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雨夜大逃亡(1 / 2)

原來,接到子嬰下達刺探項羽大軍情報命令後,李琰帶領五十員最機靈的密影衛,急速趕赴新安城。

子嬰果然沒看錯人,李琰是天生的情報專家,一到新安城外,包含李琰自己在內所有密影衛全都化裝成章邯帳下的秦降軍,混跡於楚軍當中。

因為降軍本就是成建製由章邯、司馬欣、董翳統領,楚軍並沒有過多監督和幹預,因此李琰帶領的密影衛在楚軍中悄無聲息,沒有引起任何懷疑。

很快,密影衛就感覺到降軍對楚軍的強烈不滿,他們趁機挑撥離間,進一步激起降軍的強烈不滿並由此產生的反抗情緒。

但僅此還不夠,最佳效果是鼓動降軍出逃或者暴動。

如此一定要找到切入點,有了切入點,才能達到有的放矢,一擊製敵的效果。

經過觀察,李琰很快發現了一個極佳的切入點——都尉李良。

李良何人?

李良乃是大秦前丞相李斯的侄子,三川郡守李由的堂弟。李良由李斯帶大,因此和堂哥李由自小一起生活,兩人雖是堂兄弟,感情卻勝過親兄弟,後李由從軍,並擔任三川郡守,李良也離開伯父李斯,投軍在章邯帳下,僅兩年時間就高居都尉,統領五千精銳。

秦二世二年,項羽率領起義軍在濮陽東部擊敗章邯率領的秦軍,章邯受挫後退守濮陽城,並且繞城深挖壕溝,再灌水成河,以此據城堅守,果然擋住了追擊而來的項羽大軍。

項羽進攻濮陽失敗後,轉而劍指定陶,誰知定陶也拚死抵抗,項羽隻能再轉而往西攻打三川郡的雍丘,郡守李由率領秦軍與項羽展開大戰,兩軍相持數十天有餘,正在焦灼之際,劉邦派部將曹參率軍支援,與項羽合力攻打三川,終於攻破雍丘,並且陣斬郡守李由。

就在項羽與李由鏖戰雍丘之時,李良知道兄長危急,多次跪求僅有數十裏之距的章邯派兵從項羽背後偷襲,以解雍丘之圍,同時與城內李由可以形成夾擊,很大機率可以擊敗項羽。

然而章邯早被項羽嚇的肝膽俱裂,隻求自保,根本不敢主動進攻,最後眼睜睜的看著雍丘城破,李由戰死沙場。

對此,李良不僅對楚軍恨的咬牙切齒,而且對自己的頂頭上司章邯也深為不滿。

特別是章邯率大軍投降項羽後,李良更是氣的暴跳如雷,甚至當場就要反了章邯,幸虧被身邊人死死勸住,最後才硬生生忍了下來。

投降楚軍後,李良眼見自己麾下將士被楚軍虐待,心下早已暗下了造反的念頭,同時他麾下將領也和他同氣連枝,決心跟著李都尉反楚歸秦。

李良雖然想反楚歸秦,然而最大的問題就是找不到歸秦的路子,找不著門路,隻怕是即便反了楚也歸不了秦,隻能成為流寇。

就在此時,李琰打入了楚軍內部,經過數日觀察,李琰坦率交代自己身份——大秦密影衛使,混入楚軍的目的就是為了策反對大秦還有忠心之人。

對此,李良終於找到了“組織”,兩人一拍即合。

但是李琰的野心遠不止如此,他眼裏何止一個李都尉,他的目標是策反十個李都尉——五萬人!

對於李琰的目標,李良自然積極配合,他煽動部下不斷散布對楚軍不滿言論,自己親自出麵,說服了另外三個都尉,準備一起反楚歸秦。

李琰本想利用李良等四個都尉的兵力反戈一擊,從楚軍內部開花,殺項羽一個措手不及,但包括李良等人一齊反對,出逃可以,但襲擊楚軍不現實。

因為項羽楚軍實力太強大,即便是決定反楚的降軍也隻占降軍中的少數。絕大多數降軍還是對章邯言聽計從,對楚反戈一擊就是對章邯反戈一擊,他們很清楚自身實力,要想成功簡直是癡人說夢。

按照計劃,李琰和李良還想盡可能的策反更多降軍都尉,可惜上天已經沒留給他們時間了!

李琰的影密衛察覺從種種蛛絲馬跡中察覺楚軍要動手,準備圍剿降軍,如此一來,形勢已經非常危急!

終於,李琰、李良以及其他三名都尉經過反複研討,決定盡快出逃,每多在楚軍軍營一天,就要多一份覆滅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