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兩個在暢春園裏住了小半個月,爾淳就因為思念兒子和女兒鬧著要回宮了。康熙拗不過她,也就一起回了紫禁城。
五月,康熙正想著今年去承德避暑的時候就帶上爾淳和幾個兒子,其餘的女人也就不用帶了。再有京杭大運河疏浚之後,沿線城市日漸繁榮,到江南也便利的多了,上回第一次下江南還是去視察河工,什麼時候挑個好日子帶著爾淳一起去江南看看。
可惜康熙的如意算盤還沒打完,蒙古那邊又不安分了,葛爾丹進攻漠北蒙古部,且據線報後邊還有俄羅斯的手筆。
康熙冷笑著看完了折子,這個葛爾丹越來越不會看情勢了。若是以前的大清,他這樣做還在情理之中。不過這幾年下來,大清的軍力可不能同日而語。即便是俄羅斯的火槍隊,他也不放在眼裏,何況是葛爾丹的騎兵。
不過這俄羅斯也是不老實的,雅薩克之戰大清重創了俄國的火槍隊,他也給了他們足夠的警告,沒想到這回竟是挑撥起葛爾丹來了。難道他們以為剛從西洋買回去的火槍會比以前的厲害?他是不是應該告訴俄羅斯的那個什麼彼得沙皇,西洋現在自己用的火槍,都是大清不用了才賣給他們的。
不過也正好,反正葛爾丹無論如何都要除掉。前頭因為一係列改革之舉頗費了些時日,並沒有時間理他,稱汗王的時候也隻是下了旨意駁斥,如今終於騰出手來了,就一次解決了。再說那些武器的威力,雖然讓那些蒙古王爺在校場見識過了,到底不如親自體驗一下來的真實,就拿葛爾丹殺雞儆猴吧。省得以後總有些不識相的人,妄圖侵擾蒙古,自立為王。
兵力、武器、糧草,都不成問題,康熙決定禦駕親征,七月就出兵。進入十月以後,蒙古就是冬季了,對行兵打仗可是不利的。
對於皇上禦駕親征,大臣們基本上沒有意見,橫豎如今的大清軍隊比以前強了可不是一星半點。但是太子監國,皇後輔政,這就有問題了。這先帝親手書寫的“後宮不得幹政”的牌子可還立著呢,皇上您難道想要破了這規矩嗎?而且,佟家兩位大人,佟國綱是跟著皇上出征的,但是佟國維大人可是留在京城,總管糧草庶務的。這佟大人可是皇後的親爹,您就不怕外戚把持朝政嗎?
這麼多的反對的奏折,都在康熙的意料之中。不過這又如何,這是他的天下,既然先皇當時能寫下後宮不得幹政,他作為皇帝自然也能破了。何況胤礽雖然隻有十四歲,但是這兩年他都帶著他處理政事,可不會沒用到被爾淳和大臣們把持住。讓爾淳輔政,也不過就是為了防止下麵的人看著太子年輕,不好好聽話罷了。退一萬步說,萬一他這次在漠北出點什麼意外,給了爾淳便宜行事的權利,他也放心些。
這件事在康熙的一意孤行之下就這麼定下了,大臣們發現皇上越來越說一不二了,雖然禦史的諫言還是聽的,但是一旦有什麼事下定了決心,就絕不會改變。說起來,也正是因為皇上的說一不二,大清才會有這麼大的改變,才會變得如此強大。哎,一眾老臣在心裏哀歎,有這樣一位皇帝,也不知道是大清的幸還是不幸。
爾淳沒想到康熙會把這個重任交給她,前世一征葛爾丹是在二十九年,她早就不在了。而且那時的太子已經完全有了監國能力,根本不需要別人在一旁指手畫腳。隻不過那時,索額圖在一旁也是出了不少力的。
“你也別想太多,我不過是為了以防萬一罷了。有這麼一道命令在,若然前頭出了什麼大事,你也能說上一句話。胤礽雖然天資聰穎,這兩年做的也頗得人心,不過畢竟是第一次監國,小心些總是沒錯的。”
“我知道了。不過你可別說什麼萬一的話來嚇我,這回出征,定要平安歸來,不許受傷。”
康熙知道爾淳還是有些擔心,隻能盡力去安撫她,“你放心,那麼多人在呢,二哥和五弟,一個是撫遠大將軍,一個是安北大將軍,我也就在大帳裏統籌全局而已,並不用衝鋒陷陣的。而且咱們的槍炮的威力你也不是沒見過,不過是一個小小的葛爾丹而已,剿滅他容易得很。”
爾淳最怕的就是他同前世一樣輕敵,還不是吃了好些虧,直到第三回才算是把葛爾丹給滅了,“你從來沒跟他交過手,哪裏知道他的本事。你也說了,小心些總不會錯的。而且還有胤褆呢,你真讓他跟著二哥做副將?”
“這個你放心,我自然不會輕敵的。胤褆這個副將如何?十六歲的皇子副將,可是鼓舞了士氣。他的騎射本就不差,在兵法上也頗有造詣,說起來還是他自己求來的呢。”
“這孩子也是,從小就喜歡這些的,不過他畢竟還小又是第一次上戰場,我想求您一個恩典,不知道您準不準?”
“求的什麼,先說來聽聽。”
“我聽家裏說起大伯家的鄂倫岱和誇岱,還有額爾赫都要上戰場,我想著讓誇岱跟在胤褆身邊。”
“你啊,真不知道說你什麼好了,難為你替孩子想這麼多,行,這件事兒我準了。”說著,康熙的抓著爾淳的手,用食指在她掌心輕輕劃過,惹得爾淳一陣瑟縮。
不過正在此時,外頭傳來了一陣叫聲,“阿瑪,額娘,瑚圖裏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