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畜禽血液的理化性質(2 / 3)

2.清蛋白

清蛋白亦稱白蛋白,主要由肝髒形成,相對分子質量69000。血漿膠體滲透壓的75%來自清蛋白,也是血液中遊離脂肪酸、膽色素、類固醇激素的運載工具。

3.球蛋白

α-和β-球蛋白在肝髒合成,γ-球蛋白由淋巴細胞和漿細胞製造進入血液,血中γ-球蛋白幾乎全部都是免疫性抗體,球蛋白類還能同多種脂類結合成脂蛋白,是脂類、脂溶性維生素、甲狀腺素在血液中的運載工具。此蛋白質可以用酸化法或將血溶解於水的方法使其沉澱,也可以用MgSO4或(NH4)2SO4來鹽析沉澱,這種蛋白在55℃時便凝結,其中含8.52%的氨基乙酸,並且不易被胃蛋白酶消化。

(二)非蛋白含氮物

血中除蛋白質以外的一切含氮物質總稱為非蛋白含氮物,主要有尿素、肌酸酐、馬尿酸、氨基酸、氨、嘌呤堿、尿酸等,其中除氨基酸是供應各組織的養分外,其餘大部分是代謝廢物。

(三)礦物質

血液中的礦物質主要有鈉、鉀、鈣、鎂、氯、硫、磷、鐵、錳、鈷、銅、鋅、碘等,血液中礦物質以離子狀態、分子狀態及與有機物化合的不分解狀態三種形式存在。血液中的礦物質中75%為氯化物,25%為重碳酸鹽及少量磷酸鹽。

(四)酶

血漿中有許多酶,如凝血酶原、堿性磷酸酶、蛋白酶、脂肪酶、轉氨酶、磷酸化酶、乳酸脫氫酶等,除凝血酶原外,其他酶含量較少,這些酶來自組織細胞和血細胞,近年來在血漿中發現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已得到大量應用。

(五)維生素

每100g血中含有維生素A 0.25~0.5mg,維生素C 0.6~5.4mg,維生素B2 0.0025mg,維生素B6 0.25mg。

四、畜禽血液綜合利用的意義及現狀

畜禽血液作為廢棄物排放既汙染環境,又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19世紀80年代以來,畜禽血液的綜合利用逐漸被人們所重視,目前已應用到食品、飼料、製藥等工業實踐中,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一)畜禽血液綜合利用的意義

畜禽血液中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和多種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質,據分析,畜禽血液中幹物質含量為19%~25%,幹物質中蛋白質含量高達90%,其中60%~65%為血紅蛋白,其他非蛋白質成分中75%左右是類脂化合物。

家畜體內血液的總量占體重的6%~8%,如果以家畜屠宰放血以後的血液實際收集量來計算,那麼牛血占肉屍重的4.2%~4.8%,豬血占3.2%~3.5%,羊血占3.5%左右。相對每種動物體內血液總量來說,在良好的刺殺放血條件下,牛血實際收集量占體內血液總量的55%~65%,豬血約占40%,羊血約占45%。我國是世界上畜禽存欄數量最多的國家,每年飼養著5億多頭豬、2億多頭牛羊,10億多隻家禽,每頭牛的采血量11~15kg,小牛為2.7kg左右,豬為2.2~2.5kg,家禽為0.1kg。僅以豬為例,全國年均屠宰量6000多萬頭,每年可集血約12萬t,一旦將畜禽血液進行適當的綜合利用,將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如以6kg鮮血生產1kg血粉,每千克血粉按3.0元計算,可製血粉2萬t,價值為近6000萬元,如果以200kg鮮血生產1kg氨基酸計算,則價值為30億元左右,如果將血液開發加工成食品添加劑、醫藥產品、血紅素、SOD、氨基酸口服液等,效益將幾十倍甚至百倍的提高。

血細胞中含蛋白十分豐富,一般接近或高於同種畜禽肌肉組織,營養成分與大豆餅粕相接近。豬血的蛋白質含量相當於豬瘦肉中的含量,比雞蛋中蛋白質含量還要高,血蛋白中含有8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還含人體不可缺少的多種無機鹽和微量元素,如鈉、鉀、鈣、磷、鐵、鋅、錳、銅、鈷等,每100g血的含鐵量高達45mg(一般肉中含鐵量僅0.5~4mg),而且血色素型鐵比一般植物中的鐵營養價值要高。因此,血液采用物理、化學、生物、生化等方法進行綜合開發利用,可以為食品、飼料、製藥、化工、輕工等行業提供寶貴的原料。

隨著整個社會工業化的發展,環境汙染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10年前我國肉類工業的畜禽血液絕大部分作為廢棄物排放,隻有極少部分作為血豆腐供人們食用。血液因其具有豐富的營養成分,作為廢棄物排放後極易腐爛變質,造成細菌叢生、蚊蠅滋長、臭味熏天,如排入江河,會極快汙染水源和漁業資源,從而對大氣、水源、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汙染,最終導致農作物減產、人類的高鐵血紅蛋白血症、癌症、呼吸道疾病。因此如果畜禽血液資源能夠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利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輕環境汙染。

(二)國內外畜禽血液綜合利用的現狀

國內外畜禽血液的綜合利用主要是用於食品、飼料、製藥、葡萄酒、肥料等工業,而且主要用於飼料和生化製品方麵。

1.噴霧幹燥血粉在飼料工業上的應用

幹燥血粉通常呈黑褐色粉末狀,一般含水5%~8%,粗蛋白80%,粗脂肪1.4%,灰分4.4%,賴氨酸5.37%,蛋氨酸1.05%,蘇氨酸3.87%,精氨酸4.49%。血粉最大的特點就是氨基酸含量高,但是氨基酸組成不平衡,異亮氨酸含量尤其缺乏,血粉還含有可幫助消化的多種酶類和維生素A、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C等,但與其他動物性蛋白質飼料相比,維生素B12和核黃素的含量較低,同時血粉飼料在實際應用中存在以下問題:

①血液在幹燥時,使其細胞變硬,畜禽難以消化和吸收。

②陳喜斌等人研究發現幹燥得到的血粉在短時間內即會腐敗,即幹燥血粉不宜長期保存,其主要原因是血粉易吸潮、結塊、生蛆、發黴、腐敗。

③Steidingen等報道,由於血粉產品的組分變化較大,所以在生長豬日糧中添加不同來源的動物血漿製品,對豬的生產性能的影響差異較大。

④Mc Chesney等報道,動物蛋白製品中的微生物尤其是沙門氏菌的含量比植物蛋白要高得多,這可能是影響血粉在畜禽飼養中的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且,在血粉幹燥過程中液態血液在被幹燥之前短暫貯存時間裏,微生物將會大量繁殖,導致血粉的pH下降,散發出不愉快的味道,這些都有可能導致血粉的營養價值降低。

⑤Derouchey等報道,血粉幹燥前的貯存時間會影響血液的pH以及血液中氨氣的濃度,但是血粉營養價值的評定,不能隻以pH為唯一的指標,因為飼養試驗結果表明,在仔豬日糧中添加5%的經照射處理後的噴霧幹燥血粉能夠提高仔豬的日增重和提高飼料的轉化率,但是隨著pH的降低,氨氣濃度以及不愉快氣味增強,而且不同pH的血粉間的飼喂效果差異不顯著。

2.微生態血粉在飼料工業上的應用

微生態血粉是把多種產蛋白酶能力較強的菌株如真菌類的米曲黴、酵母菌,細菌類的地衣芽孢杆菌等接種在適宜的培養基成分上,選擇最適的發酵條件,利用微生物發酵提高血粉蛋白的生物學利用率。發酵血粉經菌種優選和工藝改進,比直接幹燥血粉或蒸煮血粉可消化氨基酸增加,適口性提高,且發酵過程中可產生多種B族維生素。這種工藝不僅能夠提高蛋白消化利用率,而且能夠促進益生菌在動物腸道內的生長和繁殖,這對於改善幼齡動物的健康狀況有著重要的意義。

蔣長苗等報道,采用芽孢杆菌、枯草杆菌等多株益生菌種發酵黃牛血液製成的微生態血粉,粗蛋白含量可達35.6%,含益生菌細胞5×108個/g,並做了探索性的動物試驗。試驗結果表明,在基礎日糧中添加5%血粉能夠使肉雞增重5.5%和豬增重6.1%,而且臨床試驗證明,微生態血粉對雞白痢和仔豬白痢的治療有效率分別達到94.5%和89.6%。推測其原因為:微生態血粉含有較高濃度的菌體蛋白和遊離的氨基酸,提高了蛋白質的生物學價值,而且益生菌所產生的大量蛋白酶、澱粉酶、維生素、有機酸也能夠提高動物的飼料轉化率。

付祖姣等報道,利用高產蛋白酶的米曲黴作為主出發菌株,輔以酵母菌和細菌發酵,經噴霧幹燥的豬血粉,不僅可以將血粉和輔料中大量的大分子蛋白質降解成小分子蛋白質、多肽和遊離氨基酸,還可降解羽毛粉等原料中的澱粉和纖維素等物質,而且發酵菌株所產生的植酸酶可以提高鈣磷的消化吸收率。馮東勳、惠禹、考桂蘭等人的研究也表明,發酵血粉部分替代魚粉,能夠取得與魚粉相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