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善於欺騙的,尤其善於自我欺騙。
很多時候,我們會假裝自己已經讀過某本書、看過某部電影、聽過某首歌,然後在寫文章或閑聊談起這些話題時,竟也能侃侃而談,發表不知道從哪兒道聽途說而得來的觀點。說多了,自己也就信了。這些道聽途說的觀點也就隨之紮了根,像根須一般長在自己知識體係的肉裏。
這種根須是可怕的,因為它來得太輕易,並未經過自省和過濾。然而因為我們自我欺騙的本性,有時候我們看到與它相悖的觀點的第一反應甚至並不是去質疑自己,而是麵紅耳赤地駁斥新觀點。因為這些可怕的根須在自我欺騙的助長下紮得很深。
比如很多人說《西遊記》是一本非常暗黑的小說,裏邊充斥著吃人、陰謀、血腥、情色,絕不像電視劇拍得那麼有童趣;還有人說《西遊記》是一本神奇的小說,在取經故事表象下另外隱藏著一條道家修煉修真的法門;還有人說《西遊記》寫的是佛道相爭,隱射政治;也有人說把《西遊記》倒過來讀才能品味出它的真味道……你相信哪一種說法?
這並不重要,千萬不要急於去接受一個新鮮的觀點,正確的姿勢應該是第一時間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有沒有認認真真地讀過《西遊記》原著?
二
我曾經在某部紀錄片裏看到過長江的源頭,那讓我著實驚訝,它竟隻是雪山腳下的一股涓涓細流,你似乎可以輕易地就把它截斷。很難想象在武漢、南京大橋之下所見的寬闊的、裹挾著泥沙的大江和那股細流是同一條江。
自源頭而下,各個支流彙入,離源頭越遠,混入的雜質也越多,最終容易讓人忽略了源頭所在。知識亦是如此,我們慌忙地接納二手信息、二手觀點,因為它們新鮮、獨特,但卻往往因此忽略了源頭所在。
其實源頭並不繁難,所有從《西遊記》發展出來的解讀、評論、影視劇、解構小說,它們的源頭都是吳承恩寫的《西遊記》。一百回的章回體小說,七十多萬字。很多人因種種原因錯過了讀《西遊記》的原著,時日一久,羞於承認自己居然沒讀過這麼有名的小說,加上看過一些影視劇、連環畫,就開始自我欺騙讀過了。
但源頭就是源頭,錯過了源頭你隻能喝到泥沙混雜的水。解讀《西遊記》 的書能不能讀?當然能讀。市麵上解讀《西遊記》的書已有很多,有的從推理切入,從書中種種線索結合邏輯推斷發展出自成一派的觀點;有的另起爐灶,從人物入手,借《西遊記》寫一個全新的故事;還有些截取其中的片段,斷章取義,用來佐證自己想表達的觀點……個中魚龍混雜,讓人難以判斷,對於這些解讀經典之作, 我有兩個簡單的標準:第一,這本書是否會讓人想讀原著,一窺源頭?第二,這本書是否會讓人思考一個問題:如果是我, 會怎麼理解原著?
做到了這兩點的經典解讀之作,我認為就值得一讀了。
三
我寫的這一係列是否做到了這兩點?這當然是有待大家評價了,但在寫這些文章時,我是時時用這兩點要求和提醒自己的。
此外,我又給自己加了“三不”原則:不脫離原著,不妄加推測,不強賦新詞。
在兩條要求和“三不”原則之下,我選擇了從人物著手。在我們初中語文課上最早接觸到小說時,就說小說是以刻畫人物為中心的,人物、情節、環境是小說的三要素。《西遊記》當然是一本小說,自然也就刻畫了許多人物。
長久以來,大家都熱衷於揣測《西遊記》到底是一本什麼樣的小說,隱藏著什麼樣的目的,卻忽略了把它僅僅當一本小說細細品讀一番,看看它刻畫了哪些人物,營造了什麼樣的環境。
《西遊記》以孫悟空開篇,以唐僧師徒取經為主體,營造了一個包含了神佛、凡人、精怪的世界。這個世界分四大部洲,形形色色的角色被取經這件事攪在一起,讓我們得以窺探全貌。
這是《西遊記》中一個重要的設定,很多人讀《西遊記》都把重點放在孫悟空或者唐僧身上,最多也就放在師徒四人身上,認為取經路上的妖怪隻是八十一難需要的陪襯,天界、地上的神仙也隻是孫悟空解決危機求助的對象。
這麼讀很容易把取經團隊的一切行為都認為合理,把遭遇到的所有妖怪都認為是阻礙,出現的所有神佛形象都是單薄的。一部經典之所以能成為經典,是因為它的豐富性,簡單的讀法當然也沒錯,但卻會錯失其豐富性,隻有沉浸進去,摒除成見、偏見,耐心讀,才有可能取得屬於自己的經。
四
卡夫卡在《箴言錄》裏寫過一段話,我認為很適合在閱讀經典時用來自我提醒。
他說,所有人類的錯誤無非是無耐心,是過於匆忙地將按部就班的程序打斷,是用似是而非的樁子把似是而非的事物圈起來。
對於閱讀經典,我們需要有些耐心,需要按部就班,需要拋開偏見,摒除那些似是而非的觀點,自己去原著中尋找。
然後你或許會如我一樣,發現西遊路上的妖怪的精彩,為牛魔王的遭遇覺得心酸,覺察到大鵬精的誌向與夢想,感受到車遲國三隻妖怪國師的奮鬥,體會到老鼠精的迷茫;你會品味到滿天神佛不一樣的一麵,會覺得太白金星這個老頭兒不簡單,會有點為看似風光的二郎神感到委屈,會咂摸一番托塔李天王是一個怎樣的父親……這樣的閱讀,是跟書中的人物對話,得以一窺人物的內心世界,然後或許你會發現某個神佛像你職場中碰見的領導,某隻妖怪像你身邊的某位朋友,某個凡人的遭遇像你自己經曆過的某件小事。
五
寫這本書的緣起是因為在我的上一本書《島上故事》完結後,我想認真地品讀幾本經典給自己充充電。
一邊讀一邊寫,竟然也慢慢成了一本書的體量,我曾經在寫此係列之初在微信公眾號上推送過這麼一段話:西天取經, 取三藏真經, 分別為《法》 一藏, 談天;《論》一藏,說地;《經》一藏,度鬼。我這係列也分三篇,寫神佛的世界,寫凡人的命運,寫精怪的奮鬥。
所謂讀書,都是讀別人的書,取自己的經。學問之路好比西行之途,有幸與諸位同行。
是為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