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不是金錢能夠成全的
剛到巴黎的時候,我經常被巴黎朋友們的裝扮所震撼,她們總是令我歎為觀止。這倒不是說她們打扮得有多奢華,而是實在讓人覺得,這樣的裝束太得體了,衣服、鞋子、佩飾以及妝容都搭配得剛剛好,和她們的個性,和她們身處的場合,和當時的季節與氛圍——各方各麵無一不相稱,一分也增減不得。這不禁讓一向不諳此道的我自慚形穢。
在這樣的環境裏浸淫久了——何況巴黎又是舉世聞名的時尚之都——我也不免生出女人的好勝心來,一心想把自己也打扮得優雅又得體。於是我邁出了第一步:我主動邀請剛剛開始跟我熟絡起來的幾位朋友一起逛街,想一探她們的購物秘籍。那時在我的想象中,重頭的購物地點不外那幾個:玻馬舍、老佛爺、春天、薩馬麗丹等,品牌也不過就是那些最為著名的巴黎時尚豪門,隻不過它們肯定是在巴黎投放了更多別的地方無法見到的設計品而已。
但結果卻讓我大失所望。接連逛了幾次街的結果是,我的書架上多了七本書,屋子裏的鮮花換了又換,客廳的地麵上多了一塊小巧而精致的地毯,參加了兩次有趣的餐會(我甚至還成為了其中一次的話題人物),在地點各異的好幾家品位不俗的咖啡店裏灌了好多杯咖啡,看了一次畫展,聽了一場音樂會,還在街頭觀賞了兩個小夥子的魔術表演——但我想要探知的事情卻進展得並不順利。
我的確也去看了那些美麗的衣裙、鞋子、帽子、飾品之類的東西,地點有商場和專賣店,也有跳蚤市場和街邊小店,但是我並沒有觀察出具體的結果。她們的購物總是那麼隨性,但又非常挑剔;我以為她們的精致都是用奢侈和名牌的設計堆積出來的,但她們的目光卻似乎遠不止於此。
和她們逛街也和在國內與閨蜜們同遊的情況很不同。國內的女孩子們一起逛街買衣服,難免嘰嘰喳喳湊在一起相互評點,衣服好不好、穿著效果如何、能夠搭配什麼樣的褲子和鞋、適合佩戴什麼樣的飾品等,我們熱衷於展開積極熱烈的討論,並把這種對對方的品頭論足看做女人友誼和逛街樂趣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巴黎女人不同,她們相互交換的意見在我看來,雖然真誠卻不免有些過於客套和謹慎,眼神裏總是一副有所保留的欣賞——這多少讓我有些無所適從,當我積極地想要模仿她們的生活方式(起碼是購物方式)時,卻失望地發現並不能從她們那裏得到太多的經驗和指點,這讓我一時不免猶豫。
不過,功夫不負有心人,相處久了,我也慢慢摸到了她們的門道。無論如何,對於巴黎女人來說,“自我”這個概念都是絕不會放下的,她們積極地欣賞別人的美,但絕不會輕易受人影響,更不會主動去模仿和跟風。
走在街上的時候,她們總是處於觀察和鑒賞的狀態,有時候也會為別人的穿著打扮交頭接耳,但更多的卻是在欣賞的同時暗暗評估與自己的契合度,揣摩更讓自己覺得妥帖的裝扮方式。所以她們常常同行卻並不會相互議論,因為無論如何,這都是自己的事情,該怎麼做,隻有自己最清楚。隻要她們覺得適合自己,哪怕穿一件地攤上買來的塑料雨衣配著不知從哪兒搗鼓來的草鞋,也絕不會失去半點風韻。
這也就是她們從來不會做花大錢卻把自己打扮得洋相盡出的傻事的原因。裝扮是個細致活兒,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掌握裝扮自己的藝術,於是總有人盲目地相信越大牌的產品和越高檔的設計就越能讓自己非凡出眾——是的,出眾是夠出眾了,卻往往因為不合時宜甚至暴露出自己缺點的穿著而貽笑大方,這在娛樂圈可是常見的事。但這裏麵有幾個會是巴黎女人呢?不,不會,她們絕不迷信用金錢堆積出來的他人之手,隻信任自己的品位和感受。
“他們比你更熟悉時尚、熟悉搭配、熟悉剪裁、熟悉色彩,但你比他們更熟悉你自己。”熟識之後,她們這樣說。
我豁然開朗。
當然她們也並不會在裝扮方麵吝嗇半分。每個人都喜歡剪裁好、麵料好、質量好的衣物、鞋帽和裝飾品,這會讓女人顯得更得體也更端莊,巴黎女人也不例外,或者說,在某種程度上,她們更懂得收集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她們也常常不惜血本去買那些質量上乘的東西,但是和美國女人那種揮霍式的購買不同,她們總是挑選那些能夠真正展示自己的魅力,並且能夠一連用上好多年的東西——這也算是一種節儉的手法嗎?或許這就是她們的生活經濟學吧:絕不為一時的潮流和誘惑而揮霍,隻肯花大錢買經用的東西;不盲目地崇信高價品、名牌貨,而是著重依賴自己的個性和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