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亦真亦夢(2 / 3)

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鄭振鐸先生聞訊後將這幅畫卷調往北京,請來當時文物鑒定界的六位專家共同鑒定,其中就包括趙小健的爺爺,最後鑒定組得出一致的結論,這件文物正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真跡。

1953年,《清明上河圖》正式由遼寧博物館移交給故宮博物院,結束了這幅名畫坎坷流離的一生。

在那之後的十餘年間,趙小健的爺爺一直癡迷於對這幅畫的研究,寫了大量的研究文字,然而他仍然無法完全解開這幅畫中所存在的一些謎團。

在這幅山水長卷的開始部分,是汴梁城郊外一個村莊,一個大戶人家掃墓歸來,幾個家丁正在前麵呼喊著,讓村裏的人都讓開路,然而這時卻忽然在道路的中央出現兩匹高頭大馬,其中一匹馬是完整地出現在了畫麵中,而另一匹馬卻隻露出了頭部而不見身子……

這讓無數當時研究這幅畫的學者產生不解,有人說畫中的這個地方存在損毀,不知是誰將畫上的這匹馬給弄丟了,可是裝裱後的畫卷在此處並沒有任何貼補的痕跡,在曆代收藏者的提拔中也從未提起殘損之事。

也有人說張擇端並未將此處畫完,才留下了一點點遺憾,可是這幅畫當年曾呈交給宋徽宗賞閱,如果沒有畫完豈不是欺君之罪。

關於畫中殘缺的爭論一時眾說紛紜,最後學界傾向於損毀一說。然而趙小健的爺爺卻不沒有輕易下了定論,他於1955年親自前往東北文物局的庫房調查,希望能找到這幅畫被發現時留下的蛛絲馬跡,雖然經過一個月的詢問和走訪,以及對當時同一批被鑒定的文物進行仔細盤查,最後也未找到滿意的答案。

不過,一位當時負責整理古畫的工作人員卻給趙小健的爺爺拿出了一件東西,這件東西是在與《清明上河圖》堆放在一起的另一幅畫卷的匣子裏找到的,當時隻覺得是一件佩戴品,並無多少價值,就扔在了試驗台上的一個盒子裏。

小健的爺爺找到這件佩戴品一看,卻是一件小巧的銅器,隻有指尖大小,而雕刻的內容正是一匹精致的駿馬。這讓小健的爺爺更是不解,於是便向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提出請求,自己表示願意收藏這個小物件。由於這件配飾品並無文物價值,博物館就同意了他的請求。

趙小健打小就聽老爺子念道這幅畫,並時不時的聽他講這畫裏麵的故事,老爺子的書房裏也是掛滿了這幅畫的影印版和放大的版本。而就在此時此刻,趙小健仿佛意識到自己走入了這幅畫卷中,他開始掐自己臉,看看有沒有知覺,是不是在做夢,可疼痛告訴他這一切都在真實的發生。他真是後悔不該偷偷進入庫房打開那幅畫卷,這下可好,連做夢都在這幅畫裏遊蕩,此時他仍然相信這是自己在做夢,並且還在夢裏掐了自己一下。

趙小健努力回憶起了昨天發生的事情……

作為一名考古專業的畢業生,能在故宮博物院書畫部參加實習是莫大的幸運。趙小健的爺爺前年就去世了,生前他一直要求自己的孫子報考考古係,這讓家人很是不解,然而老爺子的意願又沒人敢違背,趙小健也隻好報考了這個北大最冷門的專業。老爺子臨走前也並沒多少交代,隻讓孫子好好看看自己寫過的那些書,還把那一件小銅馬留給了孫子。

這幾年大學趙小健過得十分鬱悶,因為這個專業的女生極少,想泡妞卻資源緊缺,即便是其他專業的女生,一聽說他是考古係的就對他也就沒了興趣,在她們眼裏,一個整天隻知道跟甲骨文和青銅器打交道的男人,能懂得什麼浪漫和激情,還不是木頭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