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海上近十天的航行,遷都船隊終於抵達東瀛,在奈良城登岸。
小皇帝、太後一下船,便受到了奈良城百姓的夾道歡迎,十幾萬奈良城百姓手裏搖著小旗從港口一直排隊到了縣衙門口,山呼大宋威武,皇帝萬歲,真有種王師北定中原,萬民皆倒履相迎的感覺。
隨著皇帝和太後一路前行的朝中大臣們看著此情此景,不由得頻頻點頭,心中皆讚,得民心者得天下,大宋朝進駐東瀛國真是人心所向啊。
唯獨陳靖元對此嗤之以鼻,因為他知道東瀛人雖然骨頭軟賤,但也還沒到如此擁護大宋的地步,除了文廷玉這廝的安排,他實在想不出還有誰能這麼風騷,擺出如此大的陣仗來恭迎皇駕。
在奈良城盤亙一日,小皇帝和楊太後接見了奈良縣的縣令馬繼祖,治安維持會會長及宋協軍指揮使龜田兩父子,還有當地的士紳,並對眾人口頭嘉獎了一番。
能得天家一番讚揚,在場諸人皆飄飄不知所以然。
翌日,皇駕一行幾十萬人如蝗蟲大軍般,經奈良縣,伊賀縣,大阪縣,出了東海府,一路上禍害得各個縣城府衙糧庫吃緊。最終經過半個月的路程,到達了京都城。
八月底,楊太後、小皇帝還有萬貴妃等人入主京都皇宮,遷都東瀛正式宣告完成。
在遷都京都城後的第一個早朝,右丞相陳宜中及左丞相張世傑等人奏請皇帝,將東瀛七府劃為兩個行省,即北東瀛行省,南東瀛行省。
北東瀛行省包括南海,西海,北路三府。
南東瀛行省包括東海,東山,山陰,山陽四府。
這一奏請對三派利益都無損害,自然得到了朝中眾臣的擁護和楊太後的許可。
緊接著,在陳係及清流係的無間合作下,七府六十六縣的官員任命之權被左丞相張世傑及吏部尚書王澤恩等人搶到手中,而百官一哥右丞相陳宜中則被踢出了局。
陳係及清流係的突然聯手襲擊,搞得得陳宜中和楊廷玉等人臉色鐵青口不能言,氣得二人差點中風倒地不起。
一番磋商之後,張世傑等人分到了六府五十八縣的官員任命,而陳靖元也如願以償,拿到了東海一府八縣及京畿一帶的官員任命之權。
最後,陳吊眼更是以掌管天下兵馬事的樞密院使名義發出敕令,為保證北征高麗國的兵馬得到保障,從今以後南北東瀛及琉球三大行省各府之內皆不設常駐軍,三大行省共計十九州府全部設置治安警備司,由治安警備司配合地方衙門維護各地治安與清剿匪患。
陳家父子掌管樞密院,又有京都城外駐紮的二十萬虎賁之士作為依仗,說白了全國軍事就是陳家自己的家事,陳吊眼的這一敕令無人能予以反駁。
受到征剿東瀛國獲得空前成功的刺激,楊太後和清流係等官員自是雙手讚同樞密院這一敕令,至於國舅係則在軍中早已失去了發言權,禦林軍與禁軍皆備清流係的兵部尚書蘇劉義掌握,自己那三萬南投軍就跟小蝦米似的,蹦達不起來,無奈之下隻好悻悻答應。
遷都後的第一次朝會最終在陳係及清流係的完勝下告以結束。
為緬懷大宋臨安皇宮,楊太後早前下令在京都皇宮外再修築一道宮門,名為麗陽門。以示朝廷與皇室不忘恢複舊土之決心。
早朝一結束,小皇帝和楊太後在太監宮女簇擁下返回了後宮,而大臣們則陸續離開大殿朝著麗陽門走去。
在大殿通往麗陽門的路上,陳靖元和新任京都府尹郭敬儀並肩而行,一路低聲細語。
這是郭敬儀第一次參加朝會,也算是見識到了什麼才叫唇槍舌戰,什麼叫政客的恬不知恥和妥協。
隻聽郭敬儀不由歎道:“真是郭某坐井觀天,小瞧了天下人,今日真是長了見識。”
陳靖元莞爾一笑,道:“以後你就會明白,這政治就跟無賴街頭打架一般,誰的拳頭硬就是誰占得上風。誰要是在爭奪利益之時還顧著臉皮和名聲而瞻前顧後,那就等著被對手吞得連骨頭渣子都不剩吧。”
郭敬儀愕然,聽著陳靖元這番粗鄙的話語,不由暗暗點頭,話糙理不糙。
兩人聊著聊著,出了麗陽門各自回府。
陳靖元還是秉承以往風格,哪怕如今貴為國公,一品樞密院副使,仍舊是策馬而行,從不坐馬車。這也許還是骨子裏的武將因子在作祟。
回到了京都城新的燕國公府,便草草招喚來文廷玉和張遷侯二人來府中議事,商討一番關於近期遠征高麗國的想法。
要說這張遷侯和文廷玉兩人能也真是前世的冤家。
在都督府中都是針尖對麥芒,誰也不服誰。自從朝廷下旨晉封二人為伯爵之後,這鬥得就更加暗流洶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