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異國家教(1 / 3)

教育是一門藝術,這門藝術是無止境的。麵對孩子,大人要做的事情確實還有很多很多。透過分析其他國家在家庭教育方麵的優秀方法,我們可以進行借鑒及引用。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反映在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上也有所不同。中國的家長趨於保守,管孩子事無巨細,而西方國家趨於開放,一些父母對孩子隻管原則,不拘泥於小事,給孩子自我管理的空間;中國的父母習慣於站在“長者”的位置上對待孩子,西方的父母更願意做孩子的朋友;中目的父母疼愛孩子,熱衷於替孩子做事,西方的父母把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作為愛孩子的基本準則。

德國人怎樣做家長

德國80%以上的孩子對自己的父母印象頗好,特別是他們感激父母在人格、修養方麵對自己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們所欣賞的父母的共同特征可概括為勤奮、認真、按計劃辦事、言而有信並值得信賴。

盡管德國家庭普遍較富裕,但孩子們從小就養成了相對獨立的習慣。與東方的孩子相比,他們較少有依賴父母的意識。大部分孩子在中學階段就有打工掙錢的經曆,特別是在假期。中學畢業或到一定的年齡後。孩子們會在父母的指導和自己的選擇下,離開家庭到外麵去開創自己的生活道路。

德國的家長們在家教中十分注意孩子成長關鍵時期的指導:

☆孩子出生後。父母便給孩子一個銀行賬戶管理自己的錢財,以便懂事後有計劃地支配自己的零花錢和打工錢。

☆從蹣跚學步起,就開始注重孩子堅強性格與意識的培養。孩子跌倒後,父母不是趕緊去扶,而是不斷地鼓勵孩子自己爬起來。為陶冶情操,鼓勵孩子參與多種活動,特別是手工活動,如家庭布置、花園布局以及機器維修等。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遇到的個人問題和煩惱增多,家長注意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既說出自己的觀點,又盡量去理解孩子。

☆在擇業的問題上,尊重孩子意願並加以適當的引導,確保孩子有一個自己喜愛的職業。

德國家教特征

德國的家庭教育注重民族習慣,要求孩子聽父母的話,尊重前輩,傳統意識根深蒂固。主要有:

(1)重視幼兒的早期教育。父母從孩子的嬰兒時期就開始讓孩子認識周圍事物。經常抱孩子出去散步,再大一些就帶他到全國各地去旅行,在這過程中使他接受各方麵知識的教育。每到星期天,大多數家庭都由家長帶孩子去郊遊或去參觀展覽,借以開闊孩子的眼界。

(2)重視並支持家庭體育活動。家庭注意為孩子提供一個體育活動場所或備有一個塑料膜製的近似澡盆的圓東西,充氣放水後讓孩子在裏麵遊泳嬉戲。家長們還注意在體育運動中對孩子進行堅強、勇敢、活潑的良好品格教育。因此孩子從小身體就十分健壯。

(3)注意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孩子從很小起就和大人分開睡,4歲孩子就到自己房間去睡。其室內也根據孩子意願安排布置。這裏有他們喜歡的書籍、玩具,有供他們進行手工製作的各種材料。穿衣、吃飯等凡是自己能幹的事都由孩子自己去幹。

(4)讓孩子參加一定的家務勞動。早在100多年以前,德國的法律就明文規定:孩子應當幫助父母做家務活。德國勃留爾法院明確規定:孩子0-10歲要幫助父母洗餐具、收拾房間、到商店買東西;10-14歲要在花園裏勞動、洗餐具、給全家人擦皮鞋;14-16歲要擦洗汽車和在菜園裏翻地:16-18歲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間大掃除。這樣,孩子既可以在勞動中得到鍛煉,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又可以加強對生活意義的了解,並認識自己對社會、家庭的責任感。

(5)重視孩子的文明禮貌教育。孩子從懂事起就要遵守禮儀,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飯時由大人給他們分好,自己到一個小桌上去吃,不足時再由大人添;杯盤餐具都有固定放法,不能亂來;孩子再大些,當家中來客時也要參加迎送、行禮致意,並大大方方回答客人提出的各種問題。因此,孩子上了學和同學們也都相處良好。

抽象思維從小學習

正當中國的父母們特別關注於努力培養孩子的想象、表演、創作、繪畫、演奏等以形象思維為主體的能力時。德國人卻也更積極地鼓勵嬰幼兒學習一點抽象思維。德國父母認為。父母應當運用各種手段,積極啟動孩子抽象思維的開關,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孩子提高抽象思維的能力。

遊戲是德國人培養孩子抽象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其中包括數字類遊戲、下棋、走迷宮、搭積木、玩魔方等等。

給一個故事設計出合乎邏輯的不同結尾,也能幫助孩子提高抽象的邏輯推理能力。通過分析、選擇、舍棄和討論,孩子們往往便擁有了較強的思辨水平。

繪製地圖則是德國人的獨創,常常可以看見在海濱的沙灘上,三四歲的幼兒在父母的啟發下,用小木棍畫出記憶中的家宅或學校,周邊的房屋、花園、商店等也一一清楚地標示出來。

德國人還強調必須加強對女孩子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因為比起男孩子,她們的形象思維能力較強,但抽象思維能力較弱——而此“軟肋”往往導致她們在日後的數理科目的學習上相形見絀。

和我們不少父母相反的是,德國人似乎並不主張學齡前的孩子必須掌握多少詞彙,或背誦多少首詩歌。他們認定,注意培養孩子擁有初步的抽象思維能力。一定會給他以後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從而給孩子日後的成才鋪平陽關大道。

法國的家教方法

“感性”教育

法國幼兒教育的著重點放在幼兒的感性教育上,培養出了眾多的藝術家和科學家。我們不得不承認他們的教育是成功的。他們首先是尊重幼兒,然後再在這個基礎上培養孩子的感性認識。

(1)尊重幼兒人格

孩子犯了錯誤,大部分的父母都是先指責孩子。但是在法國,大部分父母總是先問事情原因,問問孩子當時是怎樣想的,對孩子就像對大人一樣。聽完事情經過,父母才開始對孩子進行教育。

對剛過1周歲的孩子,他們也采取對話的方式進行教育。他們從來不逼孩子做這個做那個,或者應該這樣做應該那樣做。他們明白讓孩子理解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2)創意感性教育

法國被稱作是熱愛藝術的國家,他們的幼兒教育都是圍繞著感性教育,教育的重點放在對孩子進行音樂美術指導上,法國所有的幼兒園都把美術教育看成是教育的根本。幼兒園全部課程的80%以上都和美術教育有關。

法國的幼兒園很重視培養孩子把感覺到的和看到過的表現出來的能力,所以,他們更重視參觀和旅行之後的活動。這樣的原則在文學教育方麵也是一樣的,他們讓孩子把所讀到的畫出來。在地理、音樂等其他的科目中,也盡可能地使孩子們通過聯想找到感覺,創造出自己獨有的個性,培養了孩子們對藝術的熱愛。這就是他們進行的感性教育。

“寬鬆”教育

“給孩子寬鬆的環境。多給他們一點自由。”這是法國家庭教育專家們從成功與失敗的家教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對我們不無啟迪。

據法國媒體報道,法國家庭“望子成龍”的願望與有些中國人相比並無二致,他們常常給孩子安排一係列課外課,孩子們的學習負擔因此而加重。一位叫科爾內的家長反省說:“我的女兒卡爾尼剛剛5歲,她從托兒所回來後,每周還要上三次業餘課:星期二學舞蹈,星期三學體操,周末學滑冰。後來我發現她累得不願從冰上站起來,才決定停了這些課。讓她喘口氣。”