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06年9月17日,容不得我對就讀仰恩大學的耿耿於懷,爸爸已經帶上我前往泉州。那天爸爸特意去跟朋友換了輛豪車,拖著我大大小小的行李上路。我好奇的問他為什麼要換車,他給我的答案是:“聽說仰恩每次開學都是大型的車展,我不希望你讓人瞧不起。”
當時聽到這話,心裏還認定他虛偽,可是現在才漸漸的明白這一切,父親的愛,遠比我們想象的多,他們考慮的,也遠比我們考慮的長遠和周到。
仰恩大學位於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北郊。說白了,其實是在一個大山裏的破落小鎮上,據我猜測,平日裏要去市區可能不怎麼方便。坐在車上,看著窗外不斷倒退的風景,除了樹,還是樹,讓我不免產生了有種要被賣到山裏去受苦的感覺。
報道那天,陽光明媚,車外的溫度高達37度,炎熱透過鐵皮,拚命的與車內的冷氣對抗。
一路上,爸爸媽媽叮囑了很多事情,我一一應允。交待得最多的莫過於要好好讀書,不能枉費了爸媽的一片苦心,還有那巨額的學費。
我一向對陌生事物充滿好奇,想到即將遠離父母的嘮叨和管束,我的心裏有種莫名的興奮。一切關於仰恩的醜聞逐漸被我拋擲如棄芥,整個心都被期許占領。我不禁想象著仰恩是不是如圖片上那般漂亮,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想象著圖書館是不是又大又豪華,書香飄逸,沁人心田;想象著周邊的同學是不是都顏值爆表,美女如雲,蘿莉成群。
時間走得很快,兩個小時後,爸爸告訴我前方就是仰恩。我從想象中回過神來,看著車外,越來越多的山,拐彎、深入、再前進,我不明白為什麼大學會建在這樣的深山裏,從網上搜到的照片看來,理應有個漂亮的大湖,可如果在山上!
“靠,難道圖片是PS的?”我不禁在心裏偷罵。
我的迷惑在汽車又一個轉彎過後解開了,眼前是一片很大的湖泊,上麵閃爍著破碎的陽光,從湖裏折射出來的光芒照在四棟高大的建築物上,看起來相當雄偉壯觀。湖泊周邊有成片的建築群,不高、相似、以紅色為底蘊,好像站崗一般,靜謐不語,有一種莊重之感,再襯上高揚的紅旗,這裏讓我察覺到了一種說不出的獨特氣質。預感至此,我歡喜極了,那一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恰到好處的從腦海裏冒出,還真是極為貼切地形容了這一番境遇。
2
進仰恩之前,必須要經過一座橋,橋有個好聽的名字,叫做“仰恩橋”,據說學校建造初期,老板為了弘揚一種感恩的精神,並致力於教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感恩而為這橋取的名字,他認為隻有學會感恩,才懂得奉獻,才能更好地立於人世。也是這座橋,後來成就了我的大學夢!記憶中,深藏不變的感恩情懷大概就是從這裏開始蔓延開來的吧。
學校分為新舊兩個校區,其實是根據建造時間早晚來區分的,舊區的專業偏工科,而新區偏文科。我要就讀的預科班在新區,期間要再行駛一段山路。新校區有點抽象,縱橫交錯的學生街、建築群、教學樓,還有長得不茂盛的草木,尤其是盛夏,顯得沒有什麼人文氣息,在這一點上,它始終不如舊區。
那天是哥哥來接我們的,他是大我兩屆的預科生,現在就讀大二。哥哥告訴我,與學生街相隔的是教學區,麵積非常大,與舊校區是相通的,沿著仰恩湖一直走,就是舊校區。
入學報道的人很多,烈日和人群令人心情煩躁,哥哥告訴我,整個學校的師生有一萬五六千人時,我有些驚訝,這所備受網絡抨擊的學校,竟然如此受歡迎。
報名的地點是一棟八邊形的建築,名為“和昌樓”,該建築有四個門,環繞它的是各個迎新的谘詢點,還有各種各樣的通訊銷售點。和昌樓四周像是一個小型的車展,寶馬、奔馳、奧迪、雷卡薩斯、凱迪拉克隨處可見,最誇張的是悍馬、賓利、加長版林肯也都出現了,倘若不是山路顛簸崎嶇,估計保時捷、法拉利、瑪薩拉蒂、蘭博基尼等跑車也都會有吧。貴族學校果然名不虛傳,有一瞬間,我錯覺自己像是到了偶像劇中那種瞎編亂造的劇情裏。
哥哥帶著我穿梭在和昌樓的大廳,憑借著他的人脈,我很快的完成了注冊手續,省了很多排隊的時間,最後領完學習用品和生活用品後,我才得知宿舍被安排在了吉林樓224。多麼有特別的樓名,哥哥告訴我,學校的宿舍樓都是按各個省份命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