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 / 3)

一 學與思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曆史的車輪已把人類帶人了日新月異、飛速發展的21世紀。而21世紀之初,知識經濟便已經初現端倪。在以知識、創新為基礎的知識經濟時代中,學習將是一個人生存的先決條件。因此,在信息快速流動、更新的數字時代,學校正規教育所教授的知識很快就會過時。我們要保持競爭力,就要不斷地學習,將學習當做是終生的挑戰。

不學習便沒有知識。

沒有知識,在未來的日子裏將沒有立足之地。

掌握知識的人,畫一個粉筆道兒便可淨賺10000美元——這似乎是聳人聽聞抑或是天方夜譚。

然而,這卻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美國福特公司有一台大型電機發生故障,出現異常雜音,專家會診3個月卻毫無結果。沒有辦法,隻好請來了法國電機專家斯坦因門茨。斯坦因門茨經過研究計算之後,用粉筆在電機上畫了一條線,說:“打開電機,把畫線處的線圈減去16圈。”結果這台電機立即恢複了正常運行。福特公司詢問要付多少酬勞,斯坦因門茨要10000美元,有人說他勒索,斯坦因門茨笑了笑,提筆在付款單上作了說明:“畫一條線是1美元,知道在什麼地方畫線是9999美元。”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擁有紐識將是何等的重要!

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這早已成於人們的共識。然而,“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而學習又有一個是照單全收、不加思考,還是邊學習、邊思考,在思考中進行學習的問題。

人類思考是一種理性的勞動。學而不思,死啃書本,其結果隻能是學一是一,學一知一,而不能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境界。最後不是固步自封,掉進迂夫子教條主義的泥坑,就是變成死於句下、思想迷惘的書呆子。‘有一個同樣是“畫道兒”的故事,這個故事中國人大多都耳熟能詳。

春秋時,有個楚國人乘一隻渡船過江。突然,一個浪頭打來,船一陣搖晃,楚人不小心把腰上的劍掉到了水裏。他立即在船舷上落劍的地方刻了個記號,自己對自己說:“記住,我的劍就是從這兒掉到江裏的。”等到船靠了岸,楚人才從容不迫地從自己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撈劍。

這個“刻舟求劍”的楚人真是迂腐至極。隻學習不思考的人,到頭來恐怕也隻會和這位楚人一樣,拘泥固執,墨守成規。

不考慮事物的發展變化,畫多少粉筆道兒也不會掙來一文美金。

事情總不能矯枉過正。隻學習不思考不行,隻思考不學習也不行。隻思考不學習,隻能脫離軌道,漫無歸宿,乃至陷入空想主義的另一個泥坑。有一個最經典的事例是:

大約三千年前,在今天的河南杞縣,有個小國,叫杞國。

這杞國有一個人,整天擔心有朝一日會天塌地陷,自己無處容身。他愁得覺也睡不著,飯也吃不下,不知如何是好。

有個好心的人,見他如此苦惱,便去開導他:“天,不過是積聚起來的氣體,哪裏都有,你整天在氣裏呼吸活動,等於是整天在天裏生活著,為什麼還要憂慮天會塌下來呢?”

這人聽了,果然明白了一些,可是他還不敢放心,又說:“即使天不會塌下來,難道太陽、月亮、星星也不會掉下來嗎?”好心人說:“太陽、月亮和星星是永遠不變地在一定的軌道上運行,也不可能掉下來。”這人還是不放心,又說:“如果地陷了又怎麼辦呢?”好心人說:“地無非是積聚的泥土和石塊,泥土和石塊到處都是,結結實實。:你平常行走跳躍,整天都在地上活動,不是安然無恙麼?怎麼還擔心它會陷下去呢?”

杞人聽了這番話,如釋重負,終於安下心來,不再憂愁了。

“杞人憂天”,就是隻思不學的可怕結果。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是,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惘無所得,思考而不學習就會走到邪路上去。應該說,孔子已把學與思的辯證關係論述得十分清楚了。

明末清初傑出的思想家王夫之也主張學思兼用。

他說:“學非有礙於思,而學愈博則思愈遠;思正有功於學,而思之困則學必勤。”

那麼,學習中該思考些什麼?怎樣思考呢?

明朝儒哲呂坤在《呻吟語》中說:學問的關鍵,是必須把天道、人情、物理、世故認識透徹,再以自己心中獨到的見解來分析。其中“天道”、“人情”、“物理”、“世故”,就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內容,“以自己心中獨到的見解來分析”,就是我的思考的方法。

何謂“天道”?“天道”就是世間的法則、規律。《淮南子·十四·詮音訓》中有一段論天道的文字,譯過來是這樣的:

不去受禍、福的迷惑,行為舉止就能遵循著世間的道理;不胡亂地產生喜怒之情,才會賞罰分明,不偏袒、不徇私;不貪求沒有實在功用的東西,欲望才不會妨害天性;欲望有節製,才能使人知足常樂。這四點,不必苦心向外界尋找,也不用跟他人求借,其實它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隻要悉心自求,就一定會找到。

治理天下光用智是不夠的,單憑聰明來認識是不行的,僅靠事業來治理是不足的,隻憑仁術來使人歸附是不成的,依靠強權是無法取得最後的勝利的。這五點,展現出入的才能。如果人的德、行不夠,是不能使其中一件成功,德行樹立,這五個方麵是不會出現任何危險的。假使這五件事都能出現,那麼德行也就無所立位了。所以,得道的人,即使是愚笨的人也是有餘力的;失道的人,即使再聰明也會感到力不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