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脾好,吃好睡好最重要
脾的養生要點其實很簡單,沒有任何玄奧的東西,就是要求我們日常生活中好好吃飯、好好睡覺、不生氣、多運動。
在人體五髒中,脾屬土。在自然界,土生萬物,人體是個小天地,脾就顯得十分重要,每一個器官都離不開脾土的作用。是脾每天在孜孜不倦地把飲食中的“水穀之精微”轉輸到身體的每一個角落,去滋養我們的身體。而且,脾位居中央,相當於一個“中央處理機”,人體的新陳代謝,升清降濁,全由它在中央控製著。脾髒滋養人體、控製人體的力量,就叫“中氣”。
脾髒還統血,有“後天之本”之稱,也就是五髒六腑之母。有人在思考時就不容易入睡,思慮過多,就會傷及心脾,使其虛弱。脾虛不能統血,引起血液的耗損,血液無法歸心養心,就會心神不安,所以失眠。久而久之,還會引發其它機體的失調,如:神經衰弱、食欲不振及血壓失常等。
脾和胃也是緊密相連的,因為脾與胃相表裏,如果胃部忙碌,脾髒必會助一臂之力,使血液大量流入胃部,即使想睡也無法安心而失眠。
神經衰弱、失眠、多睡都會傷脾。眼胞及肋部亦屬脾管轄,睡眠不足的時候,眼眶及兩頰凹陷,眼睛布滿血絲,臉色暗沉無光。古人說“睡為眼食”,隻要七日不睡,眼睛就會幹枯。
綜上所述,脾是人體的重要器官,如果脾出了問題,其它器官的日子也不會好過。因此,要想有一個好身體,就要好好養護好自己的脾髒,隻有這樣才可以精神好,消化好,下麵就介紹食療養脾的四種方法:
1.醒脾:取生蒜泥10克,以糖醋少許拌食,不僅有醒脾健胃之功,而且還可以預防腸道疾病。也可常取山楂條20克、生薑絲50克,以糖、醋少許拌食,有開胃健脾之功。
2.健脾:選用各種藥粥健脾祛濕,如蓮子、白扁豆、薏仁米煮粥食,或銀耳、百合、糯米煮粥食,或山藥、土茯苓、炒焦粳米煮粥食。
3.護脾養脾:老年人宜常按摩腹部,可仰臥於床,以臍為中心,沿順時針方向用手掌旋轉按摩20次。同時,散步亦能養脾健胃,可使食欲增加、氣血暢通。
4.暖脾:因食生冷過多,容易寒積脾胃,影響日後的消化功能。此時可用較厚的紗布袋,內裝炒熱的食鹽100克,置於臍上三橫指處,有溫中散寒止痛之功。
通過飲食來健脾,的確是不錯的方法,但是好多人不適應或不吸收,這怎麼辦呢?其實,最安全有效且持久的辦法就是揉按脾經。
1.隱白穴
脾經的循行是從腳到胸,隱白穴是其第一個穴位,它在大腳趾趾甲旁約1毫米的位置。隱白穴最主要的功能是止血,對各種出血症狀都能有效地緩解。通常是用艾灸的方法。
2.大都穴
從隱白穴往上,大腳趾根的位置就是大都穴。隻要揉一揉大都穴,就能幫您吸收鈣了。大都穴相當於租地反射區的甲狀旁腺,而甲狀旁腺正是吸收鈣的。
大都穴除了補鈣,還能治療肌肉萎縮、骨質疏鬆、腰腿痛。有頸椎病的人也要經常揉一揉大都穴,再在這個穴的旁邊找一找最痛地點去揉,這樣珠聯璧合地配合起來治療,效果就會更好。
3.太白穴
太白穴是脾經的原穴,健脾補脾的效果比其它穴都強。脾虛的症狀有很多,但多揉太白穴全都可以防治。因為它是原穴,主管脾經上各個問題。揉太白穴有個方法,就是用大拇指的內側多硌它,這樣健脾的效果才好。
4.公孫穴
從太白穴往上1寸就是公孫穴。它的功能非常強大,既可以調動脾髒、脾經的運血能力,把血液輸送到全身去,是一個輸送點,一個樞紐;又可以幫助調節身體上由於氣血瘀滯造成的各種症狀,綜合起來,就是通氣、活血、解淤。
公孫穴還可以增加小腸蠕動,增強消化能力,如果吃完東西不消化,也要趕緊揉揉它,很快就會往下運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