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同期師兄弟(2 / 3)

皇上力圖恢複原來燕國的國境,頗費了些功夫也沒能完全做到,西南有丁零翟氏霸占,東南方被晉國刮去不少,河東山西一帶還有一個也自稱燕國皇帝的慕容永(前不久的事)。但是境內已逐漸穩定下來,比起姚氏秦國與苻氏秦國之爭,苻丕與慕容永之戰,涼州的紛亂局勢慕容垂幸福多了。晉國之所以老實下來,可能與謝安逝世有關,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留下一幫小將繼續與慕容垂燕國、慕容永燕國、丁零翟氏、苻丕等慢慢耗。

慕容語擔當起新朝初立的巨細。又一番大戰之後的中原慘不忍睹,耕地變原野,人跡罕至;城裏留下的居民沒有飯吃,以樹皮樹葉為食(中山不是這樣);百姓破產,充當流人、強盜。這一切的破落不堪是每次伴隨著新皇登基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他的哥哥對此一點辦法都沒有,一句“按先朝來!”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更恥於跟不會打仗的管理者為伍,所以慕容語就成了恢複生產的關鍵。皇上信賴他,(因為那些事他想都不想碰),百官依靠他,(跟不講理的皇上吵架)百姓需要他。

爭奪天下的工具戰爭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在有國家之前就有,一百年來,更成為中原世民的家常便飯,所以早就有無數的戰後撫恤工作可以參考。永和費盡心機,也逃不出老套路,無非是招徠流民,耕地種田之類。賦稅徭役要重新定,麵臨一個難題,原本秦國定的還要少些。是要按照前朝燕國的定例還是調節降低與秦國持平在朝堂後部進行了激烈的討論,永和說服太子,現在是恢複經濟的特殊時期,放寬一點也是理所當然,至於以後怎麼定,那是要繼承基業的太子的工作,沒有人會跟他搶。

永和一心想要發展商業,沒有人見到當年長安的富庶不會動心的,但是燕國商品種類本來就少,況且沒有賴以生存的穩定的商業環境很難做到,對此皇上保證一定盡快掃清殘餘、全力配合,他能做到的也就在於此。

除了勸課農桑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選拔官吏了。文武比例嚴重失調,不受重視的文官心生怨意,能幫助永和辦事的就是那幾個,多半還是武官轉行,如果不能盡快補上空缺,朝廷將無可用之人,國家將完全變成一部征戰的工具。完全放棄民生的國家是不切實際的,永和急需治理的人才,他拓寬了各地舉薦的標準,不以出身論英雄,一些貧寒有節操的落魄讀書人被舉薦上來,漸漸站滿朝堂。與此同時,卻發生了連鎖反應,朝廷沒有足夠的積蓄發放他們的俸祿,本來已經定的很低,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保證新官吏能吃飽。永和壓迫皇上,讓他給領軍的將帥帶頭把收藏的財物交出來,用於養活官吏群體。

他給各處的太守、刺史寫信,告誡他們以恢複生產、發展經濟為己任,慕容農在龍城做的很好,昌黎、遼西、玄菟幾個舊郡是最快實現富足的,不僅很快殷實起來,還支持其他地方的發展,提供不少糧食和錢帛。

二、樹大有枯枝

慕容家在境外有門姻親,就是同屬鮮卑的拓跋部。秦國滅燕後不久,兵強馬壯的代國什翼犍也沒逃脫滅國之禍。苻堅遭遇淝水之敗,各部族得以從民族一統的大團體中分離出來,各自謀生。一些帶有仇恨的亡國之人也紛紛出來,重建國家。在慕容垂稱帝的這一年,代國也在牛川複建,即王位的是什翼犍的長孫、拓跋寔的兒子拓跋珪,時年十七歲。

當年國破家亡,他沒有遷到蜀地去,而是被母親賀蘭氏帶著逃走,歸依劉庫仁部,後又經幾次劫禍,大難不死,憑借祖父的威望和本身的不凡雄偉稱國號複國。他建立的新國旗下有不少漢人,崔玄伯、鄧淵、王德等人幫助製定了國家製度、天文曆法。拓跋珪接受博大精深的華夏文化,同年四月,改稱魏王。

他即位後,首先想到的也是報仇,雖然小小年紀,他受的苦一點不比燕皇少。苻堅兵敗淝水後,北部各族乘亂紛起,而劉庫仁的兒子劉顯要殺掉拓跋珪,(可以理解,劉庫仁是當年的南部大人,拓跋珪才是代王之後)拓跋珪的母親賀蘭氏帶著兒子逃回娘家賀蘭部,依附自己的兄弟賀蘭訥。不久,賀蘭訥的弟弟賀蘭染幹對甚得民心的外甥起殺心,幾次要殺掉他,但均未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