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章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1 / 3)

——孔子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孔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劉邦說:“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

——魏徵《諫太宗十思疏》說:“居安思危。

——伊索說:“世間有思想的人應當事先想到事情的終局,隨後著手去做。”

——畢達哥拉斯《金言》說:“先思而後行,以免將來做蠢事。”

——伊索說:“在景況好時不預先考慮將來的事情的人,在時節改變的時候會遇到很大的不幸。”

——人類生活的最高藝術,便是預知未來為了幫助人們了解未來世界,特地收集了偉人、名人、科學家和未來學家們的真知灼見及有關資料,編成《未來世界早知道》—書。這套資料涉獵到人生的各個方麵,也牽涉到各門各派的觀點,其中有參考之處極多,但有待驗證的地方也不少;由於編者水平有限,謬誤難免……這—切依靠讀者鑒賞、批評和指點。但願人們從中獲取寶貴的資料,爭取預知將來,把握成功的時機,走向複雜而有趣的未來世界,開創卓有成就的美好生活。

—、偉人預示

周思來:

由於電孔子學和其他科學技術的進步而產生的自動控製機器,已經可以開始有條件地代替—部分特定的腦力勞動,就像其他機器代替體力勞動—樣,從而大大提高了自動化技術的水平。這些最新的成就,使人類麵臨著一個新的科學技術和工業革命的前夕。

——引自《社會主義教育課程文件彙編》列寧:

盡管帝國主義有腐朽的趨勢,發展也不穩定,但是,如果認為這—趨勢排除了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那就錯了。整個說來,資本主義的發展比以前要快得多。

——引自《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

鄧小平同誌曾提醒過:如果90年代我們要出什麼問題的話,這個問題就是農業問題。農業一旦出了問題,3年、5年也難以解決。在40年的征途中,我國農業先後出現過三次大的徘徊。第—次1959年至1962年,農業生產連續4年下降;第二次是1972年至1978年,農業生產增長緩慢;第三次是1985年至1988年,主要農副產品相繼下降。這三次徘徊都給國民經濟帶來嚴重影響。曆史告訴我們,國家最困難的時候,也就是農民沒有積極性的時候;國家最順利的時候,也就是農民充分發揮創造精神的時候。我們製訂農村政策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應該著眼於如何發揮農民的創造精神。

鄧小平同誌的聰明才智是世人共知的,他極為注重實踐,對我國農村經濟改革和農業經濟的繁榮做出了史無前例的貢獻.他關於九十年代我國農業問題的預計,各方麵務必充分注意。隻有全國上下都來注意這個問題,並作相應的努力,才可避免農業出現徘徊的情況。防範農業出問題於未然,是很有必要的。

二、刻不容緩的大事

做出這種預言的人,並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他們提出了有關人類食物將越來越缺乏的依據。首先是人口在急劇地增加,而我們這個地球,陸地隻占29%,適於耕種的土地僅占陸地麵積的37%。人為地占用耕地的各種情況越來越多;使耕地麵積減少的人為因索還有環境汙染、土質的破壞,加上水利資源的損壞和各種原因的水土流失、海水上漲,耕地麵積正在令人不安地減少。土壤的肥沃度也在下降。自然性土地肥沃,要100年時間才能使肥土增加—公分,這樣慢的土地自然肥沃變化根本滿足不了人類發展的需要。

現在人類食物的99%來自土地,土地的數量和質量不僅滿足不了需要,而且在迅速變壞和減少。據有關資料報道:

從1984年開始,全球的糧食產量持續下降,在隨後的5年中下降了14%。從幾個產糧大國情況看,1985年是美國的豐收年,糧食產量為4.5億噸,之後即持續下降,1988年糧食產量降到1.9億噸。蘇聯1988年糧食產量為1.95億噸,購買了近4000萬噸糧食。中國1984年是大豐收年,糧食產量達4.02億噸。1987年的收割季節,全球的糧食儲備為4.59億噸,夠全世界人們吃101天,但到1988年的收獲季節,全球儲備糧食隻有2.4億噸,僅夠地球上全體人民吃54天。人類正處於饑餓的門坎,這並不是危言聳聽。因此,發展糧食生產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