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一輩子的“零存整取”(1 / 1)

健康是一輩子的“零存整取”

其實像經營事業、家庭一樣,健康也需要經營;人不是因為美而健康,而是因為健康而美。但健康不是一朝夕之間能行成的,就像人的事業,必須要你常年累月的堅持下去方能得見成效。

若想健康長壽,這裏綜合了5大生活習慣。這些健康生活習慣是從世界各地的壽星那裏直接獲取的第一手資料。這些做法大概需要連續堅持14至21天來在你大腦中形成新的生活習慣。一旦新的生活習慣形成,它就成為了一個無意識的身體反應。一旦你養成了新的健康生活習慣,那麼以前的不好的生活習慣就自然的被取代了。

1.少食多餐之每天吃5頓飯

西方的生活習慣是每日三餐,但是如果選擇少食多餐--每天五餐的話也許會更有利於你的健康。當你每天分5次用餐,每餐都隻吃少量食物的話,這將有助於你體內營養、血糖和能量的平穩吸收。另外,這種飲食方式將減輕你的消化和新陳代謝係統的負擔,並且降低你患心髒病的風險。

2.選擇爬樓梯而不是乘坐電梯

日常生活中你可以找到很多鍛煉的機會。快步走,跑步,或者選擇騎自行車而不是開車上班。每天打一會兒太極。趕緊找個健身房開始吧!

3.大聲的笑出來

研究表明笑聲和快樂會提高你的身體免疫力,特別是它們會產生的自然殺傷細胞能使你免受疾病和癌症的侵害。平時多笑一笑,這會讓你的大腦分泌更多的安多芬--一種能使你感覺愉快的化學物質。快樂的人們更長壽,這是毋庸置疑的。

4.每天喝8杯水

全球各地的長壽老人都把家鄉的水比作他們健康長壽的源泉。科學家們也都同意他們的這種說法。

5.通過冥想來放鬆自己

現代社會的壓力越來越大,冥想是釋放壓力使你重新擁有活力的最好途徑--除非你發現了別的對付壓力的方法。冥想能教會你一種新的呼吸方式,這種呼吸方式能釋放你體內70%的毒素與廢物。

你可以試著這樣開始冥想:找張椅子坐下來,或者地板上。閉上眼睛,自然呼吸。每當一個想法出現在你腦子中時你就把它放進一個氣球,然後放飛它,讓它在天空中越飛越高,越飛越高,直到消失不見。反複的這樣做,過一會兒之後,你會感覺你的身體變輕了,思維也越來越平靜。

6.老年人要睡好午覺

中國人特別強調老年人要睡好午覺,就是子時和午時,這是兩個很重要的時辰,半夜12點至1點是子時,這時陰氣最盛,陽氣初生的時間;中午11點至1點是午時,是陽氣最勝,陰氣初生的時候。陰陽兩氣隻有生才有升,有了升才有化、收、藏,如果在生的時候你就轉化了它,那就找不到感覺了。

所以子、午兩時對老年人尤其重要。中國古代很多人吃兩頓飯,不是因為沒糧食,早上9點至10點是脾胃最好的時候,下午2點至3點是小腸功能最好的時候。所以建議老年人最好睡子午覺,對老年人的養生極其有益。

中醫養生不是刻意的,而是遵循自然規律的,不是傾盆大雨,而是綿綿細雨。中醫養生主要體現在食補上。

雜食:雜食充分體現食物互補的原理。日本提出“每天至少吃30種食物”,我國也應趕上,可先從每天吃10種、15種食物做起。雜食是獲得各種營養素的保證。

慢食:已證明,“一口飯嚼30次,一頓飯吃半個小時”有多重效應:減肥、美容、防癌、健腦。

素食:原意為“基本吃素”,而不是一點葷也不吃,這也是人的進食原型。素食是防治文明病的核心措施。

早食:即三餐皆需早。早食與晚食大不一樣,可避免一天中營養的短期不平衡。早餐早食還是一天的“智力開關”;晚餐早食可預防十餘種疾病。

淡食:包括少鹽、少油、少糖三大內容。多鹽、多油、多糖稱“三害”,一個“淡”字可解。

鮮食:絕大多數食物均以新鮮為上,許多“活營養素”可得以保持。提倡“鮮吃鮮做”、“不吃剩”。

潔食:“幹淨”包括無塵、無細菌病毒以及無汙染物。

定食:定時定量進食,久之形成動力定型,這是人體生物鍾的要求,也是最佳的養生之道。

稀食:食粥養生自古延續至今,除粥外,還包括牛奶、豆漿等流質,已形成許多粥、湯模式。

小食:21世紀進餐製以日進五餐或六餐為宜,三頓正餐外的小餐(上午10點、下午16點及20點左右)稱為“小食”,具多重功效。它與平時所說的零食有別,後者無定時定量的概念,導致與正餐的矛盾。

幹食:幹食增強了咀嚼功能,較強地刺激牙周、牙齦豐富的神經末梢,而起健腦作用。幹食還可健胃、美容、抗癌,應經常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