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reference_book_ids\":[6838936275928484877,7267077385848097832,7012517992130939934,7257455404240604215,7233628637428190242,6890728374843477006,7255203659015785531]}],\"14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4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5,\"start_container_index\":14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quote_content\":\"《三國演義》reference_book_ids\":[7023706537877064711,7257453146853608507,6890728370670144526,7078184356296002568,7229640720594766906,7233628637570796605,6838936284967209991,722073298459531986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4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5,\"start_container_index\":14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0},\"quote_content\":\"《水滸傳》reference_book_ids\":[7257453146941688887,7234082227129158688,6890728373585185799,7267090240555191352,6838936290889567245,707818580702608080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4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start_container_index\":14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quote_content\":\"《紅樓夢》reference_book_ids\":[6838936275928484877,7267077385848097832,7012517992130939934,7257455404240604215,7233628637428190242,6890728374843477006,725520365901578553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4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0,\"start_container_index\":14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5},\"quote_content\":\"《西遊記》reference_book_ids\":[7236307400490224696,7234082226822974479,7185526065354247226,7220723696556575804,6838936304063876104,6890728371928435725,7220723696376220675,7257453146656476200,7268600161616530491]}],\"37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7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start_container_index\":37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quote_content\":\"《光與影》reference_book_ids\":[6413962259285937154,7145009903063534599]}],\"27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7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start_container_index\":27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quote_content\":\"《漢書》reference_book_ids\":[6833642805068303374,721773691574157625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 15834-2011)標點符號用法
1範圍
本標準規定了現代漢語標點符號的用法。
本標準適用於漢語的書麵語(包括漢語和外語混合排版時的漢語部分)。
2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於本文件。
2.1
標點符號 punctuation
輔助文字記錄語言的符號,是書麵語的有機組成部分,用來表示語句的停頓、語氣以及標示某些成分(主要是詞語)的特定性質和作用。
注:數學符號、貨幣符號、校勘符號、辭書符號、注音符號等特殊領域的專門符號不屬於標點符號。
2.2
句子 sentence
前後都有較大停頓、帶有一定的語氣和語調、表達相對完整意義的語言單位。
2.3
複句 complex sentence
由兩個或多個在意義上有密切關係的分句組成的語言單位,包括簡單複句(內部隻有一層語義關係)和多重複句(內部包含多層語義關係)。
2.4
分句 clause
複句內兩個或多個前後有停頓,表達相對完整意義,不帶有句末語氣和語調,有的前麵可添加關聯詞語的語言單位。
2.5
語段expression
指語言片段,是對各種語言單位(如詞、短語、句子、複句等)不做特別區分時的統稱。
3標點符號的種類
3.1點號
點號的作用是點斷,主要表示停頓和語氣。分為句末點號和句內點號。
3.1.1句末點號
用於句末的點號,表示句末停頓和句子的語氣。包括句號、問號、歎號。
3.1.2句內點號
用於句內的點號,表示句內各種不同性質的停頓。包括逗號、頓號、分號、冒號。
3.2標號
標號的作用是標明,主要標示某些成分(主要是詞語)的特定性質和作用。包括引號、括號、破折號、省略號、著重號、連接號、間隔號、書名號、專名號、分隔號。
4標點符號的定義、形式和用法
4.1句號
4.1.1定義
句末點號的一種,主要表示句子的陳述語氣。
4.1.2形式
句號的形式是“ 。”。
4.1.3基本用法
4.1.3.1用於句子末尾,表示陳述語氣。使用句號主要根據語段前後有較大停頓,帶有陳述語氣和語調,並不取決於句子的長短。
示例1: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
示例2:(甲,咱們走著去吧?)乙:好。
4.1.3.2有時也可表示較緩和的祈使語氣和感歎語氣。
示例1:請您稍等一下。
示例2:我不由地感到,這些普通勞動者也同樣是很值得尊敬的。
4.2問號
4.2.1定義
句末點號的一種,主要表示句子的疑問語氣。
4.2.2形式
問號的形式是“ ?”。
4.2.3基本用法
4.2.3.1用於句子末尾,表示疑問語氣(包括反問、設問等疑問類型)。使用問號主要根據語段前後有較大停頓,帶有疑問語氣和語調,並不取決於句子的長短。
示例1:你怎麼還不回家去呢?
示例2:難道這些普通的戰士不值得歌頌嗎?
示例3:(一個外國人,不遠萬裏來到中國,幫助中國的抗日戰爭。)這是什麼精神?這是國際主義的精神。
4.2.3.2選擇問句中,通常隻在最後一個選項的末尾用問號,各個選項之間一般用逗號隔開。當選項較短且選項之間幾乎沒有停頓時,選項之間可不用逗號。當選項較多或較長,或有意突出每個選項的獨立性時,也可每個選項之後都用問號。
示例1:詩中記述的這場戰爭究竟是真實的曆史描述,還是詩人的虛構?
示例2:這是巧合還是有意安排?
示例3:要一個什麼樣的結尾:現實主義的?傳統的?大團圓的?荒誕的?民族形式的?有象征意義的?
示例4:(他看著我的作品稱讚了我。)但到底是稱讚我什麼:是有幾處畫得好?
還是什麼都敢畫?抑或隻是一種對於失敗者的無可奈何的安慰?我不得而知。
示例5:這一切都是由客觀的條件造成的?還是由行為的慣性造成的?
4.2.3.3在多個問句連用或表達疑問語氣加重時,可疊用問號。通常應先單用,再疊用,最多疊用三個問號。在沒有異常強烈的情感表達需要時不宜疊用問號。
示例:這就是你的做法嗎?你這個總經理是怎麼當的??你怎麼敢這樣欺騙消費者???
4.2.3.4問號也有標號的用法,即用於句內,表示存疑或不詳。
示倒1:馬致遠(1250?—1321),大都人,元代戲曲家、散曲家。
示例2:鍾嶸(?—518),潁川長社人,南朝梁代文學批評家。
示例3:出現這樣的文字錯誤,說明作者(編者?校者?)很不認真。
4.3歎號
4.3.1定義
句末點號的一種,主要表示句子的感歎語氣。
4.3.2形式
歎號的形式是“ !”。
4.3.3基本用法
4.3.3.1用於句子末尾,主要表示感歎語氣,有時也可表示強烈的祈使語氣、反問語氣等。使用歎號主要根據語段前後有較大停頓,帶有感歎語氣和語調或帶有強烈的祈使、反問語氣和語調,並不取決於句子的長短。
示例1:才一年不見,這孩子都長這麼高啦!
示例2:你給我住嘴!
示例3:誰知道他今天是怎麼搞的!
4.3.3.2用於擬聲詞後,表示聲音短促或突然。
示例1:哢嚓!一道閃電劃破了夜空。
示例2:咚!咚咚!突然傳來一陣急促的敲門聲。
4.3.3.3表示聲音巨大或聲音不斷加大時,可疊用歎號;表達強烈語氣時,也可疊用歎號,最多疊用三個歎號。在沒有異常強烈的情感表達需要時不宜疊用歎號。
示例1:轟!!在這天崩地塌的聲音中,女媧猛然醒來。
示例2:我要揭露!我要控訴!!我要以死抗爭!!!
4.3.3.4當句子包含疑問、感歎兩種語氣且都比較強烈時(如帶有強烈感情的反問句和帶有驚愕語氣的疑問句),可在問號後再加歎號(問號、歎號各一)。
示例1:這麼點困難就能把我們嚇倒嗎?!
示例2:他連這些最起碼的常識都不懂,還敢說自己是高科技人才?!
4.4逗號
4.4.1定義
句內點號的一種,表示句子或語段內部的一般性停頓。
4.4.2形式
逗號的形式是“ ,”。
4.4.3基本用法
4.4.3.1複句內各分句之間的停頓,除了有時用分號(見4.6.3.1),一般都用逗號。
示例1: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而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
示例2:學曆史使人更明智,學文學使人更聰慧,學數學使人更精細,學考古使人更深沉。
示例3:要是不相信我們的理論能反映現實,要是不相信我們的世界有內在和諧,那就不可能有科學。
4.4.3.2用於下列各種語法位置:a) 較長的主語之後。
示例1:蘇州園林建築各種門窗的精美設計和雕鏤功夫,都令人歎為觀止。
b) 句首的狀語之後。
示例2: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著烏雲。
c) 較長的賓語之前。
示例3:有的考古工作者認為,南方古猿生存於上新世至更新世的初期和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