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目標
通過本章的學習,掌握物流與現代物流的基本概念和內涵、物流的性質、物流的學說理論、物流觀念的發展、物流的分類;熟悉物流的功能和特點、現代物流的特征;了解物流管理的價值;掌握物流係統的概念和要素。
技能目標
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物流的起源與發展、現代物流與傳統物流的區別、物流的要素構成,學會運用所學的基本知識分析相關的業務案例。
引導案例
沃爾瑪天天平價的秘密
“我們的‘天天平價’不是來自於外界所傳言的榨幹供應商和低工資低福利,而是依靠改善和提高我們物流體係的效率來節約成本。物流供貨係統是沃爾瑪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平價要靠現代物流。”在沃爾瑪,物流配送體係的重要性僅次於員工,顧客之所以能在沃爾瑪以最低的價格買到最優的產品,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賴於物流體係在發揮作用。沃爾瑪的物流管理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物流係統
沃爾瑪十分重視其物流運輸和配送中心,在物流方麵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在物流運營過程中,沃爾瑪逐步建立起一個“無縫點對點”的物流係統。所謂“無縫”,即整個供應鏈連接非常順暢。沃爾瑪的供應鏈是指產品從工廠到商店貨架的整個物流係統,這種產品的物流應當是盡可能地平滑。
2.物流循環
沃爾瑪的物流循環和配送中心是聯係在一起的,配送中心是供應商和市場的橋梁,供貨商直接將貨物送到配送中心,從而也降低了供應商的成本,沃爾瑪的物流過程,始終注重確保各商店所得到的產品與發貨單上完全一致。精確的物流過程使每家連鎖店接受配送中心的送貨時隻需卸貨,不用再檢驗商品,有效地降低了成本。
3.指導原則
沃爾瑪實行統一的業務指導原則,不管物流的項目是大是小,必須把所有的物流過程集中到一個傘形結構之下,並保證供應鏈上每個環節的順暢。這樣,沃爾瑪的運輸、配送以及對訂單和購買的處理等所有的過程,都是一個完整網絡當中的一部分。完善合理的供應鏈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加快了物流速度。
4.電子數據交換(EDI)技術
20世紀70年代後期,沃爾瑪采用了EDI技術,對所有產品製定統一的代碼即UPC碼,商品的運送和銷售都要掃描該碼,從而可以清楚地了解商品的供應和銷售情況,合理預測未來的行情。EDI技術使訂單的處理實現了無紙化,提高了自動補貨係統的準確度。商品的信息直接傳送到總部,減少了信息扭曲,有助於上層領導做出正確的決策。
5.零售連接
供應商和沃爾瑪的計算機係統互相連接,供應商可以了解其商品的銷售情況,並對未來生產進行預測來決定生產策略,從而豐富了供應商的市場信息,減少了不必要的博弈成本。
資料來源:北京現代商報,2005年4月29日//劉書賢.沃爾瑪物流給了我們哪些啟示.中國物流與采購,2004(6)。
思考題:沃爾瑪是如何實現盈利的?它是通過哪些手段降低物流成本的?這對我國零售連鎖商業的發展有何啟示?
【引例分析】
沃爾瑪作為全球零售業的大鱷,零售商品實行“天天平價”,它正是通過控製物流成本實現盈利的。通過對所有商品製定統一代碼和利用EDI,沃爾瑪的運輸、配送、采購、銷售之間的銜接非常平滑,減少了不必要的環節和浪費,同時讓供應商及時掌控商品銷售情況,從而調整生產計劃,避免了生產的盲目性,也為供應商節約了成本。
一、物流的概念
從廣義上講,物流是指物的流動,作為一種社會經濟活動,早在“物流”這個名詞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了。但從實物移動的角度來看,物流是古老而又平常的社會經濟現象,因為,隻要有交換,就會有物的運輸、儲存、裝卸和搬運等物流活動,可以說,物流隨人類社會產生而產生,隨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發展。
物流概念的產生和形成經曆了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
在資本主義初期階段,總的產品數量有限,產品生產出來就可以銷售出去。人們的注意力放在怎樣改進生產技術,多生產產品,不關心分銷,也就不關心分銷運輸成本和效益,這個時期就沒有產生物流的概念。物流的概念最早始於美國。20世紀初,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出現生產過剩與需求相對不足的經濟危機。市場競爭的加劇使人們開始注意分銷工作,萌發了物流的概念。1915年,阿奇·蕭(ArchShaw)在《市場流通中的若幹問題》一書中提出物流(physicaldistribution,PD)的概念,並指出“物流是與創造需求不同的一個問題”,譯成漢語是“實物分配”或“貨物配送”,他被認為是最早提出物流概念並進行實踐探討的學者。
1920年,著名營銷專家弗萊德·E.克拉克就已運用“physicaldistribution”的觀念作為企業經營的一個要素加以研究,將貨物流通納入市場營銷的研究範疇。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前方戰線變動很快,如何組織軍需品的供給,各供應基地、中間基地、前線供給點的合理配置,如何確定最佳的運輸路線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浪費,降低軍費開支,這一係列綜合性的研究課題成了擺在美國軍事後勤部門麵前的一道難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美國後勤部門運用運籌學係統分析和電子計算機技術,成功地將戰略物資的輸送、儲存等活動進行有效的控製,建立了現代軍事後勤(logistics)。Logistics的原意為後勤,它是維持軍隊在運輸武器、彈藥、糧食等給養時的一種後勤保障係統。這是物流科學的萌芽階段。
戰後,西方經濟進入大量生產、大量銷售的時期,貨物配送中係統化的要求更加突出。Logistics的理論、方法也為企業和理論界認同,並廣泛運用於流通領域和生產經營管理全過程。所有物品的獲取、運送、儲存、分配有關的活動,稱之為商業物流或銷售物流(businesslogistics),促進了20世紀60至70年代世界經濟的發展,也促使了物流學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1984年美國物流管理協會正式將物流這個概念從“physicaldistribution”改為“logistics”,成為物流科學的代名詞,並將現代物流定義為“為了滿足顧客的需求,將原材料、半成品、成品以及相關的信息從發生地向消費地流動的過程,以及為使保管能有效、低成本地進行而從事的計劃、實施和控製行為”。這個定義的特征是強調顧客滿意度、物流活動的效率性以及將物流從原來的銷售物流擴展為供應、企業內生產和銷售物流,伴隨其物流活動設計供應商、生產者、流通商和專業物流服務提供商。最近美國物流管理協會又擴展了原有的物流領域,將之修正為“物流是指為了滿足顧客的需求,所發生的從生產地到銷售地的物質、服務以及信息的流動過程,以及為使保管能有效、低成本地進行而從事的計劃、實施和控製行為”。
1956年,日本生產效益本部向美國派遣了一個由許多名專家、學者參加的“流通技術專門考察團”,在美國各地進行實地考察和研究,於1958年撰寫了“勞動生產率報告33號”,刊登在《流通技術》雜誌上,第一次提到了“physicaldistribution”,但並沒有翻譯。直到1965年前後,physicaldistribution才被翻譯為“物的流動”,且被日本產業界普遍接受。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派代表團赴日本參加第三屆國際物流會議後,這個概念被引入中國,簡稱“物流”,但此時物流被稱為logistics,已經不是過去PD的概念了。1983年我國成立了中國物流研究會,20世紀90年代初,又成立了中國物資流通協會,2001年中國物資流通協會正式更名為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從而使物流研究開始起步,物流產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