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補亂補會補壞身體
“進補如用兵,亂補會傷身”這句諺語告誡人們,服用補藥也必須對症,遵循“一藥一性,百病百方”的原則。進補是以補為主,兼顧治病祛邪,以促進因虛致病、因病致虛以及處於亞健康狀態者恢複健康,達到提高生活質量,延年益壽的目的。
眾所周知,中藥有酸、甘、苦、辛、寒五味之分,每一種中藥都有各自的特殊功效,各屬其經,各行其髒。各種進補的藥品隻能適合於一定的體質,治療一定的病症。每一個人身體狀況不同,病症有別,體質有異,通補、通治百病的藥品是不存在的。比如中醫所說的虛症有氣、血、陰、陽虛證四類,就應當根據不同的虛症用藥進補。對於陰陽俱虛、氣血雙虧、數病同發、病情錯綜複雜者,如代謝紊亂綜合出現“四高”,即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和高尿酸,又當按照辨證論治精神,仔細觀察,全麵分析,謹慎配伍,合理用藥,進補“對路”,補瀉得當,方能奏效。
按照中醫辨證論治原則,進補也要根據各人的具體情況,弄清髒腑陰陽,寒熱虛實,哪些人可以不必進補,哪些人可以進補。對於那些該進補的人來說,補什麼,怎樣補,也應有所不同,有所區別對待。
1.益氣進補
益氣進步主要適用於脾肺氣虛的老年人或一般體虛患者。脾肺氣虛的特點為神疲困倦,納少運化無力,短氣懶言,動輒自汗,舌淡胖,邊有齒痕等等。益氣進補,可在黨參、黃芪、白術、茯苓、山藥、蓮肉、扁豆、甘草等一類藥中進行選擇。常用的中成藥有四君子丸,補中益氣丸,參芪膏等。如山藥熬粥,不僅適宜冬天,並且一年四季,也都相宜。
2.養血進補
養血進補主要適用於肝脾腎不足的患者或老年人。血虛的主要症狀為麵色萎黃或淡白無華,頭暈目眩,心悸失眠,手腳容易發麻,口唇、舌質、眼結膜淡白;指甲不榮等。這時進補,可以選用當歸、熟地、何首烏、龍眼肉、紅棗、胎胞、阿膠等藥。常用中成藥有“八珍膏”、“當歸補血膏”等。
3.滋陰進補
滋陰進補主要適用於肝腎不足,津液虧乏的中老年陰虛患者。肝腎不足,陰虛液虧的跡象為口燥咽幹,內熱心煩,遺精盜汗,腰疼疲乏,頭目眩暈,舌紅少苔等等。滋陰類進補藥物,主要可從生地、沙參、天冬、麥冬、黃精、玉竹、石斛、枸杞、桑椹、女貞子、龜版、鱉甲等藥中選取。常用中成藥有六味地黃丸、左歸丸、河車大造丸等。
4.助陽進補
助陽進補主要適用於精神萎靡,肢冷畏寒,陽萎早泄,大便溏稀,小便清長或餘瀝不盡等脾腎陽虛不足的對象。助陽進補,可從附片、肉桂、肉蓯蓉、菟絲子、巴輯天、杜仲、鹿茸等藥中去選用。常用的中成藥有右歸丸、全鹿丸、參鹿補膏等。
值得提醒的是,進補雖是好事,然而用得不得法的話,反會弄巧成拙。如沒有必要,大可不必趨趕時髦,競相進補,而對於那些有必要進補的對象來說,也最好適可而止,不偏不濫,否則便就事與願違,適得其反了。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症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害身體。
氣虛:表現為身體乏力、大便溏瀉、氣短懶言、麵色蒼白、食欲不振。氣虛的人應以補氣為主。推薦膳食:山藥粳米粥。將熟地、黨參、黃芪、白術、山藥等一起煎藥取汁後,跟粳米一起熬成粥。粳米性平,能補中益氣;山藥能補肺、脾、腎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