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宇
在人類曆史的長河中,每個國家和民族都創造了屬於自己的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這是一份彌足珍貴的財富。每一個熱愛祖國的人,都會深深地眷戀彌漫於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文化氣息。今天,當我們站在世界高度來重新審視、保護和利用京昆大師俞振飛為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時,很有必要建立“俞學”這門學科,全麵研究俞振飛的藝術體係。
中國戲曲演員本多藝人類,俞振飛則純屬文人型。他生於書香門第,自幼隨父親“唱曲、寫字、說訓詁”,接受的是一整套儒家的道德教養。俞氏體係作為一種精神產品,是離不開它的母體中國文化的。解讀俞老,也必須追其“根”,溯其“源”,把它放在中國文化的大背景下透視,才能捕捉到經典的本體特質和審美特性。
“推陳出新,循時而進”,是俞振飛十分重要的美學思想,他一生的藝術活動,都貫串了這根紅線。如果說,俞振飛的父親俞粟廬總結了葉堂以來昆曲清唱的傳統,結束了有清一代清曲活動的曆史;那麼,俞振飛則把目光穿越曲台,投向廣聚大眾的戲台,開創了清曲和劇曲相結合的典範。研究俞氏體係,既要關注俞老在曲學方麵的貢獻,也要學習俞老如何把曲學提升到“戲劇學”的綜合性高度,使戲、文、歌、舞相互滲潤,互為一體,催生了富有“書卷氣”的個性化的俞派表演藝術。
研究俞老,還必須高度重視他的教學理念。俞老唱了一輩子的戲,但他身上決沒有半點舊戲班的習氣。他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己任,親執教鞭、論材審用,“披泥抽淪玉,澄川掇沈珠”,為口傳心授的傳統戲曲教育,注入了以人為本的人文思想。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上海市戲曲學校京、昆大班畢業生成才率之高,與俞振飛的教育思想是分不開的。
總之,構建俞學,必須把曲學、戲劇學、美學、教育學作為一個整體來審視、梳理,惟如此,才能抓住俞振飛藝術思想的“魂”。我們高興地看到,在俞老仙逝十八年後,他的學生費三金的新著《俞振飛傳》和上海戲校青年教師江沛毅的《俞振飛年譜》同時出版。一九九七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已經出版過一本《俞振飛傳》,它以清晰的線條勾勒出俞老的一生;而費傳則更注重“談藝”和“立傳”相結合,頗有些“品”的意味。江沛毅老師耗時十八載,史海鉤沉,爬梳整理,以“分類有益於揣摩文章,編年有利於明白時勢”的“知人論世”的方法,撰成《俞振飛年譜》。相信這兩部著作必將成為構建“俞學”的鋪路石,同時,也期盼有更多更新的研究俞學的文章和著作問世。
二〇一一年六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