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善於索取,令人生更加精彩(1)(1 / 3)

也許你認為奉獻才是美德,也許你是一個隻知付出從不要求回報的人 ,但你是否知道,索取也是一種美德!

索取是用自己的辛勞收獲甜美的果實;索取是前進的動力,使人充滿 鬥誌,奮勇向前;索取是與他人站在平等的地位上,而不是一味地付出讓 他人感到被施舍……

學會索取吧,這是人生中關鍵的一課!

人生的意義在於奉獻而不在於索取?

在我們的認識中,奉獻是高尚的情操。從古至今,無論是文人墨客, 還是明星大腕,都在倡導人們要有無私奉獻的精神。

李商隱有“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名句;柳永有“衣 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感歎;杜甫在某個春天,也曾對著淅 淅瀝瀝的小雨,念上一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龔自珍在《己亥 雜詩》中寫下了“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感人句子;大文 豪魯迅更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在上個世紀,蘇芮曾幽幽地唱道:“長路奉獻給遠方,玫瑰奉獻給愛 情,我拿什麼奉獻給你,我的愛人。白雲奉獻給草場,江河奉獻給海洋, 我拿什麼奉獻給你,我的朋友……”:韋唯用基嘹亮寬廣的嗓音,高唱“ 這是心的呼喚,這是愛的奉獻,這是人間的春風,這是生命的源泉。再沒 有心的沙漠,再沒有愛的荒原,死神也望而卻步,幸福之花處處開遍。隻 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這些無一不是在歌頌奉獻的美好。誠然,人必須有奉獻之心,否則社 會將是冷漠、自私的。然而,隻講奉獻就夠了嗎? 依我看來未必如此。 當我們無限地付出而不求回報時,就等於放棄了自己應得的一切,就等於 放棄了與別人站在平等層麵上,就等於放棄了別人為你、為社會奉獻的機 會。

有幾個很有奉獻精神的中學生決定利用暑期為大家做好事。他們從家 裏拿來打氣筒、鞋油和刷子等物品,在路旁支了一個小攤,並寫了一塊牌 子:免費打氣、免費擦鞋。

他們興致勃勃地坐在路邊,等著為潮人奉獻愛心。可是一上午過去了 ,一個人也沒有。大家走過他們的攤子時,隻是看了看牌子,然後就步履 匆匆地走開了。

學生們有些灰心,可轉念又想,可能上午大家都趕著上班,沒時間來 光顧。於是他們又恢複了信心,興致勃勃地等待著,還主動吆喝起來:“ 誌願服務,打氣、擦鞋,完全免費!”

然而,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竟然沒有一個人來光顧他們。他們 很失望,又不明白是為什麼,難道奉獻愛心也這麼難嗎?

其中一個學生的家長知道後,對他們說:“就因為你們是不求回報地 為別人服務,才讓別人不好意思光顧你們,都覺得來你們這裏打氣、擦鞋 就是占便宜。有了這樣的心理,誰還會來呢?大家寧願花錢去別的地方。 ”

原來如此,可難道因為這樣大家就不去奉獻愛心了嗎?當然不能。在 家長的啟發下,學生們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第二天,學生們照樣出去擺攤,隻不過牌子上寫的話變了:打氣2角 、擦鞋1塊,此款將用於捐助貧困山區的學生讀書。

此牌一擺,效果真的不一樣了,很快他們就迎來了第一位客人。而接 下來的幾天裏,來這裏打氣、擦鞋的人越來越多,有的人甚至還多給上一 些錢,放進他們的公益箱裏。

一個暑假過去了,學生們一共掙到了637塊錢。他們用這些錢買了學 習用具,全部捐給了貧困山區的學生們。

一個小小的改動,既實現了他們為社會奉獻愛心的想法,又幫助了更 多的人,真是一舉兩得。

一味地奉獻,雖然施惠者心底坦蕩無私,但受益者卻容易覺得不好意 思、因為和施惠者一比,受益者就仿佛顯得品格不那麼高尚了。他們非但 不會接受,還會遠遠地躲開。

倒不如適當地向受益者伸出索取之手,讓他們找到平衡點,心安理得 地接受他人的奉獻。

其實這種奉獻與索取的微妙關係,早在幾千年前,先哲孔子就已經意 識到了。

有一次,孔子的一個學生路過河邊,發現有一個小孩掉進水裏,情況 十分危急。他想都沒想,立刻跳進湍急的河水中,將小孩救了上來。

事後,小孩的父親很感激他,將家裏的一頭牛送給他作答謝。他欣然 接受了。

別人知道後都對他議論紛紛,指責他貪心,做好事不應該收別人的東 西。

孔子知道這件事後卻對他伸出了大拇指,誇讚他做得對,因為這樣就 可以鼓勵更多的人去救助他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