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 古城水鄉,戰地台兒莊的新名片(1 / 2)

2008年前,台兒莊古城還是名不見經傳的。此後幾年卻有點兒“橫空出世”之勢了,讓人吃驚不小。短短兩三年間,她被評為“21世紀齊魯文化新地標”榜首、首個國家文化遺產公園、國家5A級旅遊景區,被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推薦為“中國最美的四大水鄉之一”。

水鄉古城,這是你不了解的台兒莊。你知道台兒莊是緣於那一場大戰。教科書上這樣記載:台兒莊戰役,又稱台兒莊大捷,是中華民族全麵抗戰以來,正麵戰場取得的第一次巨大勝利。公元1938年春,中國軍隊在台兒莊擊潰侵華日軍第5、第10兩個精銳師團的主力,殲滅日軍1萬餘人,粉碎了日軍“3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企圖,嚴重地挫傷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振奮了全民族的抗戰精神,堅定了國人抗戰勝利的信念。台兒莊一戰揚名,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一個著名小城。“曆史上作為轉折點的小城的名字有很多——滑鐵盧、葛底斯堡、凡爾登,今天又增加了一個新的名字——中國京杭運河岸邊一個有著古老城牆的小城台兒莊。”著名戰地記者羅伯特·卡帕這樣說。

戰爭使這個小城名揚四海,一夜之間,“台兒莊”傳遍中國、傳遍遠東、傳到太平洋戰場,載入了曆史,傳到今天。戰爭也使這個小城變成了一片廢墟,在這個僅兩平方公裏的城池上,數萬名中日軍人反複爭奪了半月有餘,“無牆不飲彈,無土不沃血”。記者盛成戰後進入了台兒莊西門,他看到的隻有兩棟完整建築:一處是郵局,一處是嶧縣政府駐台兒莊辦事處。

一座城市的覆亡,使這裏的人們失去了家園,也激發起人們保家衛國、救亡圖存的信念。城市,不僅是人們的棲身之所,也是人們寄托精神的地方。土耳其詩人納其姆·希克梅特說過:“人生有兩件東西不會忘記,那就是母親的麵孔和城市的麵孔。”

所以,1939年9月,希特勒發動了對波蘭的進攻。他首先就要徹底摧毀波蘭的首都華沙,使華沙從地球上消失,從而在精神上打垮波蘭人。

所以,戰後華沙人重建家園的時候,他們決定按照戰前的樣子恢複華沙古城。1945年,也就是華沙被毀後6年、戰後1年,他們開始重建華沙古城,1963年完工。又過了17年(198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重建的華沙古城為“世界文化遺產”——這開了一個先例:重建的古城也是古城,也是遺產。

戰後的台兒莊,麵臨同華沙一樣的問題。我們後來在發黃的《中央日報》上看到,國民政府曾經承諾戰後要重建台兒莊新城。可一直沒能兌現。2006年,大戰已經過去整整70年。硝煙早已散去,這裏再看不出戰地的痕跡,但昔日廢墟上建起的棲身之所變成了“棚戶區”,顯露出歲月的滄桑和生活的艱辛。百姓也早沒有了曆史的榮光,隻有對改善生活環境的期盼。此時,政府正啟動規模龐大的“棚改”計劃,一家上海的開發商也看上了這片傍依著運河的地塊,計劃投資6億元進行改造。一個藍圖不久將實現,一群高樓將崛起,從而永遠告別戰地古城。許多古城、古街都是這樣的結局。

這似是這座英雄古城獨特的宿命。這年10月,新到任的棗莊市市長陳偉來到台兒莊。他開始在全市著力推動資源性城市的轉型——作為華東地區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正麵臨資源枯竭、發展方式粗放的嚴峻挑戰——轉型的突破口就是發展文化旅遊,以此帶動工業為主導的產業升級。經過詳細的調查發現,台兒莊還保存著6華裏的古運河、3華裏的古駁岸、13座古碼頭,被世界旅遊組織專家稱為“唯一一段活著的運河”;城區還保留著戰前的清真寺、關帝廟,牆壁上、古槐樹上的彈孔曆曆在目。傳說中的古城有72廟、72汪,有“燕尤趙萬”四大家、“陳王袁駱”四小家。縣誌記載:“入夜,一河漁火,歌聲十裏,夜不罷市。”乾隆南巡看到這裏“商旅所萃,居民饒給,村鎮之大,甲於一邑”,賜她“天下第一莊”之稱號。康熙來到這裏則感歎說:“和江南水鄉無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