魚和帶魚還高。翻車魚的腸子也很昂貴台灣有道名菜“妙龍湯”就是以此作為主料食之既脆又香令人胃口大開。此外,魚皮亦大有用途是熬製明膠或魚油的原料可作精密儀器、機械的潤滑劑。魚肝可製魚肝油和食用氫化油等。

遊得最快的魚——旗魚

旗魚

在三萬多種魚中,論遊泳速度,冠軍是旗魚。旗魚在遼闊的海域中疾馳如箭,遊速每小時達120公裏,比輪船的速度還要快三四倍。如果從天津到上海1300多公裏的海路,旗魚隻要花10個多小時的時間就能遊完全程。其魚的嘴巴似長劍,可把水很快往兩旁分開;背鰭生得奇特,豎起展開來,猶如船上的風帆,當它遊泳起來,邊放下背鰭,減少阻力;尾柄特別細,肌肉很發達,擺動起來非常有力,象輪船的推動器。這類身體上結構的特點,是它創造魚類遊泳速度最高紀錄的可貴條件。

根據遊泳速度記錄,次序是:旗魚、劍魚、金槍魚、大槽白魚、飛魚、鱒魚,然後才輪到海豚。

旗魚遊泳的時候,放下背鰭,以減少阻力;長劍般的吻突,將水很快向兩旁分開;不斷擺動尾柄尾鰭,仿佛船上的推進器那樣。加上它的流線形身軀,發達的肌肉,擺動的力量很大,於是就像離弦的箭那樣飛速地前進了。

在美國佛羅裏達半島大西洋海域,人們曾經觀察記錄了旗魚的遊速。有一條旗魚,用了3秒鍾的時間。

旗魚,又稱芭蕉魚。一般體長2000~3000毫米。為太平洋熱帶及亞熱帶大洋性魚類。分布於印度尼西亞至太平洋中部諸島,北至日本南部。中國產於南海諸島、台灣海域、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山東等沿海。旗魚呈圓筒形,稍側扁;背、腹緣鈍圓,較平直。吻尖長,呈槍狀。眼小,側位。眼間隔寬平。口裂大,近於平直;前頜骨與鼻骨向前延長形成槍狀吻部,長於下頜,上頜骨向後伸達眼後緣下方。體被針狀鱗。側線完全,在胸鰭上方漸向下彎曲後作直線延伸至尾部。尾鰭分叉較深。頭及體背側青藍色,背側有橫排列的灰白色圓斑,腹部銀白色,除臀鰭灰色外各鰭為藍黑色,第一背鰭鰭膜上密布黑色圓斑。以小魚和烏賊類等軟體動物為食。

外形特征

身長達6厘米,體形似月魚,但背腹寬闊,尾柄亦寬。頭吻部鈍圓。尾鰭外緣平直。背鰭大於臀鰭,背、臀鰭緣弧形,體色多變,有紅、淡黃、藍、紫紅等色,有深有淺,有偏藍或偏紅,上頜像劍樣向前突出。青褐色的身軀上,鑲有灰白色的斑點,這些圓斑成縱行排列,看上去像一條條圓點線。旗魚的第一背鰭長得又長又高,前端上緣凹陷,它們豎展的時候,仿佛是船上揚起的一張風帆,又像是扯著的一麵麵旗幟。人們因此叫它旗魚。

第二背鰭與第一背鰭間有一段距離,第一背鰭前部鰭棘約為中部鰭棘長的1/2。體側具許多淡色斑。第一背鰭特別高大,帆狀。腹鰭較長,僅有一枚鰭棘,可折疊入腹凹內,幾伸達臀鰭。除吻部裸露外,其餘均被針狀圓鱗,多埋於皮下。尾柄較細,每側有2個短而低的隆起脊。吻向前延伸,長而尖,似劍形。胸鰭位低。頭、體背為青藍色。

生活習性

生活習性及釣法

旗魚種類較多,主要有真旗魚、目旗魚、黑皮旗魚、芭蕉旗魚,其習性大同小異。體延長,稍側扁,長可達5米多。一般形體重60千克以上,有的可達600千克以上。前頜骨和鼻骨向前延伸,構成尖長喙狀吻部,形似寶劍。體呈青褐色,有灰白色圓斑。第一背鰭長而高,有黑色斑點,像隨風飄展的旗子,故稱旗魚。

這種魚為熱帶和亞熱帶大洋性上層魚類。性凶猛,遊泳敏捷迅速,攻擊目標時,時速可達70英裏,還可潛入800米深的水下。

旗魚的攻擊力特強。它那骨質利劍——尖長喙狀物部——非常堅硬。據有關資料記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一艘滿載石油的英國輪船“巴爾巴拉”號在大西洋上航行,就曾遭到旗魚的攻擊。當時,一條特大旗魚衝向“巴爾巴拉”號,用“利劍”刺穿油輪的鋼板,海水從大窟窿裏湧進船艙,船員們驚慌失措,以為遭到了魚雷的襲擊,但並沒爆炸,船員們醒過神來,在船體搖晃中看到一條大魚飛快地遊向另一邊。過了一會兒,這條大魚回過頭來,又朝船身衝來,刺穿了船舷的另一個地方。結果,旗魚的“利劍”被折斷了,一個水手用繩索套住了魚尾巴,大家把這條魚拖到甲板上。經測量,這條旗魚身長5.28米(包括1.54米的吻部),體重660千克。

旗魚分布在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印度尼西亞、日本、美國和我國的東海南部和南海等水域,均有它的蹤跡。台灣暖流(即黑潮,亦稱“日本暖流”)的本流是它的洄遊區。每年10月中旬以後靠近沿岸。

繁殖特點

雌雄魚容易區別,成熟生殖期的雄魚體色豔麗,處在發情階段的雄魚,體上星條紋散亂不齊;雌魚體色較暗,腹部寬大肥滿。產卵箱中要有水草、砂粒和增氧設備。雌魚排卵延續6-7天,每天10-20餘粒不等。然後撈出雌魚,留下雄魚,雄魚極其愛護後代。增氧器輕輕增氧,不要停止。1周左右,仔魚陸續破膜而出。

海洋中最凶猛的動物——鯊魚

鯊魚

鯊魚是一種曆史悠久的動物,早在恐龍出現的三億年錢,鯊魚就生活在地球上了。也就是說鯊魚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超過了四億年,而其他們在一億年來幾乎沒有改變。鯊魚在古代被稱為鮫、鮫鯊、鯊魚,鯊魚在海洋中是一種身形龐大的魚類,素有海中狼之稱。

鯊魚被人們認為是海洋中最凶猛的動物,它們常常以海洋中小型的生物為生。由於鯊魚和須鯨在食物的選擇方麵有相似之處,經過漫長的演化,它們長的和須鯨有點相似,於是鯨鯊的名字就理所當然了。

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們餐桌上的逐漸出現的鯊魚的身影,香噴噴的魚翅湯就是用鯊魚的背鰭做的,但是,鯊魚一旦被割去背鰭就好失去平衡能錄,甚至沉到海底餓死。所以說,鯊魚時需要我們保護的。

在鯊魚的世界中,所有的鯊魚都有一身的軟骨。鯊魚屬於鯊綱動物,而且所有的鯊綱動物都具有軟骨。所以說,鯊魚的骨架是由軟骨構成,而不是由骨頭構成。而軟骨比骨頭更輕、更具有彈性。

鯊魚的體型大小不一,有的鯊魚身長小至6寸,但有的身長可以達到18公尺。鯨鯊是海中最大的鯊魚,它長成後,身長可達到60尺。雖然鯨鯊的體型龐大,但是它的牙齒是魚中最小的。世界上最小的鯊魚就是侏儒角鯊,這種鯊魚小到可以放在手上,它長約6到8寸,其重量還不到一磅。

鯊魚在遊泳的時候主要靠的是身體,它像蛇一樣的運動並配合尾鰭像櫓一樣的擺動著向前進。鯊魚在遊動的時候多數不能進不能倒退,鯊魚沒有鰾,這類動物的比重主要由於肝髒儲藏的油脂量來決定。鯊魚的密度比水大,如果鯊魚不積極的遊泳就會沉到海底。

鯊魚的每側有5~7個鰓裂,,在遊動的時候海水通過半張開的口吸入,從鰓裂中流出進行氣體交換。

鯊魚的牙齒更換很多,鯊魚的一生需要更換上萬顆牙齒。很多的鯊魚口中都有成排的利齒,隻要前排的牙齒因進食脫落,後方的牙齒就會補上。新的牙齒比舊的牙齒更大更耐用。而角鯊和棘角鯊則會更換整排的牙齒。鯊魚的牙齒呈鋸齒狀,這樣一來,鯊魚在捕食的時候不但能僅僅的咬住獵物,也可能將獵來的食物鋸碎。

鯊魚是牙齒結構又是它的另一個獨特的生態習性之一。凡是熟悉鯊魚的人都知道,鯊魚的牙齒像一把鋒利的尖刀,它能夠輕而易舉的咬斷像手指般粗的電纜。不同種類的鯊魚,它的牙齒大小、形狀和功能幾乎都不相同。因此,魚類學家隻要從鯊魚牙齒的形狀和大小,就能判別出它是屬於哪個目、屬或者是科。

鯊魚多數靠的是海洋性生物為食,除了這些吃這些食物,鯊魚也會吃船上拋下來的垃圾和廢棄物。鯊魚也會獵食一些海洋哺乳類動物,有些鯊魚可以幾個月不進食,大白鯊就時其中的一種。

大白鯊的身體龐大,並不像其他的動物那麼的靈活,但是大白鯊卻是絕佳的獵人,因為它總會出其不意,所以說,大白鯊也時個擅長偽裝的獵食著。大白鯊的上半身顏色很暗,下半身卻很明亮,它能借著這種保護色攻擊其他的動物。

許多人認為鯊魚時從不睡覺的,但是據福羅裏達州食自然曆史博物館記載,白鰭鯊、虎鯊和大白鯊其實都是睡覺的。它們都是白天睡覺,晚上出來活動。其他種類的鯊可以通過氣孔迫使水通過鰓,為其提供穩定的富氧水,讓它們在靜止不動時就可以呼吸。因為魚沒有眼瞼,所以無法判斷鯊魚是否在睡覺

關於鯊魚,就有一個很有趣的小故事:在很久以前,上帝創造了魚類,鯊魚隻是其中的一種小魚。有一天,上帝想到了魚類的貢獻,就賞賜給所有的魚一個鰾,但是頑皮的小鯊魚在玩耍,等小鯊魚知道後,上帝已經走了。小鯊魚隻能不停的遊啊遊,後來越遊身體就越強壯。千年之後,上帝來視察,忽然就發現鯊魚長得很大,他認為自己對每條魚都很公平,就問鯊魚為什麼,鯊魚回答說:“因為當年我的祖先沒有得到您的恩賜,所以他隻能不停地遊,越遊就越強壯了!”

最神秘的海洋巨獸——座頭鯨

座頭鯨

座頭鯨雖然不是世界上最大的鯨類,但也是海洋中當之無愧的龐然大物,體型肥大而臃腫,體長達1150~1900厘米,體重約為40~50噸。它的頭相對較小,扁而平,吻寬,嘴大,嘴邊有20~30個腫瘤狀的突起,有趣的是每個突起的上麵都長出一根毛,而身體的其他部位卻全都沒有毛。

鯨須短而寬,每側都在200條以上。背鰭較低,短而小,背部不像其他鯨類那樣平直,而是向上弓起,形成一條優美的曲線,故得名“座頭鯨”,也叫“弓背鯨”或者“駝背鯨”。胸鰭極為窄薄而狹長,約為550厘米左右,幾乎達體長的三分之一,鰭肢上具有4趾,其後緣有波浪狀的缺刻,呈鳥翼狀,所以又被稱為“長鰭鯨”、“巨臂鯨”、“大翼鯨”等。下頜至腹部有20條左右很寬的平行縱溝或棱紋,腹部具褶溝。通常身體的背麵和胸鰭呈黑色,腹麵呈白色,但也有的背麵和胸鰭也呈白色。雌獸體後的下側長有一條細長的裂口,終止在肛門附近,據說在繁殖的時候,雌獸就是用它包裹住雄獸的生殖器,來完成交配動作的。

座頭鯨分布於太平洋、大西洋及世界其他各海洋中,在我國見於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和台灣海域一帶。它一般在寒帶和熱帶之間的一定海域中回遊,並有固定的回遊路線,例如在美國夏威夷群島附近,每年從11月開始,都有大約400隻彙集於溫暖的水域裏越冬,從翌年3月下旬開始離開向北遷徙,當再次接近陸地時,已經是在幾千公裏以外的北太平洋了,其中有一些可以到達白令海峽,另一些則到達阿拉斯加東南分散的小島附近海域。

不可想象的是,這種龐然大物竟然是以鱗蝦這種體長還不到1厘米的小型甲殼動物為主要食物的,此外還有鱗魚、毛鱗魚、玉筋魚和其他小型魚類等。它的嘴張開時,其特殊的彈性韌帶能夠使下齶暫時脫落,形成超過90度的角度,口的橫徑可達到4.5m,可以一口吞下大量的磷蝦或較小的魚類,但其食道的直徑則顯得大小,不能吞下較大的食物,這可能就是它隻能吃小動物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