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比賽勝利的前提
事先了解聽眾的需求,熟悉講稿的內容,在演講前多彩排幾次,提前進入會場熟悉環境,我們就可以自信地參加演講比賽了。有了充分的準備和自信,我們對演講比賽的勝利就有了更大的把握了。
◎ 事先了解聽眾的需求
我們要說服人、征服人,首先就必須了解別人,對症下藥。寫講稿時,做準備工作時,別忘了想想你的聽眾是些什麼人,怎樣才能最有效地說服他們,感染他們,讓他們為你的演講喝彩。
拿破侖在攻打意大利時,是這樣對士兵們說的:“士兵們,你們沒有衣服穿,吃得也不好,我想帶你們到世界上最富庶的國家去。”這比任何方式都能鼓舞士兵們的鬥誌,因為他知道士兵們需要什麼。而這些話要是講給其他人,如貴族子弟,如科學家,將毫無作用。所以,要想征服你的聽眾,你應該先了解聽眾。
了解聽眾,首先應了解你的聽眾大致有些什麼人,他們的年齡結構是怎樣的,身份是什麼,職業是什麼。明白了他們是些什麼人,演講者才能有的放矢,揣摩他們的興趣、愛好與心理。有的聽眾是慕名而來,有的是娛樂而來,有的是求知而來,有的是捧場而來,有的卻是不得不來。總之,目的各不相同,你卻必須有個大致的了解。對這些情況,事先應心中有數,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做好演講材料、演講技巧、演講風格的準備。
了解聽眾成分,是為了進一步了解聽眾的喜好,了解聽眾的心理。聽眾最關心什麼,聽眾最需要什麼,就從什麼著手。
事實證明,如果是涉及聽眾所熟知並與之密切相關的事物,聽眾便能較快地接受演講者的觀點與思想,演講當然也就容易獲得成功。演講大師卡耐基在被問到哪種話題能吸引聽眾時,他毫不猶豫地回答:“就是與自身息息相關的話題。”正是在這種理論指導下,他建立了他的演講王國。
與聽眾休戚相關的事物,必然會贏得聽眾的認同,進而被聽眾接受。哪怕你用聽眾感興趣的事物做一個例子來證明你的觀點,都將引起聽眾的極大熱情。如果心中無聽眾,以自我為中心,聽眾聽著聽著就不會和你產生共鳴,因為演講者講的內容離他們太遠,實在是可聽可不聽的。
◎ 熟悉講稿內容
有的演講者在自己上場之前,總是反複不停地看講稿。其實,連一個字也背不進去。你如果事先沒有記熟,此刻也絕對記不住。反複看講稿,隻是心理緊張不自信的一種表現。往往是越看心越虛,越看越覺得沒記熟,這種不好的習慣我們應該改掉。
臨場前,我們沒有必要這樣做,隻要在心裏溫習一遍就可以了。而且也用不著一字一句地按照講稿背,隻要溫習一下整個講稿的大綱即可。先講什麼東西,再講什麼,抓住全文框架結構就可以綱舉目張。或者你把平常背稿時容易脫節的地方給溫習一遍,力求貫通,不出問題。還要注意已經做了調整的地方,這部分調整內容在全文中位於哪個位置?屬於哪個部分?是說明什麼問題的?這些要心中有數,演講的時候才不會忘掉。
◎ 多彩排幾次,多熟悉環境
要想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最終必須得多經過幾次模擬的實踐練習才可。演講者不妨在萬事俱備時,再多來幾次演習。演講者可以對著鏡子,最好是能看到全身的鏡子,如正式上場那樣講一遍,自己便可以邊講邊觀察自己了。有不妥的地方即刻加以糾正、調整,精益求精。但有一點便是,必須從頭到尾,不予停頓,連貫地演講一遍,要一氣嗬成,就如上台之後,不可以中斷一樣。最好你還能夠在很多人麵前試講一次,這樣效果更好些。試講可以盡量逼真一些,越是有賽場的氣氛,試講效果便越好。人多一些,正式一些,演講者真正上場時的緊張情緒也可以緩解一些。尤其是初次登台的演講者,這項準備工作尤為重要。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賽前多付出一點,比賽的時候就能多收獲一些。做好了充足的賽前準備工作,演講者就可以信心十足地登上講台。如果未上賽場,就已經感到勝券在握,就可以輕鬆自如地麵對演講者的競爭對手了,至少在心理素質上,在臨場發揮上,略勝一籌。信心來自實力。
除了要多彩排外,參加比賽的選手最好提前進入演講會場。提前入場,便可以根據現場的具體情況來安排、調整演講。例如觀察一下場地大小,這樣就可以對自己停頓的時間做到心中有數;看看話筒的擺設,試試音響的好壞,你可以大致明白怎樣控製話筒音質效果才最好;看看賽場布置,講台的方位,你可以決定自己如何上台最大方,還可以想想站在哪個位置最得體。這些細節看起來似乎很瑣碎,而真正臨場時,你會發現這些確實是有可能出現意外的地方。
◎ 對演講比賽充滿自信
強化你的自信,使自己精神飽滿地站在演講台上,是必須做到的事情。這個時候,緊張是正常的,你可以用你的自我鼓勵把這種緊張情緒壓下去。你可以告訴自己“我準備得很充足了,一定能成功的”“一上講台,什麼事都沒了”、“別人能那樣,我也絕對差不了”等。從而進行自我解除緊張練習。而不應去設想“我要是講砸了怎麼辦”“要是聽眾不愛聽怎麼辦”“要是突然忘詞了怎麼辦”之類的問題。這種負麵的自我暗示往往會影響演講效果,加重你的心理負擔,越是這麼想越容易出問題,應該盡量往好的方麵想。這時,演講者不妨大膽地告訴自己,站在台上就是我說了算,即使說錯了話,隻要能夠自圓其說就沒關係,聽眾的注意力和觀察力也不可能那麼細致,做到明察秋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